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5G商用正在有序推进,技术研发试验已正式进入第三阶段,通过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的测试,预计在2018年底,5G产业链主要环节基本达到预商用水平。
消息称,5G试点的相关技术和应用测试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为下一阶段大规模试验组网,以及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并能确保5G网络按计划于2020年实现商用。
近期雄安、深圳、上海、苏州、成都、兰州等多个城市已正式展开5G试点工作。
5G将与4G协同发展
中国市场带来规模效益
“毫无疑问,5G正在加速到来,并且未来会与4G协同发展。”中兴通讯(29.65 +3.27%,诊股)(26.50 +3.72%)高级副总裁张建国认为。
不过在5G部署早期,网络覆盖、终端都不够健全,大量数据业务仍需4G承载。“即使到5G规模发展期,超高速和低时延接入由5G网络提供,而4G网络将保障5G回落以及4G用户体验。”张建国表示。
这让中兴通讯在4G 时代的积累得以发挥作用。
“5G和4G之间的关联度很高,而我们在4G上面的整个出货量非常庞大,积累了很多可以在5G上面去用的东西。此外,我们相信中国国内市场在5G方面可能会走得更快一点,国内市场的庞大规模带来的这种优势,也会支撑我们在整个全球市场的竞争里面获得更好的优势。”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樊晓兵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5G新增频谱看,TDD将发挥更重要作用。中兴通讯在TDD技术上积累深厚,拥有全系列、多场景、灵活部署的5G解决方案,丰富的规模产品开发、网络运营经验,连续多年占据全球TDD新增发货量三分之一。中兴通讯将最大程度发挥4G时代的优势,为5G成熟商用和成本控制奠定领先基础。
截至目前,各国政府和运营商均已规划在2020年规模商用5G。中国政府已规划在2020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商用网络。而中国市场的最大5G商用网络将带来规模效益优势,为运营商带来经验及成本上的红利。
对于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樊晓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市场肯定是基础,“我们要立足于国内这些市场,也希望借助5G这个点来完成以前海外市场没有突破的地方。我们也是很有信心能够在市场获得进一步的突破或者比4G更好的份额。”
每年投入30亿元
中兴通讯称已做好准备
除了规模效益领先,支撑樊晓兵信心的还有中兴通讯在5G技术和商用上的领先。
据悉,中兴通讯每年投入30亿元,已组成4500余名技术专家的团队,聚焦5G核心技术。中兴通讯5G基站在中国5G测试第一、二阶段成绩突出,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更率先完成了26GHz高频的外场测试,空口性能表现优异。如今,中兴通讯已经携5G全系列产品,启动中国5G第三阶段测试工作,并率先完成了设备入场及端到端业务调试。
基于中兴通讯多项5G创新,大批高端运营商选择与中兴通讯“共舞”。
与中国移动(77.20 +0.06%)开通国内首个5G预商用基站、与日本软银开通首个5G外场测试,为欧洲建设首张5G预商用网络……2017年,中兴通讯的5G全球合作版图已经扩展到全球20余家顶级运营商。有意在第一批商用5G的运营商纷纷联合中兴通讯进行5G战略合作及测试。
2017年11月,中兴通讯联合高通、中国移动共同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3GPP R15标准的端到端系统测试,打通产业链“任督二脉”,5G网络的“超带宽、零等待”能力被充分释放。
5G商用前夕,中兴通讯大秀肌肉,称已经推出面向5G商用的系列化产品,包括覆盖高低频段5G系列化接入设备、多样化5G承载方案、灵活高效的5G核心网等,为有志于在2019年规模商用部署5G的运营商做好了充分准备。
根据咨询机构Ovum最新发布的报告,在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技术、5G系列化基站、5G承载、回传/前传、5G核心网和终端等5G六大产品系列中,中兴通讯是全球仅有的能提供完整5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两个厂商之一,对整个5G网络的需求有着更全面更立体的理解。
上一篇:巴克莱分析师:iPhone电池更换等待时间将缩短
下一篇:华为新机基准曝光:联发科处理器+安卓8.1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7:59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