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沌蚁群的神经网络速度辨识器研究

发布者:Tiger8最新更新时间:2010-06-12 来源: 电子元器件应用关键字:混沌蚁群算法  神经网络  DTC  转速辨识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神经网络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速度辨识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其仍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问题,因此,对神经网络的优化一直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混沌引入到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当中,以形成混沌蚁群算法(Chaos Ant Colony Optimization,CACO),从而提高了对于BP神经网络的优化效率和精度,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也在对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DTC)转速辨识的仿真试验中,实现了对电机转速的准确辨识。

1 BP神经网络的缺点

    BP神经网络是目前控制领域中应用广泛的一种神经网络模型,其学习过程由信息前向计算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组成。它采用梯度搜索技术,可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误差均方值最小化。此外,该网络还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映射和泛化能力。BP神经网络的结构如图1所示。

 

    BP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xj为输入层节点输出,yi为隐含层节点输出,O1为输出层输出。输入层节点与隐含层节点间的网络连接权值为ωij;隐含层节点与输出层节点间的网络连接权值为Tli;输出层节点l的期望输出为t1。f(net)为传递函数。为此,其网络连接权值的调整公式如下:



其中,η为学习速率(η>0);k为训练次数,α为平滑因子(0<α<1),为隐层节点误差。

2 BP神经网络的混沌蚁群优化过程

2.1 基本蚁群算法

    ACO的基本思路是:在算法的初始时刻,将一定数量的蚂蚁随机放在给定的N座城市上,并设此时各路径上的信息素相等。蚂蚁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各条路径上的信息素量独立选择下一城市。蚂蚁系统使用的转移规则是根据蚂蚁在两个城市之间的转移概率来进行路径选择。在完成一次循环后,蚂蚁在路径上释放一定量的信息素。完成一次循环所走过的路径就是问题的一个解,当所有蚂蚁都完成循环后,即可得到最优解。

    蚁群算法的基本公式如下:



2.2 混沌蚁群算法

    混沌蚁群算法(CACO)是受到自然界蚂蚁走行的混沌特点和整个种群的自组织特点的启发。它利用混沌的遍历性和随机性等特点来将混沌扰动算子引入蚁群算法,并将带有混沌特征的初始化变量线性映射到变量取值区间。该方法兼顾了混沌动态搜索和智能搜索的特点,可有效地避免搜索过程中陷入局部最优,从而达到提高算法速度和全局寻优的能力。

(1)混沌初始化

    设τij(t)为t时刻路径上的信息浓度,利用混沌运动的遍历性进行混沌初始化。混沌变量选择典型的混沌系统Logistic映射迭代公式如下:



式中,μ为控制参数,当μ=4时,Logistic完全处于混沌状态,此时系统在[0,1]之间具有遍历性。如果利用全排列理论将每个混沌变量对应于一条路径,也就是为每条路段上的信息素浓度根据混沌量给定初始值τij(0),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基本蚁群算法收敛速度慢的问题。

(2)引入混沌扰动量

    在蚁群算法中,如果蚂蚁后从点i至某一点j,则在路径ij上留下信息素τij(t)。蚂蚁k在走完任意一路径以后,将按式(5)更新该路径上的信息素。可以看出,此更新方法在加快寻优的同时,却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因此,在此处引入混沌扰动量来调整信息素,以使其避免陷入局部最优极值区间。改进后的式子为:



其中,Xij为混沌扰动量,可采用典型混沌系统Logistic映射得到,q为相关系数。

2.3  混沌蚁群算法的实现步骤
 
    实现混沌蚁群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tep1:初始化BP网络结构,设定网络的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

    Step2:混沌初始化信息素浓度、个体最优和全局最优;

    Step3:用公式(4)计算每只蚂蚁的转移概率;

    Step4:根据每只蚂蚁的转移概率得出本次最优路径并最优值比较,若更优,则更新最优值;

    Step5:将每只蚂蚁的最优值与整个蚁群的最优值相比较,若更优,则其将成为整个蚁群新的最优值;

    Step6:更新并按公式(9)修改路径ij上的信息素浓度;

    Step7:比较次数是否达到预设的精度,若满足预设精度,则最后一次迭代的全局最优值中每一维的权值和阈值就是所求的;否则返回step3,算法继续迭代,直至满足条件为止。

