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静脉认证技术在门禁系统中的应用

发布者:CrystalBreeze最新更新时间:2010-07-16 来源: 安防知识网关键字:手指静脉认证技术  门禁系统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生物识别技术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个人信息的保护显得越发重要,如何选择合理的认证技术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必要因素。早期的认证技术是基于个人密码,而密码被破解或偷窥的概率越来越高,后来又出现了智能IC卡,但这种认证方式同样存在被复制或者偷盗的安全隐患。

  生物认证技术将带动今后几年IT产业的重要变革,该类技术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鉴别个人身份。生物识别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掌纹识别、静脉识别、声音识别、签名识别、笔迹识别、手形识别及多种生物特征综合识别等多类,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不易遗忘和丢失,不易伪造和被盗,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使用等优点,已经被全世界所关注,并应用于身份认证、出入口管理、安防监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各个领域。

  纵观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史,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有人提出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指纹分析以代替人工对比,这就是最初的指纹识别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起,掌形识别、脸部识别、虹膜识别的产品也纷纷走向市场,虽然每种认证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也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随着手指静脉生物认证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布,代表着生物认证领域的一项全新技术的诞生。指静脉认证技术通过对手指中静脉图像进行活体识别来达到认证目的,安全性高、识别率高、简单易用,这些优点使其迅速被市场认可。手指静脉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系统、门禁系统、电脑安全等领域。

手指静脉认证系统原理

  医学研究证明,手指静脉的形状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即每个人的手指静脉图像都不相同,同一个人不同手指的静脉图像也不相同,健康成年人的手指静脉形状不再发生变化。

  认证分以下四个步骤:

      1、静脉扫描:LED在手指一方发射近红外线,透射手指,在手指另一方,照相机拍摄静脉图像;

  2、图像校正:调整图像位置和角度,使其符合认证规格;

  3、特征提取:根据以上得到的图像,提取静脉分布图像,得到特征图(见图2);

  4、图像对比与匹配:将以上得到的特征图与数据库中的原始模版进行比较,计算相关性。如果相匹配则认证通过,不匹配则认证被拒绝。

手指静脉认证优点多

  现有的生物认证主要有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部识别技术、签名识别技术、声音识别技术、掌形识别技术、手指静脉识别技术、掌静脉识别技术等,生物认证虽然具有其固有的优点,但对每种识别又分别有其缺点。

  作为一种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的认证方式,手指静脉认证技术有如下一些区别于其它生物认证技术的突出特点:

  1、安全性高

  手指静脉认证系统的原理是匹配手指内部静脉的纹路图。因为静脉血管是隐藏在手指内部的,因此极难复制和盗取,与别的利用人体体外特征进行认证的技术相比较,这种方式的安全性更高。同时,静脉认证能感知手指内的血液流动和血压情况,能够在识别的过程同时进行活体检测。

  2、准确率高

采样样本是在人体内部,所以匹配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干扰非常小。手指静脉认证的准确性很高,根据严格的医学证明和数学统计,FRR(拒真率)小于0.01%,FAR(认假率)小于0.0001%,FTE(登录失败)为0%。

  3、唯一性

  根据医学证明,不同人之间的手指静脉分布完全不同,左手和右手的静脉分布也不同,就算是双胞胎的相同手指,其中的静脉分布也是不同的。而且手指静脉的纹路分布在成年后是不会变化的。对于未成年人,当他们手指静脉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后,只需要花30秒就可以完成重新的注册登记。

  4、非接触式

  相对于某些生物识别技术,手指静脉认识技术是非接触式的,在公共场合会比较卫生。

  5、样本文件小

  由于手指的静脉血管相对稳定并且很容易拍摄下来,因此使用低分辨率的摄像头就可以达到取样要求。这样生成的静脉模板文件小,匹配速度快。

[page]

手指静脉认证应用广

  随着近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安全防范系统要求原始的使用钥匙或卡片的门禁系统转化为以人体特征为基础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系统。指静脉认证由于其安全性高、准确率高、唯一性认证、非接触认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门禁安全领域,为从办公环境到安居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安全解决方案。

  公司、工厂

  办工环境是门禁系统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并对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公司与工厂采用IC卡门禁系统,但是出现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员工需要随身携带IC卡片,可能发生丢失、损坏的情况;

