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拆解了一个采用BUCK PFC做的电源,其BUCK工作在DCM模式,我不理解为什么要采用DCM BUCK,而不采用CCM BUCK,看其用料,应该是不计成本的,那就应该是在效率、PF值、功率密度、温升、EMC……之间做了取舍吧?
个人认为:
DCM BUCK相对于CCM BUCK来说,可以减小电感匝数,减小开关管的电流应力,但需增大了电感线径,工作峰值电流会加倍,有效值电流也会较大,输出二极管的电流应力较大,这样会导致温升升高,EMC处理难度加大。
对功率密度,PF值和效率的影响就不好判断了,期待大家来讨论下。
个人理解:
这个应该跟BCM-BOOSTPFC是一个道理,BCM(DCM)模式下的效率比CCM模式高,假设输出功率不高的话,各元器件的电流应力其实并不大。即使是BUCK-PFC,其输出电压依然超过100V,CCM模式下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选型,应该也要比BCM模式下困难很多。没有具体分析,计算,仅代表 “ 临时性的观点 ” 可以确定的是,BUCK-PFC对变压器设计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反激)。
BUCK-PFC 输出电压一般低与100V,因为100V以下的电容体积相对小很多,MOS管的RON也会小很多,可以说是一道坎。
MOS管和二极管的电流应力是相差不到,但电感的峰值电流会大1倍多。
DCM模式效率会比CCM高?一定是吗?为什么呢?
根据BUCK原理,降压比越大,效率越低。所以220VAC输入,+HVDC=300V,
BUCK电压最好不要过低。个人观点:
1、BCM模式可以采用较小的变压器(磁芯);
2、BCM模式变压器的气隙很小,边缘磁通损耗较小(或许辐射会有所改善);
3、BCM模式下,半导体几乎不存在反向恢复损耗(也会改善EMI);
4、BCM模式下,电流应力确实较大,但综合对比优缺点已经很明显(小功率)。
我上次拆的那个是90W的,全电压输入,BUCK输出84V,效率为94%~95%
应该是DCM电感气隙更大吧,因为感量小,DI/DT比较大,EMC应该会更差吧?
BCM模式下,磁芯中没有直流磁通,理论上无需气隙。
①外加的伏秒值、匝数、磁芯面积决定了交变磁通量;
VTon(n) + Np + Ae → △B
②直流平均电流值、匝数、磁路长度决定了直流磁场强度;
Idc + Np + Le(lg) → Hdc
由计算可知,BCM模式下,磁芯匝数非常少。
电流过大,EMI确实会变差。但无二极管反向恢复,EMI也会变好。
共模、差模?传导、辐射?呵呵,没分析过。
关于EMI,DCM峰值高,开关噪声大,在低频段能量较高;CCM有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这个可以产生频率很高的噪声,在高频段能量较高。定性考虑:输入电压,占空比,输出功率,频率都相同时,输入端口滤波部分DCM需要更大的X电容或差模电感,CCM需要更大的共模电感;CCM还需要二极管吸收。
关于功率器件,DCM需要更大的滤波电容,更大峰值电流的FET和二极管;CCM需要更大的电感,恢复更快的二极管.
上一篇:架空输电线路故障检测器供能电源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Cadence的高速PCB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5:59
Vishay线上图书馆
- 选型-汽车级表面贴装和通孔超快整流器
- 你知道吗?DC-LINK电容在高湿条件下具有高度稳定性
- microBUCK和microBRICK直流/直流稳压器解决方案
- SOP-4小型封装光伏MOSFET驱动器VOMDA1271
- 使用薄膜、大功率、背接触式电阻的优势
- SQJQ140E车规级N沟道40V MOSFET
- 恩智浦发布首个超宽带无线电池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非常见问题解答第223期:如何在没有软启动方程的情况下测量和确定软启动时序?
- Vicor高性能电源模块助力低空航空电子设备和 EVTOL的发展
- Bourns 推出两款厚膜电阻系列,具备高功率耗散能力, 采用紧凑型 TO-220 和 DPAK 封装设计
- Bourns 全新高脉冲制动电阻系列问世,展现卓越能量消散能力
- Nexperia推出新款120 V/4 A半桥栅极驱动器,进一步提高工业和汽车应用的鲁棒性和效率
- 英飞凌推出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新一代氮化镓功率分立器件
- Vishay 新款150 V MOSFET具备业界领先的功率损耗性能
- 强茂SGT MOSFET第一代系列:创新槽沟技术 车规级60 V N通道 突破车用电子的高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