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智库喜欢通过商品房销售面积来估算智能家居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中国的智能家居产品厂商过于强调己方的技术性优势,未能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普通民众最为在意的实用与便捷功能,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虽然早已完成了概念普及阶段,但始终未能迎来一个爆发点。
王毅观察智能家居行业多年,他敏锐地观察到中美两国民众在居住空间与居住习惯上的巨大差异,直言智能家居行业投资不能如同企业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那般盲目对标美国。
■ 王毅(同渡资本合伙人)
曾任昆吾九鼎投资VC基金董事总经理。专注于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成功投资了闪送、快仓、众盟、易充无线等耳熟能详的项目。转行做投资前,在西门子、华为等企业有近十年的无线通信行业工作经验。
创新是有周期的。十年前,第一代iPhone出现,有了IOS、安卓,APP应用市场如火如荼,开始疯狂吸金。消费者就像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可以用,大家的手机里装满了各种APP。随着微信这类超级APP的出现,流量开始往超级应用汇聚。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科技创新(智能手机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移动操作系统的使用),截止目前,基于上一波技术创新之上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经进入瓶颈期。未来十年,又将有一波新的技术出现,并随之诞生新的商业模式。
我的好奇心比较重,我看项目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东西的原理是什么。如果搞不明白,我心里会发虚。所以我们团队比较青睐工科背景的人才,他们在大学具备了工程师的逻辑思维,再去看很多项目时,比较容易触类旁通。
当然,工科背景的投资人的弱点在于偏保守,过于重视初创项目的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早期项目本身就存在很多风险,如果投资人过分放大风险因素,会错过很多有潜力的好项目,这是我们需要突破的一点。如何掌握好平衡?项目里的核心亮点是什么?其所带来的正面效用是否可以覆盖风险?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正面的,就可以投。
同渡资本的基金周期是9年,主要投早期项目,以Pre-A和A轮为主,也会涉及B轮。我们现在是两条腿走路,既看医疗健康,也看智能技术。我主要负责寻找智能技术领域的项目。
现在是智能家居投资的转折期
我从2013年就开始看智能家居,但一直没有出手。2013年、2014年的时候,出现了一波又一波做智能插座、智能插排的项目,那时候各种路演会上智能家居项目很多,曾经在一个路演上看到四个项目都是做智能插座的,功能大同小异:将电器插到插座上以后,手机可以通过蓝牙或wifi等无线方式与其联通。在极少数情况下,用户可能需要这种功能,比如出门后想起来屋里空调没关,通过智能插座便可以远程控制关闭插座。但这种场景的使用非常低频,并非刚需,用户体验也没有太大提升。
需求有存量和增量两种。增量需求不适合创业公司去挖掘,用户教育的成本太高,只能由有实力的市场领头羊去做。智能家居属于先有存量再有增量的行业,应该先解决用户既有痛点,然后再考虑引导用户新需求的事情。
智能家居行业,我更看好2B2C模式,而不是直接就2C。
首先,C端教育成本太高,即便消费者能接受某套智能家居产品方案,其需求也是零散的,而智能家居所涉及的地方太多,用户很难一次性买齐一套。家里所有电器、窗帘、门锁等都属于智能家居的范畴,目前市面上还鲜有企业可以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要逐步完善。
还有个原因。智能家居的产品研发涉及到物联网协议,国家层面会出相对通用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只能定框架,不能规定细节,这个就类似于通信协议里的私有字段,国家是不能靠强制力量去约束的。海尔、美的、长虹、海信等各大企业在智能电器产品布局上都自成体系,很难做到互联互通。各家都想尽办法卖自家产品,把用户放在自家生态体系里,因为用户可以不断产生新数据,这些数据很有价值。
