液晶材料如何打破国外企业垄断

发布者:mancozc最新更新时间:2017-09-04 来源: 中国电子报关键字:液晶面板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两年内,国外液晶面板厂逐步缩减产线,中国大陆则不断加码,累计计划投资规模不断突破新高。随着这些新建产线的产能逐步释放,中国成为全球显示面板制造第一大国已然可以预见。

液晶材料如何打破国外企业垄断?

而LCD显示面板制造中,仅材料成本的占比就高达70%。有数据显示,2016年后,我国TFT-LCD产业每年在液晶材料、基板玻璃(含彩膜用玻璃)、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薄膜等产品需求量上的总价值将接近千亿元。

令人忧心的是,作为显示面板三大基础材料之一的液晶材料,却掌控在外资巨头的手中,虽然近年来国产化率有所提高,但仍无法打破外资垄断的局面。突破液晶材料的技术专利垄断,加快国产化进程,成为当前我国显示面板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市场仍被外资掌控

由于液晶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会极大地影响面板的显示性能和产品品质,材料更替更会造成性能和良率的波动,液晶面板企业往往对液晶材料企业的要求近乎苛刻。在经历了DSM-LCD、TN-LCD、STN-LCD等多项液晶显示技术发展后,目前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已经成为液晶显示的主流技术,而用于制造智能手机和电视面板的主要是高端TFT液晶材料,产品毛利率在70%以上。

液晶材料市场需求量正在随着面板出货量的扩大加速增长。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调查数据,2016年全球TFT液晶材料需求量在700吨左右,而我国TFT液晶材料需求量达到250吨。随着更多在建产线的产能持续开出,预计至2020年,我国TFT液晶材料需求量将超470吨。

高端混晶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长期被德国、日本等外资企业垄断。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袁桐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目前全球TFT液晶市场基本上由德国的MERCK和日本的CHISSO、DIC三家垄断,合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以上。其中,MERK在中国高端TFT液晶材料市场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在本土下游厂商带动下,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也正在加大对液晶材料的投入,努力突破德国、日本企业的垄断,液晶材料厂商如韩国东进等目前具备一定的液晶材料生产能力。而国内企业中具有混晶能力的只有诚志股份、和成显示、八亿时空等极少数企业。

江苏和成显示科技有限厂长宋晓龙告诉记者:“目前混合液晶的国产化率仅为16%,国外液晶依然占据了垄断地位。虽然我国的混晶产品结构在逐渐转型,但实际情况是,低端产品国产化率提升相对多一些,在中高端产品方面依然存在较严重的垄断。”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仍在大力加强对高性能液晶技术的研发,以图持续扩大技术优势,保证其绝对的市场份额。以默克集团为例,其正在进行诸如PS-VA(PolymerStabilizedVerticalAlignment)和UB-FFS(Ultra-BrightnessFringeFieldSwitching)等高性能液晶技术的研发。其中,应用于最新一代智能手机、节能效果显著的超亮度边缘场开关(UB-FFS)技术在2016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且第四季度的销售额还创下了纪录。

发展自主混晶材料

液晶材料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几十步合成步骤,对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光电稳定性、电压保持率、电阻率等指标要求极高,对企业生产设备的先进性、生产流程的把控、提纯和检测技术的掌握以及新产品的持续研发力度也有严格的要求。

我国液晶面板行业起步较晚,液晶材料等上游配套产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也长期处在落后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少数厂商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了液晶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但行业壁垒特征以及过去面板生产线的匮乏,使得国内液晶材料厂商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直至近两年,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扶持我国液晶材料特别是混晶材料自主创新发展,加上国内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陆续投建,液晶材料行业开始自主发展,诚志永华、江苏和成、八亿时空、南京晶美晟等一批混晶厂商,以及烟台万润、西安瑞联、安徽的欣奕华等一批单体厂商涌现。

这些企业都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与产能、产量基础,液晶中间体、单体以及TN、STN类混晶已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并在TFT类混晶的研发、产能扩张方面加大投入。根据各家材料企业新厂的建线规划,预计未来多家国内材料企业都将形成年产100吨的产能规模。乐观估计,国内TFT材料企业到2020年时年出货量可接近100吨。

目前,诚志永华和江苏和成基本上形成了出货规模。其中诚志永华的单色液晶材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可达50%以上,TFT-LCD用液晶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5%左右。江苏和成主要产品为混合液晶,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6%~8%。

尽管有所发展,但实际上,我国起步较晚的混晶材料领域仍在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和技术实力上与国际一流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奎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之所以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国际公司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垄断。

