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余横:100%自主研发8K AI画质芯片,缺芯不大会影响量产

发布者:明月昊天最新更新时间:2022-01-15 来源: 新浪数码关键字:缺芯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月11日海信发布旗下首款8K AI画质芯片,并已应用于MiniLED电视85U9H上。据官方介绍,这颗画质芯片是海信研发芯片以来集成度最高、功能最丰富的一代芯片。与部分自研或采买IP不同,这颗画质芯片的全部技术均来自自主研发。发布会后,新浪数码等媒体与海信芯片的负责人余横一起谈谈8K AI画质芯片更多的细节。

  芯片是这两年国内比较火的话题,尤其在手机行业更是如此,OPPO、vivo、小米等从采买IP芯片到自主研发,在芯片领域上逐渐走上主流。而在家电行业,品牌更多的还是停留在部分自研或采买IP芯片的阶段。作为家电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海信在芯片领域已经深耕多年。

  1999年海信决定开始研发芯片,2005年海信研发成功中国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海信加快步伐。2015年到2022年,7年间海信发布了5颗画质芯片,在中国家电行业中走在前面。据余横介绍,这次发布的8K AI画质芯片,在难度上是又一次的挑战。

  首先是疫情,这枚芯片的研发周期是两年,但这两年恰好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两年。海信的研发团队其实在上海、西安、青岛、日本,有四个研发基地。疫情首先带来的是交流上的困难,所以工程师在疫情期间克服了四地沟通协作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个落地。其次,8K画质处理芯片,本身处理的数据流量非常大是4K版本的4倍,这颗芯片也是余横职业生涯以来做过最大的一颗芯片。

  AI算法上和以往的传统的图像处理算法芯片有所不同,具有感知能力这样一个芯片。是能够像人眼一样的去识别出目前消费者所看的是什么样的场景。看一个体育赛事还是欣赏自然风光片等等。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的画质引擎会提供不同的渲染的策略。最后,8K AI处理芯片要适应更多显示场景。未来不止在消费类电视,像影视级的监视器、医疗显示等等,都能提供画质保真这样一个调教的处理方案。

  海信认为现在正是适合推出搭载8K AI画质芯片电视的时间点。显示行业长时间存在一个“怪圈”,硬件的开发进度远远领先内容的应用性。比如4K电视虽然已经完全普及但更多的还是观看1080P的片源。当4K电视已经完全普及的时候,还是1080P,当4K这个竞争领域完全发生不同的故事,也就是说硬件的这部分,硬件上市的产品和内容端应用和上市的需求完全匹配出来了。现在8K电视买回家,相应的服务商就有8K内容提供给大家,这是在以前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显示产品的发展历程是没有的。


  硬件方面,根据自己市场调查了解,现在75寸、85寸甚至100寸电视已经慢慢走入千家万户了。那在4K这分辨率情况下,如果把这个电视的尺寸到75寸或者85寸,相当于两个像素点距离被拉大了,人眼感觉到之前所没有感觉到的颗粒感的不适感。8K这个推出正好顺应了大尺寸电视逐渐普及这样一个趋势。

  最后来谈芯片短缺的问题,这也是全球各个行业都是有所影响,据余横介绍海信在疫情开始之初,就充分预计到这样一个形势,提前从供应链入手去进行相关的工作。

  对全球各个行业都是有所影响,那我们海信在疫情开始之初,就充分预计到这样一个形势,提前从供应链入手去进行相关的工作也得到了一些工厂的支持,很多芯片上游的产业链对于目前有限的产能如何进行分配,其实也是有自己一套这样一个相关的规格,要看说你今天用于生产的芯片,是不是代表了未来的一个趋势。因为8K这个芯片我们有很好的画质、很好的应用。你用这部分引领未来的一些趋势,这部分来说服相关的上游的产业链来对我们进行产品量产一个支撑。我觉得这产品的生产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字:缺芯 引用地址:海信余横:100%自主研发8K AI画质芯片,缺芯不大会影响量产

上一篇:Redmi K50系列首批搭载!天玑9000机型3月上市
下一篇:vivo推出Y10/t1手机:搭载联发科芯片,价格1099元起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2 14:50

