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空间模型
-
控制之美(卷1) 控制理论从传递函数到状态空间》涵盖了动态系统分析、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基础内容。...
作者:arui1999回复:1
-
单片机程序的状态机模型...
作者:至芯科技FPGA大牛回复:0
-
三相异步电机静止状态下参数辨识MATLAB仿真模型,实现对定子电阻、转子电阻、互感和漏感的辨识。 三相异步电机静止状态下参数辨识MATLAB仿真模型 感谢分享...
作者:alphaalgorithm回复:1
-
不知道该发在哪个位置,就在这里发发 也是随便想到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所以问问 举个例子,一个小模型船在水面上,除了自身的动力,除了风或者缓慢水流的影响没有任何其它外力可作用,那么能不能依靠自身的动力靠自己的螺旋桨之类的保持自身的绝对位置不移动或者位移很小...
作者:wangfuchong回复:30
-
重点实践图像增强、颜色空间变换等基础算法,在测评中心分享 PyTorch张量视角下的图像处理初探 心得。 第16-30天: 专注第5-7章算法实现。...
作者:okhxyyo回复:3
-
它提供了 FaceNet 模型的 PyTorch 实现,可以用于训练自己的人脸识别模型。FaceNet 是由 Google 研究人员提出的一种深度学习模型,专门用于人脸识别任务。...
作者:小火苗回复:2
-
它只记得收缩后的状态,在产品当中,需要增加较大的初始载荷,使其驱动收缩后,通过这个较大的初始载荷强硬的拉长到初始长度。 2)单程记忆的钛丝恢复响应慢。...
作者:272151979回复:2
-
反向关断电压(V R 或V RWM ): 这是TVS二极管在不导通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 选型时,应确保V R 略高于被保护电路的正常工作电压,以防止在正常工作时误触发。...
作者:TimeSource回复:2
-
Gemini多模态模型被用来分析这些图像和视频,识别猫咪的各种行为,如吃东西、玩耍、睡觉等,并将这些行为数据记录下来,形成猫咪的行为日志。长时间的记录可以帮助识别猫咪的日常行为模式,提供行为健康分析。...
作者:eew_mfMeDT回复:1
-
语言模型通俗的来讲是:给定一个一句话前面的部分,预测接下来最有可能的一个词是什么.对于一段文字来讲,如果模型能够理解一整段话,那就不能只把一段话拆分为几个词语单独分析,需要结合这个词语的前文以及后文(...
作者:EliorFoy回复:1
-
循环神经网络通过引入状态变量存储过去的信息和当前的输入,从而可以确定当前的输出。 二、序列模型的统计工具 处理序列数据需要统计工具和新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
作者:xinmeng_wit回复:9
-
分享一个51单片机资料 51 单片机寄存器功能一览表 21 个特殊功能寄存器( 52 系列是 26 个)不连续地分布在 128 个字节的 SFR 存储空间中,地址空间为...
作者:孙玉qq回复:1
-
项目启动与挑战 我在3D模型分享网站上找到了一款外壳模型,但它仅具备基本的开关功能,且必须连接电源。这激发了我对其进行改造的想法。...
作者:老杰瑞回复:4
-
GPU与CPU通过PCIe总线连接,CPU一侧称为主机端(host),GPU一侧称为设备端(device);CUDA是NVIDIA公司开发的GPU编程模型,它提供了GPU编程的简易接口,基于CUDA编程可以构建基于...
作者:ljg2np回复:11
-
AlexNet通过暂退法控制全连接层的模型复杂度,而LeNet只使用了权重衰减。 为了进一步扩充数据,AlexNet在训练时增加了大量的图像增强数据,如翻转、裁切和变色。...
作者:xinmeng_wit回复:3
-
本项目集成离线语音唤醒+离线语音识别+离线AI大模型+离线TTS文字转语音+自动化控制+天气预测,将树莓派5(2G)性能压榨到极致!...
作者:cpsiot回复:0
-
会议时间:2024年11月22日 13:30-17:30 会议地点:上海博雅酒店,一楼碧波厅AB 活动介绍 随着AI模型规模的不断增长,模型内互连将超过百万亿...
作者:eric_wang回复:0
-
它能够有效的测量 距离(Range),速度(Velocity),水平角度(Azimuth) 和 俯仰角度或高度(Elevation) 四个维度的信息,具备感知目标三维空间位置能力。...
作者:康谋自动驾驶回复:0
-
也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编码: device = 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CNN特别适合图像数据的处理,可以捕获图像中的空间层次结构...
