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输出 10A 降压型 µModule 稳压器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01来源: EEWORLD关键字:降压型  稳压器  µModule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加利福尼亚州米尔皮塔斯 (MILPITAS, CA) – 2013 年 10 月 31 日 – 凌力尔特公司 (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推出三输出 10A 降压型微型模块 (µModule®) 稳压器 LTM4633,该器件采用 15mm x 15mm x 5.01mm BGA 封装,集成了散热器以增强散热能力。

    结合使用若干旁路电容器和 3 个电阻器,LTM4633 解决方案在双面 PCB 上的占板面积不超过 4.5cm2。LTM4633 的集成散热器 (之前在双输出 13A LTM4620A 推出) 使所有三个输出能在 52°C 的环境温度下以 88% 效率从 12VIN 提供 10A 和 1.8VOUT,并无需任何外部散热器或空气流动。如果配合外部散热器和 200LFM 的空气流动,那么工作环境温度可提高至 67°C。LTM4633 在单个封装中包括 DC/DC 控制器、功率开关、电感器和补偿电路。稳定输出电压在两个通道上的调节范围为 0.8V 至 1.8V,而第三个通道可调节在 0.8V 至 5.5V,在整个电压、负载和温度范围内具有 ±1.5% 准确度。

    LTM4633 的三个开关有单独的输入电源引脚,在 4.7V 至 16V 的输入电压范围内工作。增加一个高于 4.5V 的外部偏置电源后,最低工作输入电压降至 2.375V。这 3 个开关用相同的内部或可选外部时钟信号工作,从内部相移 120º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输入纹波。就超过 10A 的负载而言,通道 1 和通道 2 可以并联,以支持高达 20A 电流。该稳压器包括输出过压和过流故障保护。LTM4633 的内部温度可以通过靠近功率级的两个内部温度二极管监视器观察。

    LTM4633 在 -40°C 至 +125°C 或 -55°C 至 +125°C 的内部温度范围内提供了保证的性能。该微型模块稳压器有现货供应,千片批购价为每片 35.95 美元。

关键字:降压型  稳压器  µModule 编辑:刘燚 引用地址:三输出 10A 降压型 µModule 稳压器

上一篇:I2C电池电量测量芯片可在高达20V电压下运作
下一篇:单片隔离型反激式稳压器提供高达 15W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2:28

