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设计技术力促3D芯片

最新更新时间:2012-04-29来源: OFweek 关键字:3D芯片  多维设计  3D  IC  硅通孔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   您可能听说过这样的宣传:随着目前还是平面结构的裸片向多层结构的过渡,半导体制造基础在今后几年内将发生重大转变。为了使这种多层结构具有可制造性,全球主要半导体组织作出了近10年的不懈努力,从明年开始三维(3D)IC将正式开始商用化生产——比原计划落后了好几年。

      芯片制造商用了好几年时间才使得用于互连3D IC的硅通孔(TSV)技术逐渐成熟。虽然硅通孔技术一直用于2D任务,比如将数据从平面芯片的前面传送到反面的凸块,但使用堆叠裸片的3D IC已经排上议事日程。

      去年举行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是“近似3D”芯片,如三星公开宣扬的1Gbit移动DRAM(计划到2013年跃升至4Gbit)。三星的这种2.5D技术非常适合位于系统级芯片之上且带硅通孔和微凸块的堆叠式DRAM裸片。

      今年秋季则迎来第二个重大的2.5D成功事件,赛灵思公司推出一种使用某封装工艺的多FPGA解决方案,这种工艺可在硅中介层上互连4个并排且带微凸块的Virtex-7 FPGA。台湾的台积电(TSMC)公司正在生产这种硅中介层,该中介层使用硅通孔技术重新分配FPGA的互连,而硅通孔则匹配使用受控塌陷芯片连接(C4)的基板封装上的铜球。台积电公司承诺明年将向其它代工客户提供其开创性的2.5D至3D转换技术。

      然而,2011年令人惊讶的3D IC发布来自IBM。据IBM公司最近透露,公司正在秘密地大批量生产大众化移动消费设备使用的成熟3D IC产品,尽管使用的是低密度硅通孔技术。作为收获的经验之谈,IBM声称现在已经认识到3D芯片制造中的遗留工程技术问题,并表示有望在2012年解决这些问题。

      “拥有一技之长的年代已经过去。”IBM公司研究副总裁Bernard Meyerson表示,“如果您仅依靠材料,或芯片架构,或网络架构,或软件和集成,您就可能无法赢得3D性能战争。要想打赢这场战争,您需要以尽可能最全面的角度使用所有这些资源。”

      近期,IBM宣布联合3M公司并开始研讨创建设计师材料——就像是Meyerson描述的寻找“一个真正高的矮人”——这种材料将解决3D IC生产中面临的最终工程技术问题:过热。3M的任务是创建一种适合堆叠裸片间使用的底部填充材料,这是一种电气绝缘材料(像电介质),但导热性比硅要好(像金属)。3M公司承诺在两年内实现这种神奇材料的商用化。

      “现在我们正在做试验,到2013年我们希望开始广泛的商用。”3M公司电子市场材料事业部技术总监陈明(音译)表示。

      一些分析师不认为IBM-3M联合研发努力会使他们的产品在3D IC领域中走得比别人更远。

      “3M正在研制的底部填充材料将解决3D堆叠中遇到的散热问题。”MEMS投资者杂志高级封装技术首席分析师Francoise von Trapp表示,“虽然在大批量生产3D IC之前肯定需要解决遗留下来的一些限制,但我认为任何人都不会相信这是解决3D堆叠遗留问题的终极方案。”

      3D无处不在

      即使IBM宣称的领先的3D IC生产技术也不是没有挑战者。事实上,Tezzaron Semiconductor公司为其钨硅通孔工艺提供3D IC设计服务已经有多年时间了。Tezzaron的FaStack工艺可以从薄至12微米晶圆上的异质裸片创建3D芯片。这种工艺具有针对堆叠式DRAM的宽I/O特性,而且其亚微米互连密度高达每平方毫米100万个硅通孔。

      去年获得EE Times年度ACE创新大奖的Zvi Or-Bach则认为3D IC设计师需要从硅通过技术过渡到超高密度的单片3D技术。对Or-Bach来说这个观点一点都不令人奇怪,因为他最近的角色是IP开发公司MonolithIC 3D Inc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而BeSang Inc等新创企业声称正在制造无硅通孔的单片3D内存芯片原型,并有望于2012年首次亮相。

      然而,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应该是使用硅通孔的3D芯片堆叠,而且每家主要的半导体公司都在研究这种技术。“IBM将这种技术发挥至了极致,并突破传统思维与3M公司开展合作。然而,IBM公司在3D领域做出的每次进步都将激发三星、Intel和台积电等竞争对手的创造性,所有这些公司都在独立开发3D IC技术。”市场观察人士、The Envisioneering Group总监Richard Doherty指出。

