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举行的小米6X发布会上,雷布斯那句“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不超过5%”引得台下一片沸腾。与之相对,宣布将近期赴港IPO的小米,面对的却是对薄利政策忧心忡忡的投资者们。
小米趟进资本的浑水之前,一切都存在未知的变数。比较有想象力的分析者认为,小米此次IPO,可以达到2000亿美元的估值,也有比较保守人士,认为500亿美元是小米该有的定位。小米究竟该值多少钱,这次IPO又会对小米产品带来怎样的变化,成为关注者思考的问题。
估值迷思:到底值多少
小米在招股书概览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也就是说,小米将自己定义为互联网公司,主推硬件和IoT平台。这既是小米为自己下的定义,也是众多分析者向小米估值发难的地方。
图片来自微博用户 @雷军
众所周知,小米凭借着智能手机硬件获得了迅速的成长。截至今年5月2日,IDC刚公布的2018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至去年Q4超越OPPO夺得的第四位,小米在今年地位稳固,同时较去年同比增长高达87.8%,在全球总体下降2.9%的情况下逆势大涨。
从账面数据看,小米手机的销量看似十分喜人,但这个数据的背后,小米机型的市场占比其实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国际市场的贡献,也就是近年来小米大力扩展的印度和东南亚市场。
小米手机在这些海外市场中走量的多为低端红米机型。和前面排名靠前的三星、苹果、华为等厂商相比,后者的高端机型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都有很高的认可度,且占有率不低。反观国内小米MIX 2S还在继续需要抢购的情况下,中低端机型基本上扮演着当前小米手机的市场主力。
最新的小米旗舰仍然不能覆盖多数用户,供货量不足是主要原因
所以在多定位的机型竞争当中,小米手机还是缺少像iPhone、Galaxy S系列和华为Mate系列这样的拳头产品,单靠手机硬件为IPO估值做背书,悬之又悬。
小米招股书的风险因素当中也有提及这个问题,截止至2017年年底,智能手机部分贡献小米总收入的70.3%。当智能手机销量减少、价格下跌、或用户喜好转变、出现严重质量问题,都会对高度依赖智能手机实现营收的小米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同时,还有手机元件上涨的外界因素。风险在前,小米总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只走手机这条独木桥,小米当然不可能完成接近千亿的估值,更不可能有投资者会为其买单。试图突破自身局限的小米,在对自身的定义中也提到了两个关键词:智能硬件和IoT平台。
小米生态链的基本构成
没错,如今的小米不只是一家手机厂商,它还代表了一个从硬件涵盖到软件的完整生态链。走进小米体验店,从客厅的电视、扫地吸尘器、电磁炉,到卧室的小米笔记本、空气净化器……甚至床垫、枕头,品种繁多。旗下子公司紫米、绿米、智米等一众公司,仿佛葫芦藤上几个娃,各显神通,组成“小米生态链”。
米家生态链产品延续了小米手机低价的策略,薄利多销,因此米家产品成为了品牌电器之外的选择。但这些“葫芦娃”们也受到来自小米的肘掣,在定价权上,这些小米的子公司需要服从小米提供的指导价,并且利润要和小米平分。它们的存在,无疑让小米的估值更有“分量”,但一旦小米出现问题,“葫芦娃”的日子就不会太好过。
而这些硬件如电视、机顶盒当中,软件层面的互联网服务成为硬件外的增值选项,如游戏、广告、会员等业务。将这些价格看似不高的手机、家电外设,通过附加服务赋予更多的利润空间。雷军说自己“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不超过5%”,那是因为剩下的钱都在服务上赚了。
掌握了智能家居APP的入口,就等于成功掌握了用户数量庞大的广告分发渠道。小米的投资者们无不看准这点。
但涉足耐用品的小米也并不是十拿十稳,米家产品采用的的代工厂模式并不能提供很好的质量保障。小米电饭煲刚上市时也有许多内胆涂层脱落的反馈,带来用户的担忧。所以小米LoT产品是不是真的靠谱,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在选择小米前可能都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质量问题虽然值得重视,但也抵抗不了低价带来的吸引力。手机市场逐渐趋向饱和,小米不得不加快转移战略阵地的步伐。从小米招股书给出的数据不难看出,近三年来小米LoT产品的增长速度最为强劲,而智能手机业务的占比则逐年下降。2016年小米手机卖得并不是很好,但凭借着LoT产品的迅速崛起,小米在16年的业务收入勉强相较15年有所增长。
至于小米大力推行的互联网服务,在16年随着硬件爆发后在17年迎来了比重的回落。广告服务是小米互联网收入的最大来源,这点几乎每位MIUI的用户都深有体会了。无论是大屏幕还是掌上设备,广告投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互联网服务在小米收入当中的比重,这些广告也是小米硬件得以保持低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硬件、互联网服务、加上基于网络效应的新零售模式,组成小米自称“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
小米反复地强调自己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尽管硬件是我们重要的用户入口,但我们并不期望它成为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 但从招股书看来,小米营收高度依赖智能手机硬件销售。
在2015、2016和2017年度,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贡献了80.4%、71.3%和70.3%的收入来源。而近年來发展势头迅猛的小米IoT生活消费产品,收入由2016年的124亿元增加了88.9%到2017年的235亿元。显而易见,手机业务+IoT等硬件业务占到总收入的90.8%,其它互联网服务的收入有多少也就不用分析了。另外,就目前情况看来,米家产品的热卖似乎并不是因为小米的物联网有多好用或者LoT生态有多完善,而是因为便宜?