人一生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这个室内主要包含两个场景:办公和居住。第一阶段可以从办公场景入手,诸如商用大厦、写字楼等对于智能空间的需求更多,因为它更整体,不易割裂,B端用户对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单位面积使用率、降低能耗成本等有强烈诉求。随着国家逐步推广全精装入住的标准,家装场景中,毛坯房将越来越少,这也就意味着整体前装的家居市场逐步在扩大,这个场景下的智能化会稍微复杂点,因为个体用户的个性化趋势在所难免,个性化和标准化的平衡是前装民用住宅的努力方向。
无论是办公还是居住,智能家居目前更适合在前装阶段进入,从楼宇设计时就开始介入,而不是后装阶段。楼宇设计完成后,需要施工和监理,智能家居方案解决方在设计师设计完方案后,将这套设计完全变成一个数字化楼宇,可施工,可追溯,可监管。
智能家居项目,我看重数据获取能力
2B2C模式的好处在于用户教育成本低,将智能家居全套产品通过前装方式进入用户家庭,潜在用户的激活概率高,他们不可能什么功能都不用。激活之后,项目方就可以把用户的行为数据收集起来,并且无需烧钱。
智能家居领域的创业项目,我比较看重他们能否持续获得数据,有了数据才有想象空间,才有可能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反向给用户或家庭打标签。分析完用户行为后,就可以推送产品或服务。如果获取到的数据足够精准,了解用户喜好与身体健康等数据,就可以给用户推荐旅游产品,制定健康计划和饮食结构调理方案。以上这一切,都取决于所获取的数据种类和丰富程度。
创业公司获取数据有多种方式,有去网上扒数据的,还有花钱买数据的。
网上扒的数据量很大,做完清洗,筛完之后就没剩多少,若是再去给用户打标签,要么是打不出,要么就是打的标签太粗糙,效果很差。
花钱买数据有两个问题。
第一、核心数据已经买不到了。BAT版图里的企业所掌握的优质数据不会卖给你。
第二、联通、移动、电信的数据是最全的,网民上网的所有数据,不管走基站还是WiFi,都要通过这三家运营商的核心网络。问题在于,这部分数据该怎么用,谁来用。
国家对于个人用户隐私管理非常严,运营商的数据没有脱敏,不能拿到外面去用。前几年有很多做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公司都在向运营商买数据,他们通常做法是把设备放到运营商机房这个封闭环境里去运行,运营商源源不断地为设备“喂”数据,跑出个结果来,大数据公司就可以把结果带走,但数据本身不能带走。
同时,有价值的数据应该是动态的,你如果买的是一滩死水,价值十分有限。要想预测未来,就需要一直保持动态数据更新,这个投入的成本非常大,而且受制于数据提供方,哪天它说不卖了,你的危险就很大。所以最好能够自行产生数据,并且尽可能降低成本。
2B2C的好处是:我卖方案给B端,B端再把它卖给C端,C端产生数据,我可以跟B端共享数据,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部署,同时获取数据。
智能家居入口在哪里
什么会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不好说,也许到最后,会是一个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形态。
我们过去看过很多做入口的,其中有把WiFi当入口的,有把电视当入口的,有把门锁当入口的。我认为,音箱不会是入口——至少在中国不会。
要想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起码具备两个功能。
第一、它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它应该代表了一个刚性需求,缺了它,整套智能家居就玩不转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它作为入口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第二、它应该具备一种类似于中心的功能,可以提供连接作用,且不可替代。
结合这两点看,音箱很难成为一个入口,它本身在中国家庭不是必配产品,其背后连接的很多内容资源也可以由其他硬件载体呈现。
有一段时间,人们把电视机顶盒当作一个入口,市面上出现了各种盒子,没有任何认证,内容质量无法控制,最后被广电总局封杀。实际上,电视这个载体在家庭里所占的空间正在逐渐下降,但是大屏不会减少,人们在家里仍然需要更好的视觉效果。不管未来如何变化,总要有一个载体在家居里呈现内容,至于这个载体是一台电视、一个投影仪还是一台Pad,都有可能。
智能家居市场,中国不能对标美国
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对标美国比较难,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成本构成差异化太大。中国消费者是最难伺候的C端,因为我们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性价比追求到了极致,最好是免费给我最好的东西,目前消费者很少有动力去采购智能家居硬件并且还愿意为之付服务费。