      生产3D IC的技术并不是很新的技术,目前的工作专注于进一步完善。举例来说,现在许多CMOS成像器使用硅通孔将像素数据从前面带到基板后面,而堆叠芯片想法本身可以追溯到大约1958年颁发给晶体管先驱William Shockley的早期专利。从那以后,业界已经使用了许多堆叠式裸片配置——例如,将MEMS传感器堆叠在ASIC之上,或将小的DRAM堆叠在处理器内核上——但通常是使用绑定线实现互连。

      从绑定线转变到硅通孔能使互连密度更高,还能帮助设计师脱离矩形的“农场地”框框的束缚,使他们在设计芯片版图时更像是在设计电路板。没有电路的区域可以用于其它结构,例如垂直互连总线甚至用于冷空气的烟道。异质3D堆叠式裸片还能达到新的集成度,因为整个系统可以组合成单个硅块。

      “3D IC带来的最重要影响是远离农场式设计的机会,这种农场式设计是将每个芯片分割成相邻且完全拼接式的矩形块。”Doherty指出,“与用光芯片上的所有面积不同,3D芯片设计师可以从裸片上切割出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进行垂直互连,并很好地释放出热量。”

      “3D技术可以给芯片设计带来许多新的想法。设计师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创新的方式组合他们的CPU、内存和I/O功能,这是每样东西只能在邮票大小的面积上并排放置的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有许多半导体协会都在研究制订3D技术标准。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组织(SEMI)有4个小组专攻3D IC标准。其三维堆叠式集成电路标准委员会包括SEMI成员 Globalfoundries、惠普、IBM、Intel三星和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UMC)以及Amkor、ASE、欧洲的校际微电子中心(IMEC)、亚洲的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 奥林巴斯、高通、Semilab、东京电子和赛灵思公司。

      

      图1:赛灵思公司组合运用硅通孔和受控塌陷芯片连接焊球在台积电生产的硅中介层上安装4个FPGA。(图片来源:赛灵思)

  • 关键字:3D芯片  多维设计  3D  IC  硅通孔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多维设计技术力促3D芯片

    上一篇:单电源运算放大器的偏置与去耦电路设计研究
    下一篇:详解USB充电器套件制作步骤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42