作者:ljg2np回复:15
-
概述 核心转储是软件发生致命错误时,由紧急处理程序自动保存的一组软件状态信息。核心转储有助于对故障进行事后分析,了解软件状态。ESP-IDF 支持生成核心转储。...
作者:walker2048回复:0
-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技术 第3章 科学运算问题的MATLAB求解 03-01 线性代数问题求解 03-02 代数方程求解 03-03 微分方程求解 03-04 最优化问题求解 第4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课时1:为什么采用MATLAB语言 课时2:课程的主要结构 课时3: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概述 课时4:MATLAB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课时5:MATLAB语言图形绘制方法 课时6: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技术 课时7:线性代数问题求解 课时8:代数方程求解 课时9:微分方程求解 课时10:最优化问题求解 课时11:线性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输入1 课时12:线性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输入2 课时13: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输入 课时14:系统模型的相互转换 课时15:方框图模型的化简 课时16:线性系统的模型降阶 课时17:线性系统的模型辨识 课时18:线性系统的定性分析 课时19: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析求解与数值求解1 课时20: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析求解与数值求解2 课时21: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课时22: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 课时23:多变量系统的频域分析 课时24:Simulink建模基础 课时25: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课时26:Simulink的高级技术 课时27:超前滞后校正器设计 课时28:状态空间设计方法 课时29:最优控制器设计 课时30:多变量系统频域设计 课时31: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课时32:PID控制器程序设计界面 课时33:分数阶微积分的定义与计算 课时34:分数阶系统的分析与控制器设计
显示更多 -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性能、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频域稳定性、频率响应设计法等;现代控制理论主要介绍状态空间模型、能控性和能观性、状态变量反馈控制系统设计、状态观测器设计等...
课时2:自动控制原理导论 课时4:微分方程模型 课时5:拉普拉斯变换 课时6:传递函数模型 课时7:框图模型 课时8:信号流图模型 课时10:性能指标与一阶系统性能 课时11:二阶系统响应 课时12:二阶系统性能的参数调节 课时13:控制系统性能扩展 课时15:稳定性概念和充分必要条件 课时16:稳定性判据 课时18: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课时19: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课时20:基于根轨迹的控制系统分析 课时21:基于根轨迹的控制系统设计 课时22:基于根轨迹的控制系统设计(续1) 课时23:基于根轨迹的控制系统设计(续2) 课时25:频率特性的概念 课时26:典型环节的Bode图 课时27:系统Bode图及频率特性的测量 课时28:极坐标图 课时30:频域稳定性 课时31:频域相对稳定性 课时33: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课时34:伯特图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课时36:引言,状态空间描述方程的建立 课时37:状态空间方程与传递函数的变换关系,状态方程的解 课时39:能控性和能观性,全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课时40:能控性和能观性,全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2 课时41:线性系统的状态观测器设计 课时43: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与保持1 课时44: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与保持2 课时45:Z变换,数字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 课时46:Z变换,数字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 课时47:数字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数字控制系统设计1 课时48:数字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数字控制系统设计2
显示更多 -
本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与工程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其中主要包括信号变换、系统建模与性能分析、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数字控制器的直接设计方法,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数字控制器极点配置设计方法,...
课时2: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导学 课时3:计算机控制系统内容简介 课时4: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简介 课时6:信号转换与z变换导学 课时7:信号转换分析 课时8:z变换与z反变换 课时10: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描述与性能分析导学 课时11:脉冲传递函数模型的建立 课时1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时1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态与暂态性能分析 课时15: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导学 课时16:连续控制器的离散化方法 课时17:数字PID控制器 课时18:Smith预估控制 课时20:数字控制器的直接设计方法导学 课时21:最小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课时22:最小拍控制器的工程化改进 课时23:大林算法控制器的设计 课时24:大林算法工程应用中关键参数的选择 课时26: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极点配置设计方法导学 课时27:离散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课时28:状态可测时按极点配置设计控制规律 课时29:按极点配置设计状态观测器 课时30:状态不可测时控制器的设计 课时32: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实验 导学 课时33:实验系统学习与掌握1 课时34:实验系统学习与掌握2 课时35:被控对象模型辨识1 课时36:被控对象模型辨识2 课时37:速度PID控制1 课时38:速度PID控制2 课时39:速度最小拍控制1 课时40:速度最小拍控制2 课时41:温度PID控制1 课时42:温度PID控制2 课时43:温度Smith预估控制1 课时44:温度Smith预估控制2 课时45:温度大林算法控制1 课时46:温度大林算法控制2
显示更多 -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负责管理各种软硬件资源的核心系统软件,为应用软件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核心技术是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核心课,以主流操作系统为实例,以教学操作系统ucore为实验环境,讲授操作系统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为学生...
