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跨越3D应用 技术提升有待完善

发布者:牟牟的侬最新更新时间:2013-06-27 来源: 中国安防展览网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说起人脸识别,起初识别技术还仅限于2D识别。近几年3D面部识别技术以最新形势问世,但是在使用中仍然存在争议。采用三维立体式识别,能够解决一些普通2D识别技术共同面临的问题,如识别角度及面部识别提供的额外信息,识别准确无误。人脸识别跨越3D应用,技术应用有待提升。

    人脸识别跨越3D应用

    若要实现生物识别门禁,那么就要做到一步到位。指纹识别更适用于考勤中,作为门禁系统采用人脸识别能够更好地辨认真伪,做到安全第一。3D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一个人的脸,独特的几何形状生物特征可以很容易地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当与"活体"人脸面部特征做比对时,如数据准确无误将接受控制。3D人脸识别速度快、准确性高,采用非接触式识别,也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来满足门禁访问控制系统的需求。

    截止目前,单位人脸识别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应用程序中很少与该识别技术相结合。捕捉和存储三维模板比二维技术更复杂,也是对比众多生物识别技术花费成本更好的应用,但仍然被列为一个真正可行的程序待开发。

    业内专家认为,3D识别可真正做到访问控制一对一,特别是结合监控录像做取证应用,有着不小的优势。

    3D人脸识别技术有待提升

    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将三维方法用于人脸机器识别,目的是为了弥补二维方法的不足,或者是解决二维方法所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目前,三维人脸识别的处理方法和手段还是处于发现时期,其本身还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1)海量存储和计算的困难。由于三维识别过程中处理的数据容量和计算量十分巨大,对于一般计算机来说,它们的存储和运算还比较困难;

    (2)信息来源方面的困难。由于三维识别的完整信息难于获取或者识别的信息往往不完整,同时,再加上图像采集设备的差异和成像原理的不同,都可能造成识别算法本身不可纠正的错误;

    (3)对人的生理认识的不足。由于计算机没有人的经验和知识功能,而只有计算功能,同时由于对肌肉的运动理论和表情形成等问题,现在还不能提供给计算机足够的专家支持;

    (4)受环境和条件的约束。影响二维识别的不利因素在三维识别上同样存在,如光线的强弱、方向、遮盖、阴影、背景等;

    (5)实现方式和手段的不足。传统的识别方法不能满足三维识别的要求,必须改进或采用新的方法。例如由于动态图像的计算量太大,因此,适用于静态图像处理的神经网络就变得不适合了。

    3D人脸识别价格昂贵

    三维技术主要局限性在于成本价格很高,能够满足精确传感器的工作范围有限。一旦有实力突破价格关卡,这将打破一些传统二维生物识别技术不具备的优势:远程操作、多目标识别,如果可以部署在分布式架构中,那么该技术价格成本可能会有所降低。

    一些人始终相信,2D和3D技术将会共存,在不受控的环境中,3D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所有的监控图像都需要3D技术进行辅佐,不可能所有的工程商都需要将2D系统进行全面升级,二维识别将继续存在于这个市场。

    相比较有优势的3D识别来说,能够更有效地处理突发环境中的问题,解决相似度极高的面壁特征,特有的3D生物算法实时完成面孔捕获,在每秒进行10-12次的捕获对比的状态下以超出30帧/秒传输帧率演算,在千分之一秒内完成识别。极低的错误拒绝率(FRR)和接近于零的错误接受率(FAR)让3D在门禁应用中占得一席之地。

    关于门禁管理安全,你认为该采用哪种方式?2D跨越3D,门禁系统安全性值得考验。

    关于3D人脸识别

    3D人脸的研究始于计算机动画和生物医学成像。计算机动画方面的方法是在计算机上生成三维的人脸来表达人的运动、姿态和表情。这种动画的人脸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和发展为虚拟现实,这在生物医学方面可从生物图层或切片来重构人体器官组织,并将其用于病理分析。而三维人脸识别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如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将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引用地址:人脸识别跨越3D应用 技术提升有待完善

上一篇:NFC技术方兴未艾 与安防擦出怎样火花
下一篇:苹果获指纹识别新专利:或用于iPhone 5S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安防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视频监控 智能卡 防盗报警 智能管理 处理器 传感器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安防论坛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