    索尼Xperia XZ1趣味玩法 3D建模功能体验
    如今索尼手机给人的印象比较特殊,爱剑走偏锋,摸索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在今年IFA展会上,索尼发布了Xperia XZ1手机,主打3D大师功能,并且将于10月27日在国内发布。小编有幸提前拿到了这款手机,率先体验了用这款手机进行3D扫描的整个过程,分享给对这款手机有购机意向的朋友。 3D大师,让你换个维度去创作   谈到这个3D大师,我不得不佩服索尼手机产品经理的想象力。抛开工业设计不谈,一般手机厂商主要考虑的都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而索尼则是更倾向于发掘用户的创造力。索尼Xperia XZs的凝时慢摄便是如此,这次的3D大师功能更是如此。 1、初期学习成本较高   当我刚一拿到索尼Xperia XZ1的真机之后,最先想到的就是试试
    [手机便携]
    IC Insight发布2014传感器市场报告 博世销售额年增16%
    日前,IC Insight发布了传感器市场2014年报告,报告指出博世抓住了传感器市场的机遇,年销售额增长达16%,继续稳坐市场第一。而ST销售额则下降了19%,从第二跌至第四。 IC Insight预计2015年传感器市场将增长7%至61亿美元,2014年增长为5%,年容量为57亿美元,其中采用MEMS技术的传感器出货量占整个1100亿个传感器中的34%,而执行器出货量则达到了近10亿颗。 博世传感器业务增长16%至12亿美元,最主要原因是汽车业务的蒸蒸日上,同时在消费电子和移动市场也得到了认可,博世目前传感器市占率达20%,2014年为18%。 意法半导体出
    [传感器]
    <font color='red'>IC</font> Insight发布2014传感器市场报告 博世销售额年增16%
    炙手可热的英特尔QLC 3D NAND固态盘产量已破千万
    2019年4月, 英特尔推出了傲腾H10 混合式固态盘。这款产品将英特尔傲腾技术的卓越响应速度和英特尔QLC 3D NAND技术的强大存储容量融为一体,采用M.2规格。 近日,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方案事业部宣布基于中国大连制造的 QLC NAND裸片 所生产的英特尔® QLC 3D NAND固态盘(SSD)已达1000万个。此项生产始于2018年底,这一新的里程碑也确立了QLC技术成为主流大容量硬盘技术的重要地位。 英特尔客户端SSD战略规划与产品营销总监Dave Lundell表示:“很多公司都谈论过QLC技术,但只有英特尔真正意义上实现了QLC技术的大规模交付。我们一方面看到整个市场对英特尔低成本高收益的容量型
    [嵌入式]
    炙手可热的英特尔QLC <font color='red'>3D</font> NAND固态盘产量已破千万
    东芝全新单眼摄像头实现3D识别
        东芝开发出了汽车驾驶辅助用图像识别IC的新产品“TMPV760”系列,并在“Electronica 2014”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新产品的功能等。这是该公司的第四代驾驶辅助用图像识别IC。     可在夜间检测到行人 新产品与东芝的原产品相比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可在夜间检测到行人,另一个是仅靠一个车载摄像头就能获得大致的距离信息、从而进行3D识别。欧洲汽车评估机构“Euro NCAP”计划从2018年开始对汽车在白天和夜间的行人检测功能进行评估,新产品就是为了应对这一测试而开发的。东芝的目标是从2016年12月开始量产TMPV760系列。 新产品扩展了名为“CoHOG”的图像识别技术,可在夜间检测到行人。     据
    [汽车电子]
    ZigBee开发3D眼镜与电视连接的解决方案
      ZigBee联盟( ZigBee Alliance)宣布,该联盟正在开发一项新标准ZigBee 3D同步(ZigBee 3D Sync ),旨在提供最佳的3D观看体验;该标准将为3D高分辨率 电视 和3D眼镜之间带来更灵活、更高效的3D连接。   透过射频( RF )解决方案,ZigBee 3D Sync将取代当今3D产品目前所使用的、已有30年历史的 红外线 (IR)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自由度。该技术号称可让使用者在戴着3D眼镜时也能自由活动,不必中断游戏或观赏电视;它还将消除周围光源造成的干扰。   ZigBee 3D Sync将提供3D眼镜与设备间的创新式双向通讯,使其能够自动切换2D、
    [家用电子]
    3D打印电动汽车除了造的快,还有啥优点
    近日,意大利电动车制造商 X Electrical Vehicle(XEV)公司宣布,将与3D打印专家Polymaker公司合作生产3D打印电动车LSEV,这将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3D打印 电动汽车 。   该车的制造周期大约在3天,车子最高时速达到43英里/小时,单次充电可累积行驶93英里。据悉,LSEV车身所有可见的部分都是通过3D打印出来,车子的底盘、座椅和玻璃除外。一辆完整车子的重量仅有450公斤。   虽然该款电动车还未进入生产,但XEV已经收到了7000个欧洲客户的订单。XEV官方宣称,该款电动车产品降低了汽车零部件和组件的数量,从原来的2000个降低到了现在的57个,且都采用了最新3D打印技术生产。   3D打印汽
    [嵌入式]
    采用UCC3817控制IC设置PFC升压调节器
       摘要   从理论上说明如何使用采用UCC3817控制IC的电流感应变压器设置一个PFC升压调节器。    1. 原理图   原理图如图1所示。    2. 工作原理   1. 电流感应变压器T1和T2用于感应PFC级的输入电流。   2. 这两个电流的和将为升压电感电流。   3. 电阻器R1和R2用于复位电流感应变压器。   4. RSENSE为用于影响输入电流波形的电流感应电阻。   5. 电容器Cf用于过滤高频噪声。    3. 设置电路   1、电流感应变压器二次侧匝比   c、可以对匝数N进行设置以降低损耗。   d、电
    [电源管理]
    采用UCC3817控制<font color='red'>IC</font>设置PFC升压调节器
    基于STC89C52和IC射频卡设计的射频识别锁系统解决方案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其应用的过程当中,需要在电磁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射频信号来对目标对象进行信息的获取,由于其应用的广泛,可以实现在不同区域内的应用,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各种环境的作业当中。在射频识别系统当中,射频读卡器的输出数据需要严格遵守Wieggand格式当中对其作出的规定,也就是利用两根传输分别为0和1的数据线进行传输。 基于单片机和射频识别技术的门禁系统是基于单片机STC89C52和IC射频卡设计的射频识别锁系统,可用于实验室、机房、办公楼、档案室、财务室等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 1、系统设计方案 此门禁系统由安装在门上的客户端和对新卡进行授权写入的授权端两部分组成.客户端由电源模块、单
    [单片机]
    基于STC89C52和<font color='red'>IC</font>射频卡<font color='red'>设计</font>的射频识别锁系统解决方案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