课时2:课程概述 课时3:教学安排 课时4:什么是操作系统 课时5:为什么学习操作系统,如何学习操作系统 课时6:操作系统实例 课时7:操作系统的演变 课时8:操作系统结构 课时9:OS实验概述 课时11:从OS角度看计算机系统 课时12:从OS角度看RISC-V 课时13:Rust语言与系统编程 课时14:RISC-VCPU启动 课时15:RISC-VCPU启动进一步分析 课时17:基本概念与原理 课时18:硬件架构支持 课时19:中断处理机制–Overview 课时20:中断处理机制–Detail-1 课时21:中断处理机制–Detail-2 课时22:中断处理机制–Detail-3 课时23:中断处理机制–Summary 课时24:系统调用 课时26: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内存层次 课时27:地址空间和地址生成 课时28:连续内存分配 课时29:碎片整理 课时30:伙伴系统 课时31:SLAB分配器 课时33:非连续内存分配的需求背景 课时34:段式存储管理 课时35:页式存储管理 课时36:页表概述 课时37:快表和多级页表 课时38:RISC-V页映射机制 课时39:使能RISC-V页表 课时41:虚拟存储的需求背景 课时42:覆盖和交换 课时43:局部性原理 课时44:虚拟存储概念 课时45:虚拟页式存储 课时46:缺页异常 课时47:RISC-V缺页异常 课时49:页面置换算法的概念 课时50:最优算法、先进先出算法和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 课时51:时钟置换算法和最不常用算法 课时52:Belady现象和局部置换算法比较 课时53:页表自映射 课时55:工作集置换算法 课时56:缺页率置换算法 课时57:抖动和负载控制 课时58:面向缓存的页替换算法-FBR 课时59:面向缓存的页替换算法-LRU-K2Q 课时60:面向缓存的页替换算法-LIRS 课时62:进程的概念 课时63:进程控制块 课时64:进程状态 课时65:三状态进程模型 课时66:挂起进程模型 课时67:线程的概念 课时68:用户线程 课时69:内核线程 课时70:进程地址空间与熔断(meltdown)漏洞 课时72:进程切换 课时73:进程创建 课时74:进程加载 课时75:进程等待与退出 课时76:rCore进程和线程控制 课时78:处理机调度概念 课时79:调度准则 课时80:先来先服务、短进程优先和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 课时81:时间片轮转、多级反馈队列、公平共享调度算法和ucore调 课时82:实时调度 课时83:优先级反置 课时84:rCore调度框架 课时86:对称多处理与多核架构 课时87:多处理器调度概述 课时88:O(1)调度 课时89:CFS调度 课时90:BFS调度算法 课时92:背景 课时93:现实生活中的同步问题 课时94:临界区和禁用硬件中断同步方法 课时95:基于软件的同步方法 课时96:高级抽象的同步方法 课时98:信号量 课时99:信号量使用 课时100:管程 课时101:哲学家就餐问题 课时102:读者-写者问题 课时103:Rust语言中的同步机制 课时105:死锁概念 课时106:死锁处理方法 课时107:银行家算法 课时108:死锁检测 课时109:并发错误检测 课时111:进程通信概念 课时112:信号和管道 课时113:Linux信号机制 课时114:消息队列和共享内存 课时115:D-Bus机制 课时116:Binder机制
显示更多 -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讲授操作系统的设计精髓及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本概念,以及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管理等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课时2:操作系统概念 课时3:操作系统发展 课时4:多道批处理 课时5:分时系统 课时7:计算机硬件 课时8:硬件保护 课时9:操作系统服务 课时10:系统调用 课时11:操作系统结构 课时13:进程概念 课时14:进程状态 课时15:进程控制块 PCB 课时16:操作系统调度 课时17:进程操作 课时18:进程创建 课时19:进程通信:共享存储 课时20:进程通信:消息传递 课时22:线程的引入 课时23:用户线程和内核线程 课时24:多线程模型 课时26:CPU调度基本概念 课时27:CPU调度算法:FCFS 课时28:CPU调度算法:SJF 课时29:CPU调度算法:优先级和RR 课时30:CPU调度算法 多级队列 课时32:进程同步背景 课时33:临界区问题 课时34:信号量 课时35:哲学家问题 课时36: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课时37:读写问题 课时39:死锁基本概念 课时40:死锁的必要条件 课时41:死锁预防 课时42:死锁避免 课时43:银行家算法 课时44:死锁检测和恢复 课时46:内存管理背景 课时47:固定分区分配 课时48:连续内存分配 课时49:分页 课时50:分页硬件和TLB 课时51:分段管理 课时53:虚拟内存 课时54:请求调页 课时55:页面置换 课时56:页面置换算法 课时57:帧分配 课时58:颠簸 课时60:文件概念及文件逻辑结构 课时61:文件访问方式 课时62:文件物理结构:连续结构 课时63:文件物理结构:链接结构 课时64:文件物理结构:索引结构 课时65:目录 课时66:目录结构 课时67:空闲空间管理 课时68:文件系统结构及文件系统实现 课时70:磁盘结构 课时71:磁盘调度 课时73:IO硬件及IO控制方式 课时74:缓冲管理 课时75:IO子系统 课时76:设备独立软件 课时77:设备驱动 课时78:Spooling技术
