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升压比四端组合DC/DC变换器分析与仿真

最新更新时间:2011-11-28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Boost变换器  升压比  Buck-Boost变换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摘要:提出一种Boost、Buck-Boost四端组合升压DC/DC变换拓扑结构;从理论上证明其升压比(增益)是Boost变换器的(1+D)倍。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路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并可实现无纹波传递。对于中小功率电源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Boost变换器升压比Buck-Boost变换器

1引言

  BoostDC/DC变换器电路以其固有的升压特性和电路拓扑的简单而受到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在许多场合都要求在低输入电压的情况下,输出尽可能高的直流电压。传统的BoostDC/DC变换器只具有(D:占空比)的升压比,因此有时不得不采用附加电路的方法来获得更高的升压比[1]。本文提出一种电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四端组合式升压DC/DC变换器,理论上它具有的升压比。同时,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和仿真。

2原理概述

  主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负载RO左侧为一BoostDC/DC变换器,右侧为一Buck-BoostDC/DC变换器,因此当电路工作于连续导通模式(CCM)时,

图1

图2

  式中:D=Ton/T,见图2,可见与传统的BoostDC/DC变换器相比,本电路具有更高的升压比,且电路是一个四端结构。

3主要参数分析

  为了分析方便,作如下假设:①元器件是理想的;②输出电压UO无纹波。在图1所示的主电路中V1、V2代表高频开关管,VD1、VD2是续流二极管。V1、V2的驱动信号相同,电路工作于两种状态:

图3

  (1)t0-t1时段。V1、V2同时导通,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这时Ui分别加在L1、L2两端,故iL1、iL2线性上升,电感L1、L2贮存能量,

同时由于开关管V1、V2导通,VD1、VD2受反压而截止,因此C1、C2放电释放能量,给负载提供工作电流,U1(正值)下降,U2(负值)上升。

  (2)t1-t2时段。V1、V2同时关断,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这时,由于L1、L2的电流iL1、iL2不能突变,故VD1、VD2导通续流;同时C1、C2分别被充电而贮能,U1(正值)上升、U2(负值)下降。L1、L2释放在Ton期间贮存的能量,所以iL1、iL2线性下降。忽略二极管压降,L1、L2两端分别加有-(U1-Ui)和-U2的电压,

图4

由式(8)及(9)可得输出电压为:即升压比,可见该电路的升压比是传统Boost电路的1+D倍。具体工作波形如图5所示。

图5

(3)零纹波的实现。由图5及图3可知在V1、V2导通期间有下式成立:

UL1=Ui(11)

UL2=Ui(12)

同理,由图5及图4可知在V1、V2关断期间有下式成立:UL1=-(U1-Ui)(13)

UL2=-U2(14)

综合式(11)、(12)、(15)、(16)可知,不论在开关管导通期间,还是截止期间,电感L1、L2上的电压UL1、UL2都相同;因此可以用一个集成耦合电感器代替L1、L2,从而实现零纹波工作。具体推证详见文献[3][4]。

4仿真结果

  为了检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应用PSPICE电路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波形如图6及图7所示。其中Ui=48V、L1=L2=1000μH、C1=C2=100μF、RO=30Ω、开关频率f=20kHz、D=0.7。

  

图6为负载及电容的电压波形

图7为局部细图。

5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仿真两个方面对该电路进行了分析、验证,表明该电路具有可行性。相对于传统的BoostDC/DC变换器而言,该电路具有更大的升压比,可达;并且两个开关管驱动信号一致,不存在死区问题,控制方便。由于负载RO跨接在电容C1、C2两端,因此增大C1、C2的值可明显减小输出电压UO的纹波,从而可免去滤波器的设计,并推证了该电路可实现零纹波输出。所以,该电路可应用于中小功率电源,适用于体积要求比较小的情况,从而实现电源的小型化。

关键字:Boost变换器  升压比  Buck-Boost变换器 编辑:冰封 引用地址:一种大升压比四端组合DC/DC变换器分析与仿真

上一篇:正激变换器磁性元件的设计
下一篇:盛群推出HT7A4016电流模式AC-DC/DC-DC通用型电源管理IC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09

