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系统的C语言程序结构优化

发布者:leader5最新更新时间:2012-07-12 来源: 21ic 关键字:单片机系统  C语言  程序结构优化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02年初,笔者着手写一个IC卡预付费电表的工作程序,该电表使用Philips公司的8位51扩展型单片机87LPC764,要求实现很多功能,包括熄显示、负荷计算与控制、指示闪烁以及电表各种参数的查询等,总之,要使用时间的单元很多。笔者当时使用ASM51完成了这个程序的编写,完成后的程序量是2KB多一点。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程序并没有真正使用,只是作了一些改动之后用在一个老化设备上进行计时与负荷计算。约一年后,笔者又重新改写了这些代码。

1  系统的改进

  可以说,这个用ASM51实现的代码是没有什么组织性可言的,要什么功能就加入什么功能,弄得程序的结构非常松散,其实这也是导致笔者最终决定重新改写这些代码的原因。

  大家知道,87LPC764有4KB的Flash ROM,而笔者的程序量只有2KB多点,因而第一个想法是改用C语言作为主要的开发语言,应该不至于导致代码空间不够用。其次,考虑到需要定时功能的模块(或称任务,以下统称任务)较多,有必要对这些任务进行有序的管理。笔者考虑使用时间片轮询方式,即给每个要求时间管理的任务以一个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一到,即运行其代码,达到合理使用系统定时器资源的目的。就51系统而言,一般至少一个定时器可用来进行时间片的轮询。基于以上的想法,构造了下述数据类型。

  typedef unsigned char uInt8
  typedef struct {
  void (*proc)(void); //处理程序
  uInt8 ms_count; //时间片大小
  } _op_;

  数据结构定义好之后,接着就是实现代码,包括三部分,即初始化数据、时间片的刷新与时间到执行。

  初始化数据。

  #define proc_cnt 0x08 //定义过程或任务数量
  //任务栈初始化
  code _op_ Op[proc_cnt]={{ic_check,10},{disp_loop,100},{calc_power,150},{set_led,2},…};
  //设置时间片初始值
  data uInt8 time_val[proc_cnt]={10,100,150,2,…};时间片刷新。
  void time_int1(void) interrupt 3
  {   uInt8 cnt;
    Time_Counter:=Time_Unit;
    for(cnt=0;cnt    { time_val[cnt]--;
    }
  }

  任务的执行。

  void main(void){
    uInt8 cnt;
    init(); //程序初始化
    interrupt_on(); //打开中断
    do{
      for(cnt=0;cnt        { if(!time_val[cnt])
          { time_val[cnt]=Op[cnt].ms_count;
            Op[cnt].proc();
        }
      }
    }while(1);
  }

  在上面的结构定义中,proc是不能带参数的,各任务之间的通信可以定义一个参数内存块,通过一种机制进行数据信息交互,如定义一个全局变量。对于小容量单片机系统而言,需要这样做的任务并不多,总任务量也不会太多,因而这种协调并不太难处理。

  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认识,即一个实时系统中,差不多所有的具体任务都是有时间属性的,即使是不需要定时的过程或任务,也不见得要时时进行查询与刷新。如IC卡介质检测,保证每秒一次就足够了。因而,这些任务也可以列入到这个结构中来。

  在以上的程序代码中,考虑到单片机系统的RAM限制,不能像一些实时OS那样将任务栈建立在RAM中。笔者将任务栈建立在代码空间,因而不能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地加入任务,因此要求在程序编译时,任务栈已经确定。同时,定义一组计数值旗标time_val,记录程序运行时的时间量,并在一个定时器中断中对其进行刷新。改变时间片刷新中断过程语句Time_Counter:=Time_Unit;中的Time_Unit,可以改变系统时间片的刷新粒度,一般这个值由系统的最小时间度量值确定。[page]

  同时,由任务的执行流程可知,此种系统构造并没有改变其前/后台系统的性质,只是对后台逻辑操作序列进行了有效管理。同时,如果将任务执行流程进行一些更改,并保证时间片小的任务前置,如下述程序。

  do{
    for(cnt=0;cnt      if(!time_val[cnt]){
        time_val[cnt]=Op[cnt].ms_count;
        Op[cnt].proc();
        break; //执行完成后,重新进行优先调度
      }
    }
  }while(1);

  则系统变为一个以执行频率为优先级的任务调度系统。当然,设置此种方式得非常小心,并要注意时间片的分配,如果时间片过小,则可能导致执行频率较低的任务难以被执行;而如果存在两个同样的时间片,则更加危险,可能导致第二个具有相同时间片的任务不被执行,因而,时间片的分配要合理,并保证其唯一性。

