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西电微电子学子为强我国“芯”苦心

发布者:SparklingBeauty最新更新时间:2020-08-25 来源: 爱集微关键字:西电微电子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03年,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校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微电子学院正式成立,由此,正式拉开西电微电子学院距今近17年的辉煌序幕。在国内高校的微电子学院排行上,西电始终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蜚声海内。

这份辉煌的背后,是西电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沉淀,也是西电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追求,更是西电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与脚踏实地。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

西电微电子学院虽正式成立于2003年,然而专业历史却可追溯到60余年前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回顾这60多年的芯路历程,西电微电子学院是如何走过的?

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西电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黄伟,对这段历史无比熟稔。黄伟书记是西电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80级学员,毕业之后就一直留校工作,从踏入西电校门至今,已经过去整整40年。


西电是国内最早开始半导体方面研究的学校之一, 1959年即开始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本科招生,开始了半导体业人才的培养,距今60年有余。黄伟书记认为,学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的摸索期。彼时处于专业发展阶段,主要从事从半导体物理器件到集成电路设计的理论研究,该阶段处于早期的奠基时期,砥砺前行,不断拓展。


20世纪80-90年代的提升期。专业发展加快,主要有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1981年半导体专业申报硕士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二是1987年成立微电子研究所,这两大事件标志着学科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90年代,继续围绕加强专业建设、科研能力再推进,并成功拿下了博士点。


21世纪开始,学院进入加速发展期。从2003年正式成立,开设 “微电子学”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专业。同期入选全国首批9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部专项资助的5所之一)。

2005年以后,学院进入了扩充期。除了增强人才培养能力,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学院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建立了包括国家级集成电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艺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等多层次的实践育人平台;另一方面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工作,学院陆续建有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强大的科研实力支撑学院育人工作。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产学研融合也在不断推进。包括陕西省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微电子行业校友会、西电国微EDA研究院等相继成立同样给微电子学院增光添彩。


“聚沙成塔,点石成金,全面建设国际一流的微电子学院。”黄伟曾数次如此描述西电的未来愿景,现在,西电微电子学院正朝着自己希望的愿景满怀信心地大步往前走。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西电微电子学院之所以能荣誉著身、享誉中外,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突出的科研特色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些为人称道的科研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上的强劲科研实力。中科院院士郝跃从1998年就开始对宽禁带半导体这一冷门领域展开研究,并执着至今。当前,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基地,引领我国宽禁带半导体研究自主发展,服务产业工程应用。

二是在集成设计方面的显著特色。该领域主要由杨银堂教授带头,其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40多项。

三是以张玉明教授团队为代表的碳化硅研究工作。主要方向为高频、宽带、大功率电子器件及相关材料,其中对SiC、Ⅲ-Ⅴ族化合物和石墨烯的研究达到国际前沿、国内领先水平。

四是庄奕琪教授带领的系统集成和器件可靠性应用技术研究团队经过多年不懈耕耘,研发出包括高性能芯片、个人通信集成系统和可靠性无损检测成套设备等多项跨领域创新成果。

此外,还有众多优秀的教授代表,如朱樟明、张进成、马晓华、韩跟全、吕红亮等,他们是微电子学院的中流砥柱,也是学院亮丽的“名片”。

除了科研方面有西电的特色外,从西电走出来的人才也有其独特的烙印。


“首先,西电是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是伴随着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红色基因流淌于每一位西电人的血脉之中。所以,学子的政治修养和觉悟是非常高,他们是有理想有情怀的一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西电红色基因与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之中。”黄伟书记如是说。

其次,西电学子的专业性、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基本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不管身处哪个工作岗位,都能发光发热,成为必不可缺的一颗“螺丝钉”。

三是学子富有团结精神。不仅善于合作,也甘当“配角”,协助团队完成重要工作。

黄伟谈到,“用人单位对微电子学院的学生有口皆碑。今年暑假,我们组织老师到相关产业公司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入调研的同时,也对我们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回访。事实证明,西电毕业的学生,不管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在技术岗位,不管是身为课题负责人或者项目执行者,都具备以上优点。有些校友在一个单位一干一辈子,不仅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更是因为他们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干,这种境界和情怀就不一样了。”

正是一个个西电人坚定的远大理想和情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个人的事业追求融入到国家命运当中,在国家的发展大局中实现个人价值,不仅使他们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更为祖国的微电子事业添砖加瓦。

人才缺口问题如何破局?

数十年来,西电微电子人才源源不断的走向工作岗位,但对于整个产业而言仍显不足。特别是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重大的窗口期,整个行业都将进入全面全速的向前推进阶段,此时,巨大的人才缺口难免掣肘。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3%,但却面临32万高素质人才的缺口:我国每年与集成电路行业相关的毕业生约20万左右,但只有不足3万人进入该领域从业,高校培养和人才输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用人标准严格,院校优等生并不等于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岗位适配度低也导致芯片人才供给不足。

面对市场规模持续增加但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的局面,黄伟书记认为,任何一个行业短期内突然爆发,人才短缺都将难以避免。这种现象不是现如今独有,“从历史角度来看,每当一个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人才总是会有缺口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黄伟谈到。

针对这个问题,是否有解决的良方?黄伟书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主要有三个解决途径。一方面,从高校角度,加快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来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这是一条重要的渠道。不过,他同时指出,高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成长周期和规律性,耗时较长,但无论怎样都要长期坚持下去。

另一方面,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领域, 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所以人才需求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院校的培养和配合,还需要交叉学科人才来补充,比如通讯、电子信息工程、软件技术、计算机,包括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人才都可以融合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因此,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向相关领域拓展、吸收来引进,这被视为另外一个主要渠道。

再者,人才的招揽范围应该面向世界,任何国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还需要面向世界去招揽一流人才,同时,学校培养人才也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吸引,相互提升的过程,能够有效解决人才缺口问题,也很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黄伟说到。

无论何时,高素质人才都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面对当前核心技术的“锁喉之痛”,如何有效破局和实现弯道超越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学子们的历史使命。

结语: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胸怀天下的气度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在西电人身上传承。在新的时代,西电微电子专业学子们正以所知所学将一腔抱负挥洒在半导体产业上,把西电红色基因与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之中,以西电精神立德铸魂,写就半导体赤子的时代史诗。


关键字:西电微电子 引用地址: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西电微电子学子为强我国“芯”苦心

上一篇:魏哲家更新台积电4nm与3nm工艺进度,发布全新N12e特殊制程
下一篇:集成电路需求增长 振芯科技H1净利润同比增52%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