显示更多 -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负责管理各种软硬件资源的核心系统软件,为应用软件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核心技术是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核心课,以主流操作系统为实例,以教学操作系统ucore为实验环境,讲授操作系统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为学生...
课时1:课程概述 课时2:教学安排 课时3:什么是操作系统 课时4:为什么学习操作系统,如何学习操作系统 课时5:操作系统实例 课时6:操作系统的演变 课时7:操作系统结构 课时8:前言和国内外现状 课时9:OS实验目标 课时10:8个OS实验概述 课时11:实验环境搭建 课时12:x86-32硬件介绍 课时13:ucore部分编程技巧 课时14: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课时15:BIOS 课时16:系统启动流程 课时17:中断、异常和系统调用比较 课时18:系统调用 课时19:系统调用示例 课时20:ucore+系统调用代码 课时21:启动顺序 课时22:C函数调用的实现 课时23:GCC内联汇编 课时24:X86中断处理过程 课时25:练习一 课时26:练习二 课时27:练习三 课时28:练习四 练习五 课时29:练习六 课时30: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内存层次 课时31:地址空间和地址生成 课时32:连续内存分配 课时33:碎片整理 课时34:伙伴系统 课时35:非连续内存分配的需求背景 课时36:段式存储管理 课时37:页式存储管理 课时38:页表概述 课时39:快表和多级页表 课时40:反置页表 课时41:段页式存储管理 课时42:了解x86保护模式中的特权级 课时43:了解特权级切换过程 课时44:了解段_页表 课时45:了解ucore建立段_页表 课时46:演示lab2实验环节 课时47:虚拟存储的需求背景 课时48:覆盖和交换 课时49:局部性原理 课时50:虚拟存储概念 课时51:虚拟页式存储 课时52:缺页异常 课时53:页面置换算法的概念 课时54:最优算法、先进先出算法和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 课时55:时钟置换算法和最不常用算法 课时56:Belady现象和局部置换算法比较 课时57:工作集置换算法 课时58:缺页率置换算法 课时59:抖动和负载控制 课时60:实验目标:虚存管理 课时61:回顾历史和了解当下 课时62:处理流程、关键数据结构和功能 课时63:页访问异常 课时64:页换入换出机制 课时65:进程的概念 课时66:进程控制块 课时67:进程状态 课时68:三状态进程模型 课时69:挂起进程模型 课时70:线程的概念 课时71:用户线程 课时72:内核线程 课时73:进程切换 课时74:进程创建 课时75:进程加载 课时76:进程等待与退出 课时77:总体介绍 课时78:关键数据结构 课时79:执行流程 课时80:实际操作 课时81:总体介绍 课时82:进程的内存布局 课时83:执行ELF格式的二进制代码-do_execve的实现 课时84:执行ELF格式的二进制代码-load_icode的实现 课时85:进程复制 课时86:内存管理的copy-on-write机制 课时87:处理机调度概念 课时88:调度准则 课时89:先来先服务、短进程优先和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 课时90:时间片轮转、多级反馈队列、公平共享调度算法和ucore调度框架 课时91:实时调度和多处理器调度 课时92:优先级反置 课时93:总体介绍和调度过程 课时94:调度算法支撑框架 课时95: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课时96:Stride调度算法 课时97:背景 课时98:现实生活中的同步问题 课时99:临界区和禁用硬件中断同步方法 课时100:基于软件的同步方法
显示更多 -
电机控制是自动化工程中必修课程之一,其在产业自动化、机器人及智慧机械等领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电机控制是一门高度整合的课程,学生须先熟悉电动机原理,电力电子,传感器,控制理论,控制算法及微控制器等相关技能,方能融会贯通了结电机控制技术。 本课程内容包含直流电动机控制,直流无刷马达控...