2  性能分析与任务拆分

  以上两种任务管理方式,前一种按任务栈的顺序与时间片的大小依次进行调度,暂且称其为流水作业调度;而后一种,且称其为频率优先调度。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流水作业调度的各任务具有等同优先级,时间片一到即会被按序调用,时间片大小的次序与唯一性不作要求;缺点是可能导致时间片小的,即要求执行得较快的任务等待过长的时间。频率优先调度的各任务按其时间片的大小,即执行频率划分优先级,时间片小的任务,其执行频率高,总是具有较高的优先权,但时间片的分配得协调,否则可能会导致执行频率低的任务长时间等待。

  要特别注意的是,两种方式都有可能导致一些任务长时间等待,时间片所设定的时间也因此不能作为精确时间的依据,根据系统的要求或需要,甚至要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进行某些保护工作,如中断屏蔽等,因而在进行任务规划时要注意。如果一个任务较繁琐或可能要等待很长时间,则应当考虑任务的拆分,把一个较大的任务细化为较小的任务,把一个费时长的任务划分为多个费时小的任务,协同完成其功能。如在等待时间长的情况下,可附加一个定时任务,定时任务到则发送一个消息旗标,主过程没有检测到消息旗标就马上返回,否则继续执行。下面是示例代码,假定该任务将等待很长时间,现将其拆分为两个任务proc1与proc2协同完成原来的工作,proc1每100个时间单位执行一次,而proc2每200个时间单位执行一次。

  //定义两个任务,并将其加入到任务栈中。
  code _op_ Op[proc_cnt]={…,{proc1,100},{proc2,200}};
  data int time1_Seg; //定义一个全局旗标
  //任务实现
  void proc1(void){
    if (time1_Seg)
      exit;
    else
      time1_Seg=const_Time1; //如果时间到了,则恢复初值并
                  //接着执行下列代码。
    …             //任务实际执行代码
  }

  void proc2(void){
    if(time1_Seg)
    time1_Seg--;
  }

  由上例可以看出,任务拆分后,几乎不占过多的CPU时间,使得任务的等待时间大减,让CPU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任务管理与调度。同时也让程序的结构性与可读性大为加强。

结语

  基于上述思路与结构对IC卡电表工作程序进行全部改写后,系统的结构性能得到了很大改善。全部编写完成后,程序代码量约为3KB多一点,可见此种结构的程序构造并不会造成很大的系统开销(大部分开销是由于使用C的结果),却使开发得到了简化。这只要将系统细分为一系列任务,然后加入到任务栈进行编译即可,很适合小容量单片机系统的开发,而笔者也在多个系统中成功地应用了此种结构。

关键字:单片机系统  C语言  程序结构优化 引用地址:单片机系统的C语言程序结构优化

上一篇:MSP430单片机上使用M430/OS对系统的意义解析方案
下一篇:9种简单的数字滤波算法(C语言源程序)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3:03