在当前过度依赖硬件收入的前提下,小米将希望寄托于物联网和互联网服务,扩大收入来源。许多分析者对小米估值的判断,都将物联网所描绘的美好蓝图算在里面,有多少水分尚不得而知。小米到底是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是否有可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千亿美元的的估值,待上市之后是否会变成泡沫?谁在裸泳,就要等大潮退去的一刻才见分晓了。
IPO后,小米还是米粉的小米吗
小米的IPO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中国新兴互联网公司中,难得一见的“独角兽”,另一方面是因为,小米手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手机品牌,加上米家生态链的各式产品,不少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小米用户。
那么在小米成功上市之后,会不会在产品上带来什么变化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从披露的小米招股书显示,董事长兼CEO雷军持股达到31.41%,但此次小米可能会成为港股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即一部分股票拥有超级投票权,决策占比会远高于普通股份,所以拥有公司近三分之一股份的雷军,在上市后依旧是小米最大的“话事人”。
对于小米来说,成功IPO意味着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有更多资本的参与,小米的国际化策略不用再单打独斗。进军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步伐会迈得更开。
产品方面,小米当前也只有MIX系列在准高端的行列竞争,虽然做工和性能都达到顶级的水准,但海外的认可度仍不如三星、华为、一加等厂商,销量甚至不如红米系列。所以成为上市公司之后,中低端的入门机型依旧会是小米手机在国内外的主打。
同时,小米高性价比的路线,也带来用户忠诚度的问题,无论是米家生态链还是小米手机,其吸引用户的主要还是来自于同级产品相对低廉的售价,所以一旦有更便宜的竞品出现,原有的用户就会选择用钱包“投票”,用户粘性与华为、OPPO这些拥有品牌凝聚力的厂商相比,略逊一筹。
无论上市与否,小米都还是那个雷布斯的小米,手机也依旧是那样,便宜却不好买,主流却不出众。距离真正冲击高端市场,让“小米”这个招牌可以为自家产品带来溢价,是IPO狂欢后留给小米最大的一个问题。
结语
一场IPO,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小米。一家是米粉眼中,陪伴自己成长终于修成正果的老朋友,依旧“发烧”的小米科技。另一家,是倍受投资者瞩目的“独角兽”,资本市场的新入者,互联网公司小米。不知道在雷军的眼里,如今的小米又会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
如何看待小米宣布IPO?我想一句老话最适合送给各位: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上一篇:分析机构:只有1%的企业使用区块链技术
下一篇:聊聊小米赴港IPO:凭什么估值近千亿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8:26
- 曝iPhone SE 4首发苹果自研5G基带:明年3月登场
- 曝iPhone 17全系首发3nm A19系列芯片:无缘台积电2nm工艺制程
- 供应链称上游元器件要大降价:国产手机现涨价潮后会主动下调售价吗
- 消息称苹果将拿出近 1 亿美元用于解除印尼 iPhone 16 系列销售禁令
- 消息称塔塔公司收购和硕在印度的唯一一家iPhone工厂,深化与苹果合作
- 苹果遭4000万英国iCloud用户集体诉讼,面临276亿元索赔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