  ·对于大型公司或者工厂,在人数上千人的情况下,需要为每位员工配备IC卡片,这将提高系统的成本和工作流程繁锁程度;

  ·由于IC卡并不是与人体生物特征相互依存,因此会经常出现员工代打卡的情况,对公司、工厂的管理造成混乱。

  ·应用了生物认证技术的门禁系统更方便员工使用,不需要员工使用或携带额外的认证标志,比如密码、IC卡等。

      指纹技术最早应用于门禁系统,但是指纹识别方式本身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这种暴露在人体外部的生物特征比较容易被复制,另外在公司这样用户比较多的场合,接触式的指纹认证方式并不符合卫生要求。而应用了手指静脉认证技术的门禁系统相对于指纹技术来讲,使用更加方便、卫生,更加人性化。

  目前也有些企业重要部门应用了虹膜识别技术,我们知道这种技术和手指静脉一样,是隐藏在人体内部的生物特征,因此极难复制,并且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但是虹膜识别系统要求对人的眼球扫描,会让用户的内心存在一定的抗拒感,同时戴眼镜的用户也不太方便使用。

  在实际的使用环境中,手指静脉认证系统能够和企业安防系统以及考勤系统相结合,详细记录员工出入管理日志,可按照不同的查询条件查询,并在发生危险的时候报警。

  公共场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办公楼大厅,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人流量越来越大,控制这些场所的正常运行和保障公众安全成为管理机构的重要任务。这类场所的人数比在某个企业的员工数量多,使用IC卡片式的出入管理装置会导致较低的效率。

  目前,手指静脉在新加坡的日立塔已经得到应用,这座写字楼有近2000名各公司员工。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认证快速的手指静脉系统解决了拥堵的现象,并且将日立塔提升为高安全性的公共场所。

  智能楼宇系统

  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期望一种舒心、便利,同时更安全的居住条件。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居住环境的安全成为这一切的根本。目前某些高档住宅已经使用IC卡控制电子锁。但是老人和小孩忘记携带卡片的情况频频发生,给居民生活造成一些不便,另外使用IC卡也更加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复制或者盗窃,造成财产的损失甚至影响人身安全。

  而应用了手指静脉认证系统的智能楼宇系统,能够给住户带来更加方便和安全的居住体验。主人回家只需要轻轻将手指插入静脉认证系统。系统就能够验证有效性,并记录出入日志,甚至可以将手指静脉认证系统和智能楼宇系统中的电梯联动。当用户在大堂门插入手指通过认证的瞬间,电梯将会自动降到一楼,并在住户进入电梯的时候,根据手指静脉认证系统数据库的记录,自动运行到住户所在楼层。而整个过程中,住户不用按任何按钮,就能够方便快捷地回到家,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与智能住宅系统类似,将手指静脉认证系统应用于酒店管理也将会是非常方便,并且能够有效提升酒店的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字:手指静脉认证技术  门禁系统 引用地址:手指静脉认证技术在门禁系统中的应用

上一篇:解析数字门禁可视对讲中的音视频同步原理
下一篇:非接触CPU卡技术在中国科技馆的应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0:53

