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232及红外接口的多功能通讯实验板的设计

发布者:cxd88988最新更新时间:2012-01-16 关键字:RS232  红外接口  多功能通讯实验板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引言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经常采用多机系统进行通信,在由PC机和单片机构成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往往以PC机为上位机完成较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对前沿机的监督管理,以及对下位机进行多机协调,单片机主要执行上位机的命令,对来自微机串行口的命令进行操作,完成对被控对象的直接控制,并把被控对象的信息上报给上位机,异步串行通信是一种常用的多机通信手段,本文介绍一种将 RS232,RS485,及红外接口集成在一起的PC机--单片机多功能通讯实验板,用于实现PC机与单片机间的串口通信、红外通信及PC机与PC机间的通讯实验。

2 实验板的组成原理与设计

2.1 串行通信

串行通信是指通信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数据信息的传输是在单根数据线,以每次一个二进制位移动的,他的优点是只需一对传输线进行传送信息,因此其成本低,适用于远距离通信,他的缺点是传送速度低,串行通信有异步通行和同步通信两种基本通信方式,同步通信适用于传送速度高的情况,其硬件复杂,而异步通信应用于传送速度在50-19200波特之间,是比较常用的传送方式,在异步通信中,数据是一帧一帧传送的,每一串行帧的数据格式由1位起始位,5-8位的数据位,1位的奇偶校验位(可省略)和1位停止位4部分组成,在串行通信前,发送方和接收方要约定具体的数据格式和波特率(通信协议)。

2.2 AT89C51微控制器

AT89C51单片机系统具有设计简单、性能可靠、功耗低等优点,它为用户预留下足够的软硬件资源,可供用户进行再开发应用,该系统除内部已有的 4K FLASH存储器外,还可以扩展选址64K ROM区和64K RAM区,供用户使用,用户在系统开发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块和程序段、数据表,以若干控制子程序、数据块形式存放于AT89C51单片机的扩展ROM或 RAM区中,以便系统工作时重复使用和反复调用。

2.3 RS232C通信接口

RS232C是一种电压型总线标准,可用于设计计算机接口与终端或外设之间的连接,以不同的极性的电压表示逻辑值。-3~-25V表示逻辑"1"。+3~+25V表示逻辑"0"。其电平与TTL和CMOS电平是不同的,所以在通信时必须进行电平转换。

2.4 MAX232芯片

MAXIM公司的MAX232/MAX232A接收/发送器是MAXIM公司特别为满足EIA/TEA2232E的标准而设计的,他们在 EIA/TIA2232E标准串行通信接口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他们具有功耗低、工作电源为单电源、外接电容仅为0.1μF或1μF,采用双列直插封装形式、接收器输出为三态TTL/CMOS等优越性,为双组RS 232接收发送器,工作电源为+5V,波特率高,仅需外接0.1μF或1μF的电容,其价格低,可在一般需要串行通信的系统中使用,MAX232外围需要 4个电解电容,是内部电源转换所需电容,其取值均为1μF/25V宜选用钽电容并且应尽量靠近芯片。如图1所示。

MAX232内部结构

   2.5 红外发送、接收电路

红外通讯以红外线作为通讯载体,通过红外光在空中的传播来传输数据,他由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来完成,在发射端,发送的数字信号经过适当的调制编码后,送入电光变换电路,经红外发射管转变为红外脉冲发射到空中;在接收端,红外接收器对接收到的红外光脉冲进行光电变换,解调译码后恢复出原信号。

红外发送电路中采用的红外发射器件是塑封的TSAL6200红外发射二极管,他将周期的电信号转变成一定频率的红外光信号,他是一种时断时续的高频红外脉冲信号,但脉冲串时间长度是恒定的,根据脉冲串之间的间隔大小,表示传输的是数据"0"还是 "1"。红外接收器对接收到的红外光脉冲进行光电变换,解调译码后恢复出原信号。红外载波为频率38KHz的方波,采用脉宽调制PWM方式发送,通过待发送二进制数据的"0"或"1"控制两个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即PWM的占空比。

红外载波可以使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的PWM功能实现,也可以通过外围硬件电路实现,红外接收采用HS0038B红外接收器,当接收收到38KHz 的载波信号时,HS0038B接收器会输出低电平,否则输出高电平,从而可以将"时断时续"的红外光信号解调成一定周期的连续方波信号,经单片机处理,便可以恢复出原数据信号。