课时1:电机控制应用(上) 课时2:电机控制应用(下) 课时3:电机控制基本架构 课时4:马达负载系统动态特性 课时5:转换器种类介绍 课时6:功率控制元件简介(上) 课时7:功率控制原件简介(下) 课时8:直流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马达结构 课时9:直流马达基本控制 启动转向及制动控制(上) 课时10:直流马达基本控制 启动转向及制动控制(下) 课时11:直流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马达转速控制方法(上) 课时12:直流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马达转速控制方法(下) 课时13:直流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马达状态方程 课时14:直流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马达参数测量方法 课时15: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整流器控制架构(上) 课时16: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整流器控制架构(下) 课时17: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整流器控制原理 课时18: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单相全控整流器控制方法(上) 课时19: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单相全控整流器控制方法(下) 课时20: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飞轮型整流器控制方法(上) 课时21: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飞轮型整流器控制方法(下) 课时22: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单相半控整流器控制方法 课时23: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三相整流器控制方法(上) 课时24: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三相整流器控制方法(下) 课时25: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三项飞轮型控制整流器(上) 课时26: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三项飞轮型控制整流器(下) 课时27: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涟波对马达性能的影响 课时28: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脉宽调变整流器控制方法 课时29:直流马达整流器控制 电流控制及多象限运转方法 课时30:直流马达截波器控制 截波器架构 课时31:直流马达截波器控制 截波器原理(上) 课时32:直流马达截波器控制 截波器原理(下) 课时33:直流马达截波器控制 马达截波器控制方法 课时34:直流马达截波器控制 截波器多象限控制(上) 课时35:直流马达截波器控制 截波器多象限控制(下) 课时36:直流马达闭环控制 两象限闭环控制架构(上) 课时37:直流马达闭环控制 两象限闭环控制架构(下) 课时38:直流马达闭环控制 电流闭环控制设计 课时39:直流马达闭环控制 电流闭环控制设计 课时40:直流马达闭环控制 四象限闭环控制设计 课时41:直流无刷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无刷马达简介(上) 课时42:直流无刷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无刷马达简介(下) 课时43:直流无刷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无刷马达特性(上) 课时44:直流无刷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无刷马达特性(下) 课时45:直流无刷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无刷马达控制方法(上) 课时46:直流无刷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无刷马达控制方法(下) 课时47:直流无刷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无刷马达驱动器设计 课时48:直流无刷马达基本控制 直流无刷马达应用案例 课时49:步进马达控制 步进马达简介(上) 课时50:步进马达控制 步进马达简介(下) 课时51:步进马达控制 步进马达特性(上) 课时52:步进马达控制 步进马达特性(下) 课时53:步进马达控制 步进马达控制方法(上) 课时54:步进马达控制 步进马达控制方法(下) 课时55:步进马达控制 步进马达驱动器设计(上) 课时56:步进马达控制 步进马达驱动器设计(下) 课时57:步进马达控制 应用案例(上) 课时58:步进马达控制 应用案例(下) 课时59:交流马达驱动控制 马达驱动控制演进 课时60:交流马达驱动控制 交流马达简介 课时61:交流马达驱动控制 交流马达控制基本原理 课时62:交流马达驱动控制 交流马达运转模式 课时63:交流马达驱动控制 向量控制原理简介 课时64:交流马达教学模型 三相坐标系感应马达教学模型 课时65:交流马达教学模型 坐标系转换基础 课时66:交流马达教学模型 空间向量 课时67:交流马达教学模型 坐标系转换 课时68:交流马达教学模型 两相坐标系感应马达教学模型 课时69:间接式及直接式向量控制 向量控制原理(上) 课时70:间接式及直接式向量控制 向量控制原理(下) 课时71:间接式及直接式向量控制 转子磁通链电流模型 课时72:间接式及直接式向量控制 转子磁通链电压模型 课时73:间接式及直接式向量控制 直接与间接向量控制系统 课时74:旋转型与线型感应马达驱动与控制 旋转型感应马达基本原理 课时75:旋转型与线型感应马达驱动与控制 旋转型感应马达模型简化目的 课时76:旋转型与线型感应马达驱动与控制 旋转型感应马达磁场导向控制 课时77:旋转型及线型感应马达驱动与控制 旋转型感应马达驱动电路 课时78:旋转型与线型感应马达驱动与控制 线型感应马达驱动与控制 课时79:旋转型与线型同步马达驱动与控制 同步马达介绍 课时80:旋转型与线型同步马达驱动与控制 同步马达三相教学模型 课时81:旋转型与线型同步马达驱动与控制 同步马达两相教学模型与磁场导向 课时82:旋转型与线型同步马达驱动与控制 同步马达磁场导向控制与模拟结果 课时83:旋转型与线型同步马达驱动与控制 同步马达磁场导向控制实验结果 课时84:线性马达基本控制 线性马达简介(上) 课时85:线性马达基本控制 线性马达简介(下) 课时86:线性马达基本控制 线性马达特性 课时87:线性马达基本控制 线性马达控制方法 课时88:线性马达基本控制 线性马达驱动器设计 课时89:线性马达基本控制 线性马达应用案例 课时90:回授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回授系统简介 课时91:回授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基本控制方式 