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区别
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多年,对于软件方面,从初期的单片机汇编语言编程,到后来的C++界面程序编写,已有相当多的经验累积。正是有了多年的实战经验,对于汇编与高级语言在原理及应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已的一些理解,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但一直没有以书面的方式记录下来,今天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正是想做一个归纳,日后也好参考。 其实,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区别一直是程序员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你问一个程序员这样的问题,他也许会这么回答你: C语言可读性好,代码便于维护,便于开发;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不容易看懂,可维护性不好,但是执行效率高。 这样回答是没有错的,但只是一个概括,不够深入。比方说,汇编语言为什么执行效率比C语言高呢?C语言的可读性又好在哪里呢?
[单片机]
不用定时器和汇编语言,只用C语言实现精确无误的延时
对于51定时器,却是有点少,有时候不经意间就被用完了,而实现定时又TM神坑了!一般的解决方案有直接上汇编,一条语句的执行时间就是一个机器周期,所以多写几个就实现了完美的定时功能。可是可是……..又有多少学51的会汇编呢?呵呵哒 所以来分享一个神好用的方法,C语言的while和nop结合使用实现精确延时 上调试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IME 164//此处是需要不断调节的改变时间的数值 //164是少4个机器周期,165是多了2个机器周期 /* ∵晶振=12MHz ∴一条指令用时=1/(12/12)=10^(-6)s=1us */ //想办法补偿,而不是减少 void del
[单片机]
不用定时器和汇编语言,只用<font color='red'>C语言</font>实现精确无误的延时
单片机C语言入门自学指南(前期准备)
很多学习单片机的伙伴们刚入手的时候都因为C语言卡壳了,也因此放弃了单片机的学习。 百度“单片机C语言”,一大堆的资料,一阵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筛选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料,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为了方便伙伴们尽快的掌握单片机C语言知识,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单片机C语言到底如何入门自学。 C语言是一种偏向底层的语言,更多的是应用在嵌入式领域,或者操作系统的开发,单片机只是C语言应用的一个小分支。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单片机C语言入门前期准备: 1. 在某宝上,买个开发板:(推荐stc 51单片机开发板) 如果想更快地提升,无缝对接到工作,也可以通过无际单片机编程的课程,从项目实战中去学习。 2. 搭建单片机开发环境 很多
[单片机]
51单片机C语言程序100例分析(1)IO+C语言+头文件
//实例1:用单片机控制第一个灯亮 #include reg51.h //包含51单片机寄存器定义的头文件 void main(void) { P1=0xfe;//P1=11111110B,即P1.0输出低电平 } 分析:通过这短短的几行代码就可以让51单片机的P1.0引脚输出低电平,首先#include reg51.h 这句代码是包含51单片机寄存器定义的头文件,51单片机是寄存器和IO统一编址的,所以你往相应的寄存器中写1就会在对应引脚输出高电平,写0就会输出低电平,我们知道51共32个引脚作为IO端使用,所以只需要四个寄存器(一个寄存器是8位,这取决于数据总线),打开头文件就会发现P0和0X80这个
[单片机]
51单片机C语言学习笔记2: 51单片机编程下载方式
编译完程序,要下载,当然离不开编程器。当时候上课的书上也没讲到下载的办法,做试验也只是在试验箱上下载完事。要自己弄的话,要怎么才能玩得转呢?在网上查了一下,要玩转单片机,要具备三样东西:51芯片+编程器+仿真器,当然仿真器是不必要的。记得我的第一台编程器是TOP851,可以花了300多大洋,当时还是自费的。记得我自己买的第一颗51单片机芯片是正宗的Intel 8051,可以TOP851不支持Intel的51芯片,可郁闷啦,连51单片机的鼻祖也不支持,可想而知后来的人都过了河拆了桥J 后来又再买了一块芯片:AT89C51,当时候还有点疑惑,我学的是8051啊,可是这是89C51啊?书上没讲这芯片,怎么办呢?现在想想可知多么可笑,但这
[单片机]
51单片机 LCD12864 驱动程序 C语言 ST7920
main.c #include reg52.h #include intrins.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LCD12864.h void main( void ) { Ini_Lcd(); Lcd_WriteStr(0,0, QQ137712826 ); while ( 1 ) { } } lcd12864.h #include reg52.h #include intrins.h sbit RS = P2 ^ 0; sbit R
[单片机]
51单片机 LCD12864 驱动程序 <font color='red'>C语言</font> ST7920
PLC编程语言的国际标准 和C语言的区别
  PLC编程语言是工业控制领域内用于编写PLC程序的语言,旨在实现对工业设备和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PLC编程语言包含多种语言类型,如图形化编程语言、文本化编程语言、结构化编程语言等,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编程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C语言是一种通用计算机编程语言。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1. 应用环境:PLC编程语言主要应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而C语言适用于各种计算机应用。   2. 语法结构:PLC编程语言采用图形化编程的方式,而C语言采用文本式编程。   3. 数据类型:PLC编程语言支持不同的数据类型,如位、字、浮点等,而C语言支持更多的数据类型,如整型、长整型、字符型、浮点型、双精度型等。   4. 程序执行方式
[嵌入式]
XXTEA加密算法的原理及其C语言实现
在数据的加解密领域,算法分为对称密钥与非对称密钥两种。对称密钥与非对称密钥由于各自的特点,所应用的领域是不尽相同的。对称密钥加密算法由于其速度快,一般用于整体数据的加密,而非对称密钥加密算法的安全性能佳,在数字签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TEA 算法是由剑桥 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 David Wheeler 和 Roger Needham 于 1994 年发明, TEA 是 Tiny Encryption Algorithm 的缩写, 以加密解密速度快,实现简单著称。 TEA 算法每一次可以操作 64bit(8byte) ,采用 128bit(16byte) 作为 key ,算法采用迭代的形式,推荐的迭代轮数是 64 轮,最少 3
[单片机]
XXTEA加密算法的原理及其<font color='red'>C语言</font>实现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设计资源 培训 开发板 精华推荐

最新单片机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