2.6 设计思路

本实验板选用的ATMEL公司的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RS232C接口选用9芯接头,电平转换芯片选用MAX232A,用来实现232电平与TTL电平的转换,RS485接口芯片选用65LBC184,他使用单一电源,电压在+3 
~+5.5V范围内都能正常工作,能完成TTL与RS485电平之间的转换,红外发送电路中采用的红外发射器件是红外发射二极管,他将周期的电信号转变成一定频率的红外光信号。

单片机通信程序设计框图

红外接收芯片HS0038B是能够接收红外信号的小型化接收器,通过外围的自激振荡电路产生38KHz的载波频率。为了及时显示各接口发送、接收数据的状态,在实验板上还设置了状态显示电路,由接口信号通过放大电路驱动相应发光二极管,例如,当232芯片接收到PC机的数据时,232芯片的接收端会使相应的二极管闪烁,红外发送电路在发送数据时,其相应的发光管也会及时闪烁,而PC机上的串口通信程序使用一个叫做串口助手的程序,他可以设置串口,波特率,并发送/接收串口数据,故本文只介绍单片机部分的通信程序。

2.7 单片机软件设计

在实验板上还集成了51单片机来组成最小控制系统,所选用的AT51单片机的串口有4种工作方式,用于多机异步通信时选用方式2或方式3,数据帧格式为: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进行串行通信前要对串口进行初始化,设置波特率和串行口工作模式,设定单片机的地址码为F1H1,在传送数据前先联络地址码,如地址码正确则传送数据,否则继续联络地址码,数据的通信采用累加和校验的方法,即每传送一组数据(个数自定,设为100个),校验一次累加和是否正确,正确则回送00H,否则回送FFH1,通信可以由中断传送方式和查询方式,本文采用查询方式,选择波特率为1200b/s,定时器T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选用晶振为12MHz,定时器T1工作于模式2,定时器初值为0E6H,AT89C51单片机的通信程序框图如图2。

2.8 通讯实验示例

实验1 利用RS232接口及MAX232电平转换芯片来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PC机与实验板的串口通讯

PC机PC机通过RS485的通讯实验

实验2 首先通过RS232接口将PC机1与实验板1连接,将232电平转换为TTL电平,然后通过RS485接口把TTL电平转换为485电平并连接到实验板2上,再通过RS232实现与PC机2的串口通信。

实验3 通过RS232接口将PC机1与实验板1连接,将232电平转换为TTL电平,然后通过红外发送电路将信号无线传送到实验板2上,再通过安装在实验板2上的RS232接口与PC机2完成通信。

PC机串口通过红外电路通讯实验

3 结语

本文利用RS232,RS485接口芯片,红外发送/接收电路设计了PC机与单片机及PC机之间的通讯实验板,该系统硬件结构简单,功能可靠,硬件与软件均调试通过,在实际现场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于为了解并掌握多机间串行通信,红外通信的初学者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工具。

关键字:RS232  红外接口  多功能通讯实验板 引用地址:基于RS232及红外接口的多功能通讯实验板的设计

上一篇:SPCE061A型单片机在土木工程测温仪中的应用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小型自控飞艇舵控系统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51