课时92:回授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稳定特性 课时93:回授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特征方程是判断稳定条件 课时94:回授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电动机比例积分控制器 课时95:回授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matlab程序 课时96:回授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控制特性比较 课时97:可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可变结构控制 课时98:可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二阶系统可变结构系统简介 课时99:可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可变符号回授系统 课时100:可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与马达控制模拟 滑动模式控制
显示更多 -
人工智能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已经成为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智能解决问题,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为入门级人工智能课程,适合初学者,可以帮助初学者实现“零基础”学习人工智能。本课程采用浙江工业大学王万良教授编著的专业教材《人工智能导论》(第4版),紧紧围绕人...
课时1:绪论简介 课时2:智能的概念 课时3:智能的特征 课时4:人工智能的定义 课时5: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课时6: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时7:命题逻辑 课时8:谓词 课时9:谓词公式 课时10:谓词公式的性质 课时11:一阶谓词逻辑知识表示法 课时12:一阶谓词逻辑知识表示法特点 课时13:产生式 课时14:产生式系统 课时15:产生式系统的例子 课时16:产生式表示法的特点 课时17:框架表示法 课时18: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课时19:归结演绎推理 课时20:谓词公式化为子句集1 课时21:谓词公式化为子句集2 课时22:鲁滨逊归结原理 课时23:归结反演 课时24:应用归结原理求问题 课时25:不确定推理 课时26:可信度方法 课时27:概率分配函数 课时28:信任函数_似然函数 课时29: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 课时30: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实例 课时31:模糊逻辑提出 课时32:模糊集合 课时33:模糊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课时34:隶属函数 课时35:模糊关系及其合成 课时36:模糊推理 课时37:模糊决策 课时38:模糊推理应用 课时39:搜索的概念 课时40:状态空间知识表示方法 课时41:启发式图搜索策略—启发式策略 课时42:启发式图搜索策略—启发信息和估价函数 课时43:启发式图搜索策略—A搜索算法 课时44:启发式图搜索策略—A_搜索算法及其特性 课时45:基本遗传算法 课时46:编码 课时47:适应度函数的尺度变换 课时48:选择 课时49:交叉、变异 课时50:遗传算法的一般步骤 课时51:遗传算法的特点 课时52:蚁群算法基本思想 课时53:基本蚁群算法模型 课时54:蚁群算法参数选择 课时55:蚁群算法的应用 课时56: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 课时57:专家系统的特点 课时58:专家系统的工作原理 课时59:知识获取的主要过程与模式 课时60:专家系统的建立 课时61:专家系统的实例 课时62: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 课时63:机器学习 课时64:学习系统的基本组成 课时65:机器学习的分类 课时66:人工神经网络 课时67: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课时68: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工作方式 课时69:BP神经网络的结构 课时70:BP学习算法两个问题 课时71:BP学习算法基本思想 课时72:BP学习算法学习算法 课时73:BP学习算法的实现 课时74:BP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课时75: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 课时76: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 课时77: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网络的稳定性 课时78:连续型Hopfield神经网络 课时79:Hopfield神经网络在联想记忆中的应用 课时80:Hopfield神经网络优化方法
显示更多 -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和控制系列课程重要知识交汇点,课程以研究连续控制和离散控制区别与联系为主线,从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信号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描述、分析、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课程以MATLAB为工具,注重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和设计等现代工程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课时2:认识计算机控制系统 课时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号模型 课时5:认识计算机控制系统信号分析及星号拉普拉斯变换 课时6:香农(Shannon)采样定理在控制中的应用 课时7:零阶保持器及信号复现 课时9:简单时间函数的Z变化 课时10:复杂时间函数的z变换 课时11:Z平面物理含义 课时12:物理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课时13:混合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课时15:离散系统稳定性 课时16:稳定性的Jury判据 课时17:W变换和劳斯判据 课时18:离散系统稳态误差分析 课时19: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 课时20:离散系统的根轨迹 