基于PSpice软件的单相Boost变换器的仿真分析
  1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通过分析电力电子器件的导通、关断情况来了解整流问题、斩波等电路的工作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中有大量的波形分析内容,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画出变流过程的电压、电流波形图,而仅靠图形来说明问题又缺乏真实性,如果能结合实验演示,从示波器上观察各种变流电路的电压、电流波形,则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非常又帮助。   使用电力电子电路仿真软件 ~ ,进行虚拟的电子电路实验就如同真实实验一样逼真、形象。例如在虚拟电路图上修改元件值并立即显示波形(或进行变参数仿真),就如同在实际的实验台上调整可变电阻(电位器),并用示波器显示调试后的波形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电源管理]
一种新颖的零电流转换Boost变换器分析
由于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 能够承受高电压、高电流,因此,常用于功率因数校正(Pouer Factor CorrectiON,PFC)电路、高功率转换器。然而,由于少数载流子的存在使其有严重的电流拖尾现象,这会导致极大的关断损耗,从而限制了开关频率,并使转换效率降低。因此,必须选用一种合适的软开关技术以避免这些问题。 为了实现相对较低的传导损耗和良好的可控性,零电流过渡(零电流转换) 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虽然,以前有很多针对少数载流子器件IGBT 的零电流转换的方案,但是其仍然存在辅助开关管硬开关,以及需要更复杂的谐振网络结构。    
[电源管理]
一种新颖的零电流转换<font color='red'>Boost变换器</font>分析
一种新型无源无损软开关Boost变换器
1前言 开关电源目前存在五个挑战性的问题,能否更加小型化就是其中之一。使开关电源小型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开关频率。高频化能使变压器和电感等磁性元件以及电容体积和重量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密度。但是提高开关频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开关损耗,并使电磁干扰更加严重。采用软开关技术可以降低开关损耗,使开关电源可以在低损耗情况下实现高频运行。其实现方法可分为有源和无源软开关技术。有源软开关技术在原有电路上附加有源器件(如开关),价格比较昂贵,工作时还要增加控制电路以对附加开关进行控制,电路复杂,可靠性比较差。相比之下,无源软开关电路简单,可靠性高,价格便宜。这些优点使得无源软开关近几年倍受青睐。对于PWM变换器,无源软开关通过降低有源
[电源管理]
一种新型无源无损软开关<font color='red'>Boost变换器</font>
临界导电模式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的设计
  APFC技术按照电感电流是否连续,可分为断续导电模式(DCM)、连续导电模式(CCM)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临界导电模式(CRM)。CCM模式适合于较大功率输出,控制较复杂,且存在二极管反向恢复的问题。DCM模式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的纹波比较大,因而开关损耗比较大,同时对负载有一定的影响。CRM模式既没有断续导电模式那么大的器件应力,也不存在连续导电模式所具有的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且输入平均电流与输入电压成线性关系。在中小功率(300 W以下)场合,采用临界导电模式的功率因数校正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文中推出的APFC系统采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MC33262专用集成控制芯片,并使其工作于临界导电模式(CRM)。    1 基于M
[电源管理]
临界导电模式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的设计
  APFC技术按照电感电流是否连续,可分为断续导电模式(DCM)、连续导电模式(CCM)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临界导电模式(CRM)。CCM模式适合于较大功率输出,控制较复杂,且存在二极管反向恢复的问题。DCM模式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的纹波比较大,因而开关损耗比较大,同时对负载有一定的影响。CRM模式既没有断续导电模式那么大的器件应力,也不存在连续导电模式所具有的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且输入平均电流与输入电压成线性关系。在中小功率(300 W以下)场合,采用临界导电模式的功率因数校正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文中推出的APFC系统采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MC33262专用集成控制芯片,并使其工作于临界导电模式(CRM)。    1 基于M
[电源管理]
开关电源Boost变换器输出纹波的仿真研究
  近年来, 国内外学界相继提出了多种适用于中、大功率应用场合的软开关技术, 这些新型的拓扑结构绝大多数是从基本的拓扑结构中演变而来的。开关电源常用的基本拓扑结构有多种, 每种拓扑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场合。DC- DC 变换器的拓扑可分为降压型( Buck 型) 、升压型( Boo ST 型) 和升降压型( Buck- Boo st 型) 三种基本类型。   本文以Boost 型为例, 在分析其拓扑结构的基础上, 采用PSpice 软件对影响输出电压纹波的有关因素进行仿真分析, 为Boo st 型变换器的设计和研制提供参考依据。   1  Boost 变换器拓扑结构分析   Boost 型变换器拓扑结构如图1 所
[电源管理]
开关电源<font color='red'>Boost变换器</font>输出纹波的仿真研究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