基于Linux系统的指纹识别门禁系统
  指纹作为人体的身体特征,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不易盗用等特点。随着指纹识别理论逐渐成熟、指纹采集工具这一难题得到解决,指纹识别已经成为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生物识别之一,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认证识别方式,广泛应用于金融、公安、证券、门禁系统等领域。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智能化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在Linux 系统下的由FPI 指纹识别模块、Raspberry Pi 主控模块、AVR 模块组成的,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定时向用户发送邮件来监控门锁状态的指纹识别系统的研究至今未见诸报端。本文在不改变现有门锁结构的前提下,通过设计编程,开发了一套基于指纹识别的门禁系统,定时检测门锁状态并向用户发送报警邮件,大大增强了门锁的安全性。   1
[电源管理]
基于Linux系统的指纹识别<font color='red'>门禁系统</font>
电子门禁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门禁系统,是出入口控制系统的俗称,是利用自定义符识别或模式识别技术对出入口目标进行识别并控制出入口执行机构启闭的电子系统或网络。门禁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变被动监视为主动控制,可以实现分时段、分方向、分权限的出入双向控制管理,极大减轻了安防人员的压力,并可达到在提高安全度的情况下节约人力的效果。   近日,通过走访发现,在北京,不少小区的门禁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第一道门”的作用,有的将本应进来的住户挡在外面,有的却对非本小区住户敞开大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该开不开该关不关   在北京朝阳区南湖南路3号院310楼,发现装有门禁系统的大门已经被推开,一块大砖头充当门挡。该楼居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搬进小区已经两年多
[安防电子]
意法半导体推出即用型车载片上系统解决方案 用于安全汽车门禁系统
6月13日,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ST)宣布推出一个新平台,以加速推出数字汽车钥匙,使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无钥匙访问车辆。 除了加强安全性之外,数字汽车钥匙还可以为车主提供更大的便利,包括可定制的使用权限,同时继续保护车辆。汽车共享、车队管理和车辆租赁等也可受益于此,例如更轻松的密钥发放、使用控制以及代客泊车和服务的访问。 图片来源:意法半导体 基于最新的ST车规级安全元件硬件,该全球解决方案由意法半导体和德国捷德公司(Giesecke+Devrient,G+D)合作开发,支持最新的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CCC)数字钥匙版本3.0版标准,确保最高的安
[汽车电子]
意法半导体推出即用型车载片上系统解决方案 用于安全汽车<font color='red'>门禁系统</font>
未来门禁系统市场十大发展趋势
    随着发展,国内门禁系统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厂家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不能光靠价格战,而是必须增加软硬研发投入,快速根据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随时做修改以满足用户需求。   趋势一:移动门禁的发展将改变门禁行业面貌   基于NFC移动设备部署的移动门禁解决方案必须要在智能手机安全组件内保护所有密钥和加密操作的安全。同时,相对于目前已经安装的电子门禁的数量而言,人们会看到未来将会有超过5倍的大门采用移动门禁控制模式来保证安全。   趋势二:基于开放标准,确保互操作性、适应性及可迁移性   采用即将来临的一代无阻力解决方案后,用户就不必携带形状各异的卡片了,这类解决方案将在支持近距离无线通信(NFC)的智能手机以及其
[安防电子]
兼容TCP/IP协议的生物识别门禁系统研究
一、引 言 门禁系统【1】,又称为出入口控制系统,是安防领域的基础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门禁控制系统不断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由于Internet网和以太网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网络化门禁控制系统已经成为门禁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TCP/IP协议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成为了网络化门禁系统的首选【2】。利用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门禁系统通过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很容易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和门禁各节点间的数据交互更新。 本文是利用TCP/IP协议的生物识别门禁系统的研究,利用网络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实现网络通讯,对持卡人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且上传给上位机进行监测,以判断是否允许进入,最终实现防止刷
[嵌入式]
用铁电存储器提高门禁系统的可靠性
门禁考勤系统存储的是人员进出的流水记录和员工上下班的流水记录,由于系统记录的数据起防盗和结算工资的用途,所以这些数据非常重要,所有禁考勤系统的数据都是存储在存储器中,因此在禁考勤系统中要求存储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完美的存储方式。 根据门禁系统的工作特点可以分二种模式:联机模式和脱机模式。联机模式是指系统中的读卡器和计算机时刻联机,系统把每次的刷卡数据定时传入计算机系统。脱机模式是指系统中的读卡器和计算机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分离的,刷卡数据存储在刷卡器的存储器中,在月底和系统需要时才与计算机联机,将数据读出来。工程师在以往的设计中都会采用SRAM+FLASH方式,这中方式有二个问题让工程师们头痛:FLASH的寿命限制,写操作的复杂性
[应用]
射频识别模块SMC51489在门禁系统中的应用
  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射频卡)、读取器和天线。正确快速的识别电子标签的标签号码,是门禁系统发挥其功能的先决条件。   以无源低频射频卡识别模块SMC51489为例,介绍了对射频卡信息读取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软件编程。实验证明谊模块不仅具有较大的读卡距离,而且工作可靠。    1 引言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为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安全防护、商品生产销售、管理与数据统计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射频卡)、读取器和天线。其中电子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进行通
[网络通信]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安防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视频监控 智能卡 防盗报警 智能管理 处理器 传感器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安防论坛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