课时21: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课时22:离散系统频率响应单频正弦输入测量 课时23:基于DFT的离散系统频率响应单频正弦输入测量 课时24:离散系统频率响应的扫频测量方法 课时26:连续控制器的离散等效一 课时27:连续控制器的离散等效二 课时28: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间接设计方法研究 课时30:计算机控制系统直接设计方法研究(频率法) 课时31:离散系统直接根轨迹设计法 课时33: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课时34:DT-LTI系统的稳定性、能控性和能观性 课时35:离散系统的状态反馈 课时36:离散系统状态观察器 课时37:复杂控制系统建模及离散化 课时39:复杂控制系统的离散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课时40: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结与复习
显示更多 -
本系列通过对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状态空间、传递函数矩阵等的学习,来了解线性系统的理论意义以及运算方法。以状态空间法为主要工具研究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理论。...
课时1:矩阵多项式和矩阵函数(一) 课时2:矩阵多项式和矩阵函数(二) 课时3:矩阵多项式和矩阵函数(三) 课时4:矩阵多项式和矩阵函数(四) 课时5: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一) 课时6: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二) 课时7: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三) 课时8: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四) 课时9: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一) 课时10: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二) 课时11: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三) 课时12: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四) 课时13: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五) 课时14: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六) 课时15: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七) 课时16: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八) 课时17: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九) 课时18: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十) 课时19: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一) 课时20: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二) 课时21: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三) 课时22: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四) 课时23: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五) 课时24: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六) 课时25: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七) 课时26: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八) 课时27: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九) 课时28: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十) 课时29: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一) 课时30: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二) 课时31: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三) 课时32: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四) 课时33: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五) 课时34:系统的稳定性(一) 课时35:系统的稳定性(二) 课时36:系统的稳定性(三) 课时37:系统的稳定性(四) 课时38:系统的稳定性(五) 课时39:系统的稳定性(六) 课时40:系统的稳定性(七) 课时41:系统的稳定性(八) 课时42:系统的稳定性(九) 课时43:系统的稳定性(十) 课时44:系统的稳定性(十一) 课时45:系统的稳定性(十二) 课时46:系统的稳定性(十三) 课时47:系统的稳定性(十四) 课时48: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一) 课时49: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二) 课时50: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三) 课时51: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四) 课时52: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五) 课时53: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六) 课时54: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七)
显示更多 -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本课介绍信息在物理层传输的一般原理,即如何借助电信号实现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方法。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确定信号分析、随机信号分析、模拟正弦调制、数字基带与频带传输、信源等。本课属于通信的入门课程,侧重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进一步的学习...