全球汽车危机,国产替代有望逆势而上
“芯片荒”的蝴蝶效应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空前危机。 IHS Markit预测,因芯片短缺今年一季度全球汽车业产量或较原先目标减少67.2万辆,且影响将延续至三季度。这场危机凸显了汽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Tire 1)、半导体供应商及其晶圆代工厂之间调整产能和采购模式的必要性。 然而,平衡供需是一方面,其背后凸显的是更深层的原因——全球半导体产业结构正趋于两极分化——产业的一端,芯片设计爆炸性增长;另一端,生产制造却日趋集中。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估计,如今全球芯片制造产能的80%集中在亚洲。这种两极分化在车用芯片层面更为显著,IHS Markit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70%的车用MCU依赖一家代工厂。 不过事
[汽车电子]
全球汽车<font color='red'>缺</font><font color='red'>芯</font>危机,国产替代有望逆势而上
、供应链安全和投资热潮下,中国半导体产业怎样发展
集微网消息,疫情让全球经济衰退,疫情又让数字化应用以人们始料未及之势进入大众生活,推动了半导体全行业2020年达到7%-8%的高成长,更让随后的供应链短缺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期毕马威发布的一份针对全球半导体公司156名高管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多数高管预计,2021年公司收入将继续增长,并表示实施增长计划是他们未来三年的首要战略任务;领土主义(诸如中西方领土争端)、供应链中断是其目前的主要担忧;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适应地缘政治变化和其他中断将是他们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在SEMICON China 2021同期举行的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上,半导体产业链中来自代工、设备、软件等领域的几位高管,就业内高度关切的半导体供应链问题展
[手机便携]
”波动下,二手车市场更是“乱成一锅粥”
今年,二手车整体销量与去年持平,但因为芯片短缺导致价格上涨,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对于二手车行业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 2021年,在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都缺乏芯片供应的背景下,二手车市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带来的结果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对于豪华品牌的二手车市场来说,今年可以说是喜笑颜开。今年再谈二手车的保值率话题,大家津津乐道的不再是“双田”在二手出售的时候价格有多可观,而是豪华品牌的车型在开一两年之后还能按发票价出售,真是惊天之奇。 在某二手车电商平台上,2020款以及2021款的奔驰E300L 车型售价都在50万元以上,而仅仅几个月以前,这个价格几乎可以买下一辆新车。无
[嵌入式]
<font color='red'>缺</font>“<font color='red'>芯</font>”波动下,二手车市场更是“乱成一锅粥”
”浪潮下 全球芯片厂商一季度收入创历史新高
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十大芯片制造公司的季度总营收飙升至227.5亿美元,创纪录高位。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芯片短缺问题持续困扰着全球汽车、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并且多位分析师预计,这种“缺芯”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 “随着各种终端设备的需求飙升,各大制造商都加快了组件采购、提升了产能,并提高晶圆价格和调整产品类别,以便在自2020年以来的芯片短缺背景下确保盈利。”TrendForce分析师Joanne Chiao写道。 在这一背景下,TrendForce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芯片制造公司收入将再创新高。 台积电独占全球芯片收入的5
[新能源]
少魂” 下AI能否迷途知返?
  近日,由中美贸易战引发的“中兴事件”引起了电子行业热议。从中,不仅折射出中国企业管控合规风险的能力滞后,成为进入到全球价值链竞争后的重大隐患,更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发展依然被“缺芯少魂”的现状所困扰。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尽管此事目前仍未定论,但从事发至今业界反应,以及媒体的发声来看,用“颇为慌张”形容不为过,先是中兴得知被制裁的消息后,创始人、董事长和CEO在第一时间一齐出动“自救”,然后不少媒体开始在中兴是否会因此走向衰亡上做文章。更有甚者,认为如果美国真要从核心技术上扼住中国喉咙,这关乎到“中国制造2025”大计还能否顺利实现……   因为有可能的“25%-30%美国供应商元器件阻止供应”,揭
[网络通信]
通信产业饱受”之痛
核心提示:国产通信厂商缺“芯”少利的局面在4G时代能否打破?从目前来看,状况仍然堪忧。中国移动最新一期TD-LTE(4G)终端招标结果显示,国产芯片厂商只有华为海思中标,其余多家国产厂商集体失意,中标的终端产品逾一半采用美国高通芯片,产业链上游话语权争夺不容乐观。 国产通信厂商缺“芯”少利的局面在4G时代能否打破?从目前来看,状况仍然堪忧。中国移动最新一期TD-LTE(4G)终端招标结果显示,国产芯片厂商只有华为海思中标,其余多家国产厂商集体失意,中标的终端产品逾一半采用美国高通芯片,产业链上游话语权争夺不容乐观。 美国高通获六成份额 国内三大运营商目前仅有中移动展开4G大规模采购,此次中移动集采招标规模约为20.7万部
[网络通信]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