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科技上的成就还未达到雄心壮志的标准

发布者:EEWorld资讯最新更新时间:2020-05-26 来源: EEWORLD关键字:中国半导体  芯片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内容来自:EEtimes+《集成电路需要长期主义》

 

中国半导体行业在本世纪末设定了雄心勃勃的技术目标,到头来可能只是镜花水月。

 

这个目标指出:到2030年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做到引领世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政府为半导体生产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蓝图也是如此。

 

 

随着技术冷战的临近,预测中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美国收紧出口管制,旨在阻止中国企业获得先进的制造设备,这可能会让顶级制造商海思半导体及其母公司华为的几代人受挫。

 

See the source image

 

基于这些现实,IC Insights预测,到2024年,中国的芯片制造将增加到430亿美元,仅占全球IC市场的8.5%,预计将达到5070亿美元。

 

口号多于策略

 

《市场追踪》预测,至少一半的中国芯片制造将继续来自与英特尔(Intel)、三星、海力士(SK Hynix)和台积电联合运营的晶圆厂。

 

 

美国近期更严格的出口管制已出台,近期又利用长臂管理原则,对华为及海思的进一步制裁,引发了国内对芯片产业广泛关注。这会不会点燃中国国内生产商的怒火?或许如此,但要实现其技术目标,中国政府就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的投资,以建立支撑创新的研发基础设施,无论是DRAM还是人工智能算法。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优势的目标似乎也站不住脚。科技学者 Dieter Ernst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还不成熟、支离破碎,主要专注于能够迅速产生投资回报的人工智能应用。尽管中国政府在人工智能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中国尚未开发出真正的技术创新所必需的生态系统。

 

半导体和其他关键电子技术也是如此。

 

其他观察人士证实了Ernst对中国人工智能能力的怀疑。

 

科技咨询公司Access Partnership的国际公共政策经理吕晓萌最近在一个有关全球人工智能竞赛的论坛上表示,北京“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从现在到2030年的发展设定了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目标”。

 

此宏伟计划包括三个部分:

 

技术进步

产业扩张

建立人工智能政策路线图

 

虽然前两个目标仍然“雄心勃勃”,卢补充说,中国可能在未来十年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标准。

 

除此之外,就没有那么多了。

 

尽管中国在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了成功,但之前开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自主技术的五年计划却未能达到目标。根据IC Insight的预测,半导体行业似乎也是如此。

 

卢总结道:“中国观察人士得出结论,要从西方获得技术独立,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现金和连续的五年计划。“政策制定者必须与私营部门的参与者合作,让这些事情发生。”

 

集成电路的发展要比八年抗战还要艰难?

 

其实国内真正要高度重视的是长期软环境:人才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及长期的专注精神。

 

人才环境

 

半导体行业是技术高度密集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支撑。人才一方面是靠国外引进,一方面靠国内培养。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半导体行业需要大量具有行业经验的资深技术、市场及运营人才,由于国内半导体行业真正市场化运作的时间并不长(第一家真正市场化运作的集成电路公司应该是1996年在上海设立的泰鼎微电子),大量人才还必须依靠从海外回来的资深专家,从近期上市或有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相关企业领导人来看,如:武平(武岳峰)、陈大同(元禾璞华)、张鹏飞(上海博通)、张瑞安(乐鑫)、杨崇和(澜起)、尹志尧(中微)、戴伟民(芯原)、许志翰(卓胜)、陈南翔(华润)、赵立新(格科)、盛文军(泰凌)、李宝骐(磐启)等均是杰出的海外回国人才,他们对推动国内集成电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真正的推动者。

 

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一旦中美完全脱钩,人才断流,对国内芯片产业向更高、更强的产业链顶端发展所起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知识产权保护

 

集成电路在半导体硅片上生产过程本质上属于一种图形刻蚀过程,通过一些特殊工具可以将硅片上所刻蚀的图片反向提取出来,如果已知原有工艺生产信息,则可以在相同的工艺上,将反向提取的图形重新进行刻蚀,从而制造出与原来芯片几乎相同的产品,这就是所谓的“抄片”,如果将上述产品公开销售,这便是一种严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对原产品的开发者构成巨大的商业侵害,严重影响半导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类似“抄片”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专门公司进行芯片腐蚀拍照、图片整理、电路提取,电路分析及后端版图制作,甚至有相关的公司即将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即使再复杂的DSP芯片,都可以在某些所谓的高科技公司翻拍及抄片出来,再形成产品在某些特殊行业应用。

 

芯片产品本身是一种高强度智力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才投入,如果辛苦高投入的产品很快被其他不法厂商抄袭,那必将扼杀整个社会创业创新的意愿,必将损害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加大对芯片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势在必行!