“国外厂商利用模糊的专利概念,在商务上进行不当干扰,是目前国产比例上升最大的阻碍之一。”宋晓龙也这样认为。

“国外材料企业大部分为百年大企,占据行业先机,而且研究和经营的领域大而全,在资金和技术积累上优势明显,专利保护也相对严密。”王奎说。例如MERCK在收购霍夫曼所有的液晶材料专利后,就一直保持着专利寡头的地位。

另外,解决原材料国产化率难题,仅仅依靠材料企业本身的努力显然还不够。王奎表示,国内面板厂商国产化的动力不足,也是国产化比例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据记者了解,这是因为下游液晶面板厂商对液晶材料的认证往往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技术壁垒和客户壁垒也较高。

继续推进国产化进程

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一些混晶重点企业在专利、生产、质量控制方面已经追上国外厂商的水准。以石家庄诚志永华为例,它从2009年启动关于“TN/IPS/PSVA-TFT液晶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的自选课题,最终完成了400多种TFT-LCD用液晶化合物单体的开发,设计并优化了LCD用TN/IPS/PSVA-TFT混合液晶配方60多款,完善了TFT-LCD用液晶材料的生产工艺,并在京东方、华星光电、瀚宇彩晶光电(台湾)、龙腾光电等面板企业得到了批量应用。

但面对从2016年开始释放的中国面板企业新增产能,宋晓龙向记者指出,国内混晶(电子化学品段)产能规模的扩张速度目前尚未完全跟上,而更上游的液晶中间体和粗品单体(精细化学品段)处于环保风暴中,面临严峻的结构性转型压力,甚至存在一定的产能缺口。

他表示,需要对液晶材料行业的产能扩张和转型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完善行业分工和供给侧协作,提高重点企业的规模化、集中化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以点带面,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匹配度。

京东方高级副总裁、首席采购官吴功园建议,上游企业应提高新产品研发速度,加强材料品质精细化管理,在专利上努力突破限制,实现技术赶超,争取在新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

想要逐渐加大液晶材料的国产化比例,袁桐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随着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还需要国家在产业政策层面、项目引导资金扶持层面加大对上游液晶材料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

在政策上,王奎希望在高材料进口关税、扶持国产材料企业自主研发、提高面板厂商国产化率等方面,获得政府的国产化政策倾斜。宋晓龙建议,尤其是在专利方面,应对不当专利干扰采取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国产材料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对已形成完整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及产能布局的国内显示材料供应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强化龙头效应,形成国产化材料企业更大优势。

我国已经从产业政策上加大了对液晶材料国产化的支持力度,以摆脱受制于国外混晶巨头的局面。因此,国内很多面板厂商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材料国产化要求,在量产项目中给予国内液晶材料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并在新技术开发、知识产权评价、品质系统优化等方面同国内液晶材料厂商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例如华星光电,从2012年便开始积极开展液晶国产化工作,大量采用国产液晶材料。截至2017年上半年,京东方的材料国产化采购金额比例也达到30%以上。

关键字:液晶面板 引用地址:液晶材料如何打破国外企业垄断

上一篇:面板OLED量产存在哪些问题
下一篇:京东方显示技术获IFA创新技术大奖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7:10