3 基于DTC的系统仿真

3.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结构

    直接转矩控制(DTC)系统的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在α-β坐标系下,通过获得定子电压Usα、Usβ,定子电流Isα、Isβ及定子电流导数pIsα、pIsβ归一化后,即可构成神经网络的六个输入,再经过反归一化,即可得到转子转速ω,从而构建一个动态转速估计器。

3.2 仿真实验

    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建立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平台时,系统采样周期可设定为0.1 ms,异步感应电动机的其它各参数为:额定功率PN=15 kW,额定电压VN=380 V,额定频率fN=50 Hz,定子电阻Rs=0.435 Ω,转子电阻Rr=0.816 Ω,定子电感Ls=0.002H,转子电感Lr=0.002H,定转子互感Lm=0.06931H,极对数p=2,转动惯量J=0.0918 kg.m2。设定电机转速ω=20 rad/s时,采取1000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5000组数据作为验证样本,最大训练次数设定为2000次,最小容许误差设定为0.001。

    学习网络的隐含层节点个数经多次训练后确定为k1=11和k2=6,设n为输入节点个数。混沌变量个数m为神经网络所有权值、阈值的总和,m=156,蚁群种群数M=30,p=0.8,Q=50。其算法训练误差比较如表1所列。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的BP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最小适应度收敛十分缓慢,并且误差较大。而混沌蚁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误差更小,精度更高,其收敛性要远远优于传统的BP算法。

    表2所列是由实验仿真结果中分别提取出的神经网络速度辨识器的动态性能指标。可以看出,混沌蚁群优化的神经网络较之传统BP算法的动态性能有了很大改进。

4 结束语

    本文构造了一种基于混沌蚁群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转速辨识器中,从而显示出其辨识非线性函数的优越性能以及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仿真结果表明,用混沌蚁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速度辨识器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较强的速度跟踪精度,可实现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而且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关键字:混沌蚁群算法  神经网络  DTC  转速辨识 引用地址:基于混沌蚁群的神经网络速度辨识器研究

上一篇:基于ADSP-BF537嵌入式FTP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CPLD的计算机并口EPP模式通讯实现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1:04