 

长期主义

 

国外芯片巨头例如Intel、三星、TI、ADI、NXP、Qualcomm等公司在半导体行业的优势并非一两天形成,也是长时间大规模投入的结果。2019年全球研发支出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中,英特尔居榜首,其研发支出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半导体公司,达到134亿美元;华为海思半导体作为我国半导体龙头企业,据公开资料推算,平均研发开支每年约180亿人民币(约25.3亿美元左右);国内几家上市公司(汇顶、兆易、全志、紫光国微、圣邦微)2019年研发投入总和为24.5亿元(约3.44亿美元左右),仅为Intel一家研发投入的零头还不到,可见国内半导体的追赶之路任重道远。

 

芯片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涉及到半导体物理、几何光学、无机化学、电路理论、计算机软件及机械自动化等多学科,需要多钟技术协同发展,在短时间内跨越国际巨头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奉行长期主义,扎扎实实发展才是正道。

 

近期来,随着科创板的推出,不少半导体企业纷纷上市,借助国家政策红利,造就不少市值百亿甚至千亿企业!但是高市值并不能代表高技术,随着股东回报及解禁的压力,上市公司在投入方面会有所顾虑,这些都会成为公司发展不利因素,只有着眼于未来,长期深耕基础,才能形成完整的技术壁垒,构建差异化优势,缩短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关键字:中国半导体  芯片 引用地址:中国在科技上的成就还未达到雄心壮志的标准

上一篇:海克斯康2020:双智战略打破发展界限,赋能无限未来
下一篇:分享制造业知识产权可帮我们抵御COVID-19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0-24 15:27