课时1:绪论 课时2:确定信号 课时3:线性系统 课时4:频带信号与带通系统 课时5:随机过程 课时6:平稳过程 课时7: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课时8:窄带随机过程 课时9:加性噪声和匹配滤波器 课时10:匹配滤波器 课时11:随机过程1 课时12:随机过程介绍 课时13:随机过程数字特征 课时14:随机过程2 课时15:幅度调制介绍及DSB 课时16:AM及SSB 课时17:VSB和幅度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 课时18:幅度调制抗噪声性能 课时19:角度调制介绍 课时20:角度调制及解调 课时21:角度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 课时22:各种模拟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及应用 课时23:调制介绍 课时24:幅度调制介绍 课时25:DSB和AM 课时26:AM和SSB 课时27:SSB和VSB 课时28:角度调制 课时29:抗噪声性能介绍 课时30:幅度调制抗噪声性能 课时31:线性系统及角度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 课时32:角度调制抗噪声性能 课时33:预加重及去加重 课时34:频分复用和超外差接收机 课时35:FM信噪比分析 课时36:数字基带传输介绍 课时37:基带信号频谱特性 课时38:基带传输常用码型 课时39:线路码型实验 课时40:AWGN下基带信号最佳接收 课时41:信号经过限带信道及ISI 课时42:Nyquist准则和升余弦滚降 课时43:理想限带下最佳接收 课时44:眼图 课时45:均衡 课时46:部分响应 课时47:数字基带系统介绍 课时48:线路码型(上) 课时49:线路码型(下) 课时50:数字基带信号低通滤波器接收 课时51:数字基带信号最佳接收 课时52: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特征 课时53:升余弦滚降 课时54:理想限带最佳接收 课时55:均衡 课时56:部分响应系统 课时57:部分响应及符号同步 课时58:奈奎斯特准则 课时59:数字调制介绍 课时60:OOK调制及解调 课时61:二元信号最佳接收 课时62:二进制调制回顾(上) 课时63:二进制调制回顾(下) 课时64:二元信号最佳接收 课时65:BPSK及载波同步 课时66:二进制调制系统性能比较及QPSK 课时67:QPSK和OQPSK 课时68:DPQSK及正交信号空间 课时69: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课时70:MAP准则 课时71:M进制调制系统解调性能分析 课时72:M进制系统误码率分析 课时73:AWGN下M进制信号的最佳接收 课时74:最佳接收机和MASK 课时75:二进制调制 课时76:抽样定理及标量量化 课时77:量化 课时78:脉冲编码调制 课时79:差分PCM及时分复用 课时80:抽样定理 课时81:标量量化和均匀量化 课时82:最佳量化和非均匀量化 课时83:信源及等长编码定理 课时84:信息熵 课时85:无失真信源编码 课时86:限失真信源编码 课时87:预测编码 课时88:信道基本知识介绍 课时89:信道数学模型及无失真传输条件 课时90:信道编码基本知识介绍 课时91:分组码知识介绍 课时92:线性分组码及循环码介绍 课时93:循环码编码 课时94:循环码译码 课时95:循环码编译码电路 课时96:循环码总结及冗余校验 课时97:卷积码介绍 课时98:卷积码编码 课时99:卷积码状态表示图及卷积码译码介绍 课时100:Viterbi译码
显示更多 -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导引概论课,全面阐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七个层次的内在关联性和各层核心知识框架。高中毕业后的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学生、相关领域工程师可以由此课程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获得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2006年王希勤教授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发起并主持系教学改革。...
课时2:序言 课时3:电磁学和分析数学发展史:磁学 课时4:电磁学与分析数学发展史:静电 课时5:电磁学和分析数学发展史:动电 课时6:电子器件的发明及电子技术的发展 课时7:电磁学的广泛应用 课时8:电磁系统理论 课时9:电子科学技术各学科间的关系 课时10:电子科学技术的学科体系 课时12:序言 课时13:电磁场(一) 课时14:电磁场(二) 课时15:物质 课时16: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共振作用 课时17: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共振作用 课时18:电磁场理论与电路理论 课时20:空间离散化 课时21:静场电路分析 课时22:非静场电路抽象 课时23:电路元件抽象 课时24:非线性元件抽象 课时25:电路抽象三原则 课时26:分层抽象思想 课时27:电路基本问题 课时28:数字化抽象 课时30:序言 课时31:什么是比特 课时32:比特与编码 课时33:比特与信息 课时34:比特的用途示例 课时35:什么是逻辑 课时36:逻辑的用途示例 课时37:与数字电路的关系 课时38:小结 课时40:从算盘到ENIAC 课时41:通用计算机模型 课时42:指令集体系结构 课时43: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 课时44: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课时45:性能问题 课时46:小结 课时48:数据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课时49:数据处理举例 课时50:数据模型和算法的概念 课时51:问题的抽象和建模 课时52:数值分析问题研究 课时53:数据和算法的关系I 课时54:数据和算法的关系II 课时55:大数据 课时56: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算法的展望 课时58:基本内容简介 课时59:信息的基本概念和传输的几种方式 课时60:交换的概念和网络的几种形式 课时61:模拟与数字通信 课时62:调制和解调 课时63:传输涉及的基本理论 课时64:信息论和几种相关的编码方式 课时65:多址方式 课时66:交换的基本概念 课时67:网络分层的基本概念 课时68: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有限状态机模型 课时70:内容简介 课时71:信息与媒体 课时72:人类感知与认知 课时73:智能信息处理 课时74:媒体与认知相互作用 课时75:媒体认知应用 课时76:总结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