三星量产内置光传感器式In-cell型触摸面板的液晶面板
     北京时间12月06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韩国三星电子宣布,已经从2011年11月开始量产内置光传感器式In-cell型触摸面板的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为40英寸,每个像素中内置了红外线传感器。 用手指或手写笔等触碰该液晶面板表面的话,可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出红外线LED背照灯的反射光。利用该技术,能够检测同时50点触摸输入,并进行全高清显示。 三星已经将该技术应用到了与美国微软共同开发的桌面型计算机“Samsung SUR40 for Microsoft Surface”中。SUR40在2011年1月于美国举行的展会“2011 International CES”上发布,从11月开始受理订购预约。
[工业控制]
科幻成真 LG透明面板电视更多细节曝光
在前几年的一些科幻电影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未来的人们在一面透明的玻璃上指指点点就可以完成操作,这种操作给人以强烈的科幻感。随着科技的飞跃,这种看似梦幻的方式终于要成为现实了。此前LG在CES展示了透明液晶面板,而采用这项技术的电视原型机近日公布了更多的产品细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未来的黑科技吧!
[家用电子]
夏普或将出售液晶面板业务 脱离面板业务泥潭
    昨日有消息称,鸿海精密从今年夏天开始就与夏普就收购液晶显示屏业务问题进行了谈判,鸿海精密计划获得被夏普拆分出来的液晶业务公司一半以上的股份;此外,鸿海精密方面还希望收购夏普在夏普堺工厂大约38%的股权,夏普堺工厂目前由两家公司联合持股,主营电视机用液晶面板。   北京商报记者就该消息致电夏普中国区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未收到相关通知。   奥维咨询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分析认为,由于产品过剩,目前的手机和电视市场都有精品化的趋势,鸿海精密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和领先的电视代工厂,收购夏普的面板业务一方面是出于对高档次面板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需要将新的技术和产品用到产品终端,在全球范围内,夏普的面板技术是比较领
[家用电子]
三条高世代线陆续量产,液晶面板价格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
近三个月以来,国内三条高世代线先后投产或者点亮引起显示行业人士的密切关注。按照计划,今年上半年京东方合肥第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和中国电子咸阳第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成都第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都将陆续进入量产阶段,届时,电视液晶面板原有的供需关系将被打破,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如果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电视液晶面板价格有可能会进入新一轮的下行周期。 新增产线产能成为产能过剩的关键 随着电视液晶面板新生产线的投产,以及原有生产线的升级或者改造,电视液晶面板的产能不断提升,市场供给能力逐渐增强,但是电视市场趋于平稳,从销量上看甚至出现微幅下滑迹象,电视液晶面板将出现产能过剩。友达光电董事长彭
[手机便携]
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十年:身陷误解赢得尊严
2013年8月12日,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京东方460亿元定增被质疑“圈钱”。从鄂尔多斯出差回来的京东方总裁陈炎顺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这是对液晶面板发展的深刻误解。 十年前,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中国大陆企业第一次掌握了液晶面板核心技术。一个规模达数千亿元的产业也由此起步。 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十年来扮演了一个矛盾集合体的角色——为了提升国家的工业化和技术装备水平,即便亏损惨重,他们不得不继续投资,进行大规模扩张。而作为一家公司,他们还必须向投资者负责。此外,在承受着巨大亏损的同时,这个产业还必须对“过剩论”、“OLED替代论”作出解释。 十年回首,出局者已经远去,格
[手机便携]
西北地区首条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
    中新网陕西咸阳12月25日电 (记者 张远)25日,总投资280亿元的“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在咸阳高新区正式点亮投产。这是陕西省又一龙头型电子信息企业实现投产,意味着陕西“东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阳彩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   “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简称“CEC”)投资280亿元,建设一条生产能力为月加工12万张基板玻璃的液晶面板(TFT-LCD)生产线,该项目也是中国西北地区首条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据悉,该项目采用了a-Si工艺、IGZO工艺、Cu制程、GOA技术等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并通过混切技术提高面板的利用率和经济性,主要产品为50
[手机便携]
液晶面板、半导体等扩产延迟
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已持续向好,且距离武汉解封也有一段时间。不过日媒近日指出,全球疫情持续扩散,导致日、美和其他国家的工程师到不了中国,使得中国液晶面板、半导体等高科技工厂传出扩产延迟的消息。 日经新闻19日报道称,中国虽已解除封锁并重启制造业的生产,但一些电子零件制造商仍无法获得一项重要的扩产资源:国际人才。 报道指出,来自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工程师在工厂设备启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过因许多国家限制公民活动、出国,使得这些工程师们无法到达中国,致使位于中国的液晶面板、半导体等高科技工厂的扩产推迟。 其中,京东方位于武汉市的液晶面板工厂扩建作业已陷入停滞,原因是该公司的日本技术顾问因新冠病毒回国。 据悉,该工厂预计在202
[手机便携]
液晶面板产业 内地、台湾、韩国的三台戏
  一直以来,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由三星、LG、夏普、友达、奇美控制,内地没有高世代生产线,对进口的依赖较大。目前,内地企业采用台湾面板的比例约为60%。    在采访中,一些国内面板厂商“抱怨”台系和韩系面板商给国内厂商带来很大压力。    一家公司的老总称,现在国内面板商明显居于弱势,韩系和台系居于上风。而台系厂商现在有明显向韩系靠拢的趋势,所以在国内面板行业其实是中韩对抗局面。这位老总称,中系面板积弱原因很多,“不过今年政府对国产面板厂商扶持力度加大,随着今年行业复苏,预计在第三季度又将迎来新一轮竞争。”    据悉,眼下多家企业均有意兴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截至目前,发改委批准的有昆山的龙飞光电、深圳的华星光电以及北
[手机便携]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