中国半导体现状:7nm及其以下芯片生产仍困难 发力10-28nm等成熟制程
5月10日消息,对于国产半导体厂商来说,未来很长时间想要生产7nm及其以下的芯片依然是困难的。 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报告显示,2032年中国将生产28%的10nm以下芯片,但先进制程预计只有2%。 与中国一样,美国目前也不具备生产10nm以下芯片的能力,但这对于他们来说问题并不大,台积电、三星等都已经开始在其本土建厂。 预计未来十年,美国的芯片生产能力将增长203%。到2032年,美国的芯片生产能力将占全球总生产能力的14%。 S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诺伊弗说: 中国似乎在所谓的传统芯片上投入了更多精力。 报告中也看到,对于10至22nm的芯片,到2032年,中国的生产能力份额将增加两倍
[半导体设计/制造]
<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现状:7nm及其以下<font color='red'>芯片</font>生产仍困难 发力10-28nm等成熟制程
专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垄断芯片产业链 中国半导体不应盲目乐观
1月15日消息,据国内媒体报道称,《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芯片制造之难,难过造原子弹,对于中国半导体而言,不应盲目乐观。 芯片的产业链很长,大致可以分成芯片的设计、制造以及封装测试这三大块。 在刘亚东看来,华为海思仅仅是做芯片设计,他们也不完全是国产化、本地化的设计,比如说他还要用到英国的ARM架构,另外所用的开发平台也是美国的EDA。总的来讲我们虽然取得一些进展,这也是一个全球合作、国际分工的产物。 在芯片整个产业链中,现在中国做得最好的是中低端的封测环节,但是最高端的封测技术,依然在美国。 从事芯片设计的企业有很多,我们国内做得最好是华为海思。他们现在可以设计5纳米制程的芯片,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大,
[半导体设计/制造]
中国车规芯片系列(6):功率半导体迎来超越窗口期
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目前发展最快的 功率半导体 器件之一,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 智能电网 、汽车工业和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具有高 输入阻抗 和低导通压降等优点。 IGBT模块 同时具备节能、安装方便、维护方便、散热稳定等特点。作为能量转换和传输的核心装置,IGBT也是新能源汽车 电机驱动 部分最核心的元件。 大家好,这里是盖世汽车。 本期内容,我们主要聚焦在功率半导体的国产化。总体来看,高端IGBT自给率偏低,但随着 第三代半导体 发展即在材料创新方面,有望创造出弯道超车的机会。 功率半导体被称为是“电力电子装置的 CPU ”,用途包括功率转换、功率放大、功率开关、逆变、整流等。同一产品里,不同零部件所需的电压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中国</font>车规<font color='red'>芯片</font>系列(6):功率<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迎来超越窗口期
自主移动机器人联手芯片制造,助力中国半导体行业全速发展
自主移动 机器人 是面向半导体生产的工业物流解决方案。移动机器人主要由驱动、调度和导引三大部分组成,最主要的成本集中于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在半导体行业中晶圆制造、芯片封测等需要无尘封闭环境,这时候人力在这方面就很不适用。通过移动机器人完成物流自动化改造,实现工厂的智能化升级,正成为半导体厂商的普遍选择。 自主移动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柔性调度等特点同时,移动操作机器人在搬运基础上可自动上下料,打通整场的物质流和数据流,有效保证良率、提高产能。控制器对于移动机器人是核心,他需要完成定位、导航、避障、建图、识别、跟踪等多种功能,具有丰富的软硬件接口。在生产环境中,可单机运行,也可实现机器人集群协同调度,支持与工业
[机器人]
强化产业链协作,中国汽车芯片创新联盟功率半导体分会成立
4月7日,由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中国汽车芯片创新联盟)主办,湖南三安承办的“汽车功率半导体分会成立大会暨汽车功率芯片发展研讨会”在长沙举办。近80位政府嘉宾、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新闻媒体齐聚一堂,共谋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功率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之道,促进产业链跨界合作和多元融合生态的形成,携手共创汽车功率半导体行业的新局面。    成立分会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汽车行业正处在从传统化石能源驱动逐步向全电驱动转换的巨大历史变革当中。新能源汽车进入发展快车道,汽车功率芯片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器件,汽车功率半导体产业迎来向上发展的重要机遇。 我国汽车功率半导体发展起步较晚,产业链尚不健全,上游的衬底、外延、晶圆、
[汽车电子]
强化产业链协作,<font color='red'>中国</font>汽车<font color='red'>芯片</font>创新联盟功率<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分会成立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功率半导体分会成立
4月7日上午,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功率半导体分会成立。董扬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包括湖南三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嘉兴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覆盖整车、汽车零部件和芯片产业。分会致力于实现市场产业上下游更高效的协同。 2020年9月19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作为国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牵头发起的“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京成立。联盟力争发挥合力,全产业链提升汽车芯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不断普及,汽车芯片应用规模快速提升,但我国汽车芯片自主设计研发能力仍不足,迫切需要实现自主安全
[汽车电子]
中国半导体“卡脖子”,美国从芯片供应链开始下手
本月,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对先进半导体和芯片制造设备的新的出口管制规则,进一步在阻止中国使用美国先进技术方面的规则进行了细化和明确。 多年来,该行业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密集的资本支出,促使不同国家在芯片制造过程的不同步骤中实现专业化。 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芯片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高度依靠全球供应链,对于美国来说,死死卡住供应链,就能有效控制产业生态,达到遏制对手的目的。 《华尔街日报》最近撰文,将全球半导体芯片供应链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形象化的分析,凸显了美国在供应链的哪些方面拥有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巨大潜力。 大体而言,从供应链的角度看,美国对华半导体产业的限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几乎每个阶段的每个流程上,美
[半导体设计/制造]
对<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卡脖子”,美国从<font color='red'>芯片</font>供应链开始下手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关于美国出台《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的声明
8月9日,拜登政府正式签署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该法一方面试图通过提供巨额补贴来增强美国在芯片等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包含了限制接受补贴的企业在所谓“特定国家”扩大或新建先进半导体制造产能的条款,限期为十年。相关条款与全球半导体产业多年来形成的公平、开放、非歧视的共识背道而驰,违反了美国参与建立的世界半导体理事会(WSC)章程精神。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现声明如下。
[半导体设计/制造]
<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行业协会关于美国出台《2022年<font color='red'>芯片</font>与科学法》的声明
小广播
最新物联网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