空间和生活方式决定了用户的需求。对于智能家居的取舍,消费者最关心的有两点,一是便利性,二是成本。
美国地广人稀,复式、别墅等大户型房子比较多。通常来说,房子面积越大,智能化、便利性需求越高。而对于90%的中国人来说,对于空间上的便利性需求不是很高,因为没有太多人住在别墅里。如果我家只有一层,我躺在卧室,看见客厅的灯没关,直接走过去关上再回来,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这和我拿着手机打开APP将灯关上,差别不大。
在美国,能源成本在家庭中所占比例相当高,每家每户都需要利用智能家居设备来感知行为,以调节屋内能源运行方式,实现最大节约。而中国的家庭对自己的能源成本负担方式和美国有很大不同。长江以南没有暖气,居民供暖要么自己开空调,要么自备电暖;北方一直都是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现在虽然有了自采暖,但这只是一个方向,由于涉及到硬件替换,改造过程比较缓慢。
真正优秀的智能家居技术,是让人体验时没有感觉,比如用户对光敏感,当他进屋时,屋内灯光可以进行自动调节。要达到这种效果,有两个要件:一个是环境感知,这取决于传感精度;另一个是生活习惯。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智能家居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学习用户习惯,比如用户对哪种温度比较敏感,在别墅的哪层待的时间比较多。但到了中国,智能家居的学习成本变高了,因为在中国,几代同居的概率更高。三代同堂,小朋友最适宜的光线和老人的肯定不一样,中国的房间结构决定了智能家居只能以房间为单位,而不能以层为单位,这就直接影响智能控制的精确度,分区越细,学习成本越高,部署困难越大。
做创投,最可怕的是脱离一线
做了这么多年投资,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帮好朋友,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创业者。我比较注重与人的沟通,我和所投企业的创始人就像是兄弟一样,关起门来百无禁忌,方向出问题、调整不到位,也会拍桌子。我很享受一起做事、一起度过难关、一起收获的过程。
在来同渡资本之前,我曾经在一家大型投资机构负责VC业务,决定接手这项业务,我是下了很大决心,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从无到有组建了一支VC队伍,队伍里的每个成员都不计短期利益与个人得失,有着超强战斗力。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一边建团队,一边跑项目,压力很大,吃的药比吃的饭还多。后来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团队弟兄们的工作状态非常好,每次开会,每个人眼睛都是亮的,完全是自我驱动,不需要我多作动员。由于各种因素,我没有把这个平台带到我所期望的高度,这也是我现在每每想起都觉得遗憾的一件事。
在创投圈,靠混脸熟是混不出名堂来的。只有当你的投资案例足够丰富,投资逻辑比较清晰,别人才会愿意跟你交流。我在创投圈里的朋友,性格都比较类似,大家都属于实战型的。这个行业最可怕的是脱离一线,时间长了,你就没有判断能力了。
我和现在的合伙人吴蓉晖会定期复盘,聊聊最近投过的与没过的项目,看看哪些项目是因为我们考虑的风险过多而被我们拒掉的,哪些项目是我们过于看重其团队的能力而忽略了行业上的考量。我们团队每个季度会做一次投资案例复盘,北京、上海两个办公室的团队成员聚在一起,主要负责人把这个季度最值得探讨的案例拿出来分享,讨论投资决策过程中应关注却被忽略的或应忽略却过于关注的因素。
做创投这行需要不断调整,但不用后悔,经常会有投资人说当年错过阿里、错过滴滴,错过几个亿,坦白说,即便把时间轴拉回当年那个点,你还是不会投。项目在成长,投资人的认知也在变化,后悔不如复盘与反省更有建设性些。
上一篇:当人工智能接管城市监管 面部识别让犯罪分子无处影遁
下一篇:人工智能医疗下的虚火,患者凭什么把命交给机器人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1:26
- 米尔T527系列核心板,高性能车载视频监控、部标一体机方案
- Akamai 全新视频工作流程功能强化媒体平台控制能力
- 紫光同芯推出全球首颗开放式架构安全芯片E450R 已获国密二级认证
- 品英Pickering公司携多款模块化信号开关和仿真解决方案亮相国防电子展
- 派克汉尼汾推出适用于现场监测和诊断的测量设备 Service Master COMPACT
- 连接与距离: 安防摄像头新气象—— Wi-Fi HaLow 带来更远传输距离和更低功耗
- 思特威携多款重磅产品强势亮相2023 CPSE安博会
- 双轮驱动,云天励飞推出12TOPS边缘视觉SoC
- 丰田汽车因信息泄露案接受日本行政指导 涉及241万条用户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