造车新势力三兄弟抱团取暖,齐聚美股市场
理想汽车正式在纳斯达克敲钟没多久,造车新势力三兄弟之一的小鹏汽车也递交了招股书,准备登陆美股。 今年一月份,美团创始人王兴称“未来仅有 3 家造车新势力能存活,分别是理想、蔚来和小鹏”。如今,蔚来接受美股市场考验已经有很长时间,理想也刚刚踏进纳斯达克,如果小鹏成功上市的话,三股造车新势力将齐聚美股市场。 而面对如今十分复杂的国际局势,小鹏汽车选择在这个时候登陆美股自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不确定性也会陡然提高。但从招股书来看,小鹏汽车似乎充满自信。 自信小鹏底气何在? 让小鹏现在冲击 IPO 的最大底气,来自于其在智能汽车方面的技术壁垒。 与其用新能源汽车来标榜小鹏,倒不如用智能汽车更加合适。小鹏汽车十分重视技术研发,特别是自
[嵌入式]
神经网络控制的二象限开关电感DC/DC变换器
摘要:经典的DC/DC变换器,如Buck变换器、Boost变换器、Buck-Boost变换器、罗氏变换器和Cuk变换器 ,通常都是由电感和电容组成,所以它们的体积大而功率密度低。开关电感已被成功地应用于DC/DC变换器中,开创了设计高功率密度变换器的方法。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JohnG.Kassakian教授为下一世纪未来的汽车设计了一种新的电源系统 ,该系统的核心就是一个在直流+42V和-14V之间进行变换的二象限DC/DC变换器。 关键词:开关电感神经网络直流变换器 Switched Inductor Two- quadrant DC/DC Converter with Neural Network Contro
[工业控制]
用<font color='red'>神经网络</font>控制的二象限开关电感DC/DC变换器
ETRI,SK Telecom开发基于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的AI芯片
韩国电子和电信研究院(ETRI)和移动运营商SK Telecom共同开发了基于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的人工智能(AI)芯片。韩国商业报援引科学和信息通讯技术部的话说,该芯片可以应用于数据中心和物联网设备。 ETRI和SK Telecom之前曾为服务器开发了超低功耗AI芯片(AB9)。 ETRI和SK Telecom共同开发的芯片面积为17 mm*23 mm,集成了超过16,384个计算单元。新的AI半导体每秒可处理40万亿次数据,功耗低至15W至40 W. ETRI和SK计划下半年在SK Telecom的数据中心进行产品测试,该数据中心目前提供智能高清录像和语音识别服务。 ETRI还与韩国电子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发
[嵌入式]
美国科学家用DNA制造出首个人造神经网络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朝人工智能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们使用DNA,在试管中制造出了首个人造神经网络,这个相互作用的分子组成的电路能像人脑一样,基于不完整的模式进行回忆。科学家表示,这样的系统将有助于人们回答基本的生物学问题或诊断疾病;然而,其运行效率目前还很低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性能。 DNA制成人造神经网络   该神经网络包含4个人造神经元,由112个不同的DNA片段组成。   加州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一个名为线性阈函数的简单的神经模型上建立了该神经网络。这个神经元模型接收输入信号,并通过一个正权数或负权数来增强每个信号,如果输入信号的加权总和超过某个阈值,神经元会放电,产生一个输出信号。该研
[医疗电子]
研究人员开发新型人工神经元设备 有望减少自动驾驶所需计算能力和硬件
据外媒报道,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研究人员开发了新型人工神经元设备,有望使训练神经网络执行任务(如图像识别或自动驾驶汽车导航等)所需的计算能力和硬件更少。与现有基于CMOS的硬件相比,该设备运行神经网络计算所使用的能量和空间要少100到1000倍。 (图片来源:https://scitechdaily.com/) 神经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人工神经元层,其中一层的输出为另一层提供输入。生成输入通过应用称作非线性激活函数的数学计算来完成。这是运行神经网络的关键部分,但是由于需要在两个独立的单元(内存和外部处理器)之间来回传输数据,应用这一功能需要大量的计
[汽车电子]
研究人员开发新型人工神经元设备 有望减少自动驾驶所需计算能力和硬件
基于神经网络的火电厂生产过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随着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控制品质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在追求控制系统良好控制性能的同时,对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火电厂生产过程控制来说,目前提高其可靠性的方法是提高系统各部件的可靠性,增加硬件冗余,但这将使系统成本和规模增加。为此,可采用实时故障诊断技术,建立一套监控系统,使其能在系统故障前期或发生故障时迅速地检测且分离故障,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故障扩大,达到提高系统可靠性,减少维修时间和成本的目的。另外,火电厂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回路众多,控制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分布广泛,完全靠人力来检查和发现故障极费时费力。据统计,寻找
[工业控制]
基于<font color='red'>神经网络</font>的火电厂生产过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CAN FD让汽车神经网络强化升级
CAN FD通信协议是基于原始CAN总线标准(又称为“经典CAN”)而设计的,有助于确保多种车载网络数据传输率和吞吐量在继续演进的同时,汽车微控制器和连接的系统能够以各种速率高效通信。CAN FD协议支持高达5 Mbps的数据传输率和高达64字节的有效负荷,有效提升了设计师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其下一代汽车应用中更快速地移动数据。 什么是CAN FD? 随着电子、半导体、通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智能化的诉求也越来越强。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实现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增强网络连接,汽车制造商将越来越多功能集成到了汽车上,ECU(电子控制单元)大量地增加使总线负载率急剧增大。 目前在市场上的商用车中广泛使用的
[汽车电子]
CAN FD让汽车<font color='red'>神经网络</font>强化升级
CMAC神经网络应用分析
应用   CMAC神经网络具有小脑的机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或者反过来说,正是为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Albus构造了CMAC神经系统,以模拟脊椎动物的小脑机能。 正如Albus所说的:“然而,对我来说,CMAC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提供了一种认识和理解脑计算的途径,导致了一系列关于智能系统积木的重要见解。”为此,Albus又称CMAC神经网络为小脑算术计算模型(Cerebellar Model Arithmetic Computer, CMAC)。   应用实例   当一个移动用户发起一次呼叫时,用户单元在反向控制信道上发送始发消息。用户单元发送它的移动标志号、电子序列号(ESN),基站分类标识和呼叫的电话号码。如
[模拟电子]
CMAC<font color='red'>神经网络</font>应用分析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