基于三输出稳压器的汽车电池电源解决方案
面向汽车应用的DC/DC转换器必须在极端环境中工作,输入瞬态可能超过标称电池电压5倍,并持续数百毫秒,同时引擎罩内的温度可能急剧升高到远远超出典型商用级IC所能承受的范围。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空间紧缺,因此即使最强大的器件也必须执行多种功能。 LT3694/LT3694-1采用紧凑的4mm x 5mm QFN封装或耐热增强型TSSOP封装,兼有2.6A开关稳压器和两个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可满足这些苛刻的要求。该开关稳压器仅需要单个电感器,具一个内部电源开关、逐周期限流和跟踪/软启动控制功能。每个LDO仅需要一个外部NPN通路晶体管,并具折返电流限制和跟踪/软启动控制能力。当VIN超过38V时,内部过压检测器关闭该开关稳压器,从而保护
[嵌入式]
DC/DC稳压器的解决方案
消费、计算机、工业及仪器等各种应用迫切需要紧凑而有效的 电源 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满足效率、快速瞬态响应和卓越的环路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为了应对上述挑战,Intersil公司推出ISL8012、ISL8013和ISL8014三款单片同步降压型DC/DC稳压器。这些效率高达95%以上的器件在执行高效率的DC/DC 控制 和转换的同时,还分别支持2A、3A和4A连续负载,有助于降低 电池 供电、计算、工业及通用设计的原材料成本。 这些器件采用强制PWM模式及自动PWM/PFM模式的可选操作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便携式和手持式应用的电池使用寿命。轻负载/待机条件下的35 μA至40 μA的低静态电流使该稳压器系列成为了电池供电及
[电源管理]
DC/DC<font color='red'>稳压器</font>的解决方案
三端固定式集成稳压器的电路原理及应用
1.三端固定式 集成稳压器   如果将前述的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全部集成在一块硅片上,加以封装后引出三端引脚,就成了三端集成稳压电源了。   正电压输出的78××系列,负电压输出的79××系列。其中××表示固定电压输出的数值。如:7805、7806、7809、7812、7815、7818、7824等,指输出电压是+5V、+6V、+9V、+12V、+15V、+18V、+24V。79××系列也与之对应,只不过是负电压输出。这类稳压器的最大输出电流为1.5A,塑料封装(TO-220)最大功耗为10W(加散热器);金属壳封装(TO-3)外形,最大功耗为20W(加散热器)。    2. 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典型应用   
[电源管理]
三端固定式集成<font color='red'>稳压器</font>的电路原理及应用
TI面向内核稳压器推出可调节启动电流的 VID 接口控制器
2013 年 2 月 20日,北京讯 日前,德州仪器 (TI) 宣布推出一款支持 4 位及 6 位电压识别 (VID) 接口的电源管理控制器。该 LM10011 是业界首款用于配合负载点稳压器工作的 VID 控制器,可为 TI C6000™ 电源优化型 DSP 与 KeyStone 多核 DSP 等具有 VID 功能的处理器调节内核电压 (VCORE)。LM10011 可增进TI DSP整体节能能力,降低无线基础设备应用的功耗,以业界领先的1% 输出精度与可调节启动输出电流为特色。如欲了解更多详情或订购样片,敬请访问: www.ti.com.cn/lm10011-pr-cn 。 LM10011 VID 控制器的工作输入电压范
[电源管理]
用电流检测和MOSFET提升输出电流
      以前有篇设计实例描述了一种可编程电流源,使用的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LM317可调三端稳压器(参考文献1)。虽然该电路可以编程设定输出电流,但负载电流要流经BCD(二-十进制)开关。不过,你会发现很难买到能承受25 mA以上电流的BCD开关,这就限制了电路的输出电流。使用ZETEX公司简单的四脚ZXCT1010电池检测监控芯片,可以提升电流,因为电流不再流经BCD开关(图1)。负载电流在检测电阻RSENSE上产生一个电压。R1为100Ω电阻,其上电压与 RSENSE的相同,它在R1上产生一个输出电流:IOUT×100=ILOAD× RSENSE,且VOUT= IOUT×ROUT,其中IOUT是输出电流,ILOAD为负载
[电源管理]
用电流检测和MOSFET提升输出电流
Diodes指纹识别用最新占位面积小双低压差130mA稳压器
Diodes公司(Diodes Incorporated) 推出双低压差 (LDO) 稳压器AP7346。新器件专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类似的消费电子产品中的指纹辨识模块提供功率及输入/输出电源。该低压差稳压器在轻负载下的低静态电流和高效率能够尽量减少这些由电池推动的可携式设备的功耗。加上这个器件非常小巧,占位面积仅为1.2mm x 1.2mm,而厚度也只有0.4mm,所以能够节省空间。 从1.7V到5.25V的寛广输入电压范围,使新稳压器能够在整个锂离子电池充电/放电周期内操作,亦同时以不变的0.1V步提供1.2V至3.6V的输出电压,并于-40 C到+85 C的温度范围内达到1.5%的精度。 AP7346还具备1
[电源管理]
节能摩托车整流稳压器电路
  本装置电路如图所示。磁电机输出的交流电压经二极管D1~D6整流后变成脉动直流电压分两路输出。一路由Q1、Q2、Q3、R1、R7、DW1,以及C2组成的典型晶体管串联稳压电路稳压后输出16V电压,经D8给蓄电池充电;另一路经D7隔离后由C1滤波、IC1稳压得到12V直流稳定电压对运算放大器IC2供电,并且经电阻R6接至IC2的②脚作基准电压,蓄电池的电压经R4、R5分压后送至IC2的③脚作为比较电压。当蓄电池的电压低于14。4V时,加至IC2③脚的比较电压比②脚的12V基准电压低,运算放大器输出低电平,Q4截止,Q1~Q3正常工作输出16V电压。当蓄电池的电压高于14。4V时,IC2的③脚比较电压高于②脚基准电压,IC2输出高电
[电源管理]
节能摩托车整流<font color='red'>稳压器</font>电路
Allegro MicroSystems公司推出双输出稳压器
Allegro MicroSystems 公司为其现有的稳压器系列新添双输出稳压器 IC。该新型器件结合 2% 恒定工作时间降压稳压器和 2% 线性稳压器,提供微控制器或基于 DSP 的应用所需的双输出电压。Allegro 的 A4402 的目标市场是工业、消费与办公自动化市场。 该新型开关稳压器包含可调软启动定时器,能在高达 2MHz 的频率下工作,从而允许系统设计人员选择低值电感器和电容器。保护功能包括欠压锁定和过热关机。若出现负载短路,稳压器将启动过电流保护。该 A4402 还具有用于监控微控制器/DSP 状态的看门狗定时器以及带有可调时延的上电复位功能,作为复位微控制器/DSP 的信号。
[电源管理]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