RS232接口与RS485接口特点
RS232接口 RS232接口是1970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共同制定的用于串行通讯的标准。它的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采用一个25个脚的 DB25连接器,对连接器的每个引脚的信号内容加以规定,还对各种信号的电平加以规定。DB25的串口一般只用到的管脚只有2(RXD)、3(TXD)、7(GND)这三个,随着设备的不断改进,现在DB25针很少看到了,代替他的是DB9的接口,DB9所用到的管脚比DB25有所变化,是2(RXD)、3(TXD)、5(GND)这三个。因此现在都把RS232接口叫做
[嵌入式]
隔离式 RS485 和 RS232 微型模块收发器
凌力尔特公司(LinearTechnologyCorporation)的汽车(H级)和高可靠性军用(MP级)版本LTM2881和LTM2882微型模块(µModule®)收发器,这两款器件可在RS485和RS232网络中防止大的地对地差分和共模瞬态。LTM2881单通道RS485和LTM2882双通道RS232收发器运用内部感应信号隔离对逻辑电平接口和线路收发器进行隔离,以中断接地环路。这允许大得多的共模电压范围和卓越的共模抑制( 30kV/us)。低EMI、1WDC/DC转换器产生驱动RS485或RS232电平的电源,并提供一个额外的5V隔离电源输出,以给任何支持性外部组件供电,凭借2,500VRMS的电流隔离、内置辅助电源、以及
[嵌入式]
RS232通信网络与CAN总线通信网络互联设计
    目前工业设备之间的通信很多采用RS232接口,但由于RS232通信距离短(根据EAT/TAI-232标准,仅为15 m)、接口易损,而且只能进行点到点通信,不能直接组成多点通信网络。为了延长RS232的通信距离,并将RS232节点组成通信网络,目前广泛使用RS232/RS485信号转换器。但是,由于RS485通信本身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不足:总线效率低、系统的实时性差、通信的可靠性低、网络工程调试复杂、传输距离不理想、单总线可挂接的节点少、应用不灵活等。     基于CAN通信的优越性,本文介绍一种可以将RS232通信网络转换成CAN通信网络的方法,以更好地解决用户建立远程通信网络的问题。 1 CAN总线
[嵌入式]
RS485,RS232,RS422与MODBUS什么区别
 Modbus 协议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控制器相互之间、控制器经由网络(例如以太网)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此协议定义了一个控制器能认识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它描述了一控制器请求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如果回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怎样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内容的公共格式。  当在一Modbus网络上通信时,此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反馈信息并用Modbus协议发出。在其它网络上
[嵌入式]
简易多通道虚拟示波器系统电路设计
  本文通过LabVIEW虚拟实验软件平台设计了一种利用ATmega16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通过RS232串行通信将数据传送给PC的简易虚拟示波器。用户可以在开发平台上对数据采集参数进行设置和调整以及对波形数据存储。系统的创新点是摆脱了传统开发平台的限制,具有多通道、方便、灵活等特点,在数据采集、传感器监测等领域有重要应用。虚拟仪器是基于PC技术发展起来的,所以完全“继承”了以现成即用的PC技术为主导的最新商业技术的优点,包括功能超卓的处理器和文件I/O,使在数据导入磁盘的同时就能实时地进行复杂的分析。为了实时、准确地测量输入波形的参数,本文采用自带8路10位ADC的单片机ATmega16,结合简单的外围电路,即可将输入波形实时传
[单片机]
简易多通道虚拟示波器系统电路设计
MAX3082 RS232至RS485的转换
转换是从一种能量形式变成另一种能量形式
[模拟电子]
UART0串口编程(一):通信协议设计;RS232标准
嵌入式系统之间采用通信方式交换数据,串行通信是一种最基本的通信手段。现在由于各类CPU均集成了UART部件。本节对串口编程时如何设计串口通信协议,以及对RS232接口进行了说明。 1. 通信协议设计 在进行通信时,每次需要传送的信息一般超过1字节。为此,通信双方必须约定通信数据的排列格式,即通信协议。通常把一次通信过程的全部内容称为一个“通信帧”。通信协议设计就是帧结构设计。在一帧内容中,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1)起始码:由一个或若干个包含特定内容的字节,表示一个通信帧的开始。起始码的内容必须与通信数据内容有明显区别(不能在通信数据里出现与起始码相同的内容)。当通信帧的总长度比较短,信道质量比较高时,为了提高效率,可
[单片机]
UART0串口编程(一):通信协议设计;<font color='red'>RS232</font>标准
STM32中USART串口通讯RS232,RS485
作为单片机开发,经常使用的协议,进行程序的正确性的测试使用。但其实I2C,SPI(串行通信使用最多)在各个器件中使用最多,后面再复习。8位,16位并行通讯也使用多。USART使用也多,蓝牙转串口,wifi转串口这2个模块就是使用USART口实现的,你只需要配置好波特率,分频等一些参数。再使用数据缓存寄存器接收发送就可以使用这2个模块了。(但是这2个模块前提是集成了程序例如:我使用过的蓝牙转串口,用户名,密码都集成进去了,只需要对串口引脚:RXD,TXD数据操作即可。) 废话不多说,复习USART通信协议: USART是异步方式进行通信(一条数据输入线,一条数据输出线),与SCI协议相同。 起始位+8位数据+奇偶
[单片机]
STM32中USART串口<font color='red'>通讯</font>:<font color='red'>RS232</font>,RS485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设计资源 培训 开发板 精华推荐

最新单片机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