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开发 -- 继电器测试

发布者:自在自由最新更新时间:2019-09-02 来源: eefocus关键字:STM32  继电器测试  线圈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继电器这个东西,怎么说呢。我之前学过自动化。。。

对它是有一定了解的。


思考:

比如如何测试继电器是否是OK的,能否吸合??

接下来就简单的来看一下STM32上继电器的使用。


一、继电器介绍

参看:一文读懂继电器那些事儿

参看:维基百科 – 继电器

参看: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透彻详解(1)


1、介绍

继电器(relay)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 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2、分类

●按用途,继电器可分为控制继电器和保护继电器;

●按输入信号的性质,继电器可分为电压继电器和温、电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速度继电器、压力继电器和温度继电器等;

●按工作原理,继电器可分为电磁式继电器、感应式继电器、热继电器和电子式继电器等;

●按动作时间,继电器可分为瞬时继电器和延时继电器等。


3、工作原理和特性

电磁式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等组成。

工作时,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有电流通过,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在电磁力吸引作用下克服反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 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下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的吸 合、释放动作,就达到(电咱)导通断开目的。


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进处于断开状态的为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看这个图,应该就很清楚了。)


热敏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热敏干簧继电器是利用热敏磁性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御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用线圈励磁,而是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因此,恒磁环能否向干簧提供磁力是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的。


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件,它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电隔离的输入/输出。


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型式分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实际应用中以光电隔离型为最多。


电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电流继电器是根据线圈中电流的大小而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继电器。电流继电器的线圈串接在电路中,为了不影响电路工作情况,电流继电器吸引线圈少、导线粗。当线圈电流高于整定值动作时称为过电流继电器,低于整定值时动作时称为欠电流继电器。


过 电流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线圈通过的电流为额定值,所以产生的电磁力不足以克服反作用弹力,常闭触头仍保持闭合状态。当通过线圈的电流超过整定值后,电 磁吸力大于反作用弹簧拉力,铁心吸引衔铁使常闭触头断开,常开触头闭合。过电流细继电器主要用于频繁、重载启动场合、作为电动机或主电路的短路和过载保 护,欠电流继电器常用于直流电动机和磁吸盘的失磁保护。


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热继电器利用电流的热效应业切换电路的保护电路,在电路中用做电动机的过载保护。


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电动机绕组因过载引起过载电流时,发热元件的产生的热量足以使主双金属片弯曲,推动导板向右移动以推动了温度补偿片使推杆绕轴转动,推动触头连杆,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从而使电动机线路中的接触器线圈断电释放,将电源切切断起到护作用。


温度补偿片用来补偿环境温度对热继电器动作精度的影响,它由与主双金属片同类型的双金属片制成。


概念讲完了,现在介绍两款继电器。


二、HF32F/012-ZS3

下载:HF32F/012-ZS3手册


元器件原理图和PCB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有介绍哦:

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有电流通过,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在电磁力吸引作用下克服反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 点(常开触点)吸合。


这次是真正的经过实际测试的哦:

原理图这样设计的 1引脚接12v,2引脚经过ULN2003BDR 继电器驱动器再连接STM32。

正常没上电的时候3引脚吸合。

上电以后:

使用GPIO_ResetBits 拉低,2引脚变成12v了,则3引脚吸合。

使用GPIO_SetBits拉高,2引脚变成0v了,则4引脚吸合。


命名规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HF32F/012-ZS3 触点形式是一组转换。


三、HF49FD-012-1H12

下载:HF49FD-012-1H12手册


元器件原理图和PCB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次是真正的经过实际测试的哦:

这个触点形式是一组常开。

原理图这样设计的 1引脚接12v,2引脚经过ULN2003BDR 继电器驱动器再连接STM32。

正常没上电的时候4引脚和3引脚不吸合。

上电以后:

使用GPIO_ResetBits拉低,2引脚变成12v了,则3引脚不吸合。

使用GPIO_SetBits拉高,2引脚变成0v了,则3引脚吸合。


命名规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HF49FD-012-1H12触点形式是一组常开,触点类型是单动触点。


四、ULN2003BDR

使用GPIO_ResetBits拉低,2引脚变成12v了;使用GPIO_SetBits拉高,2引脚变成0v了

这个怎么正好相反了呢?这个芯片是什么作用呢?


这里需要了解一下TTL和CMOS电平

参看:S5PV210开发 – TTL和CMOS电平


1、芯片介绍

参看:维基百科 – ULN2003A

ULN2003A,是一种高压大电流的共发射极达林顿晶体管数组集成电路,内含7组达林顿对管,每组对管的电流容量是500mA,输出的电压最高50V。该集成电路还集成了7只共阴极形式连接的续流二极管,用于电感性负载的开关动作的电流续流。


查看手册,里面有包含简化电路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部分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ULN2003工作原理

参看:【常用芯片】ULN2003工作原理及中文资料(实例:STM32驱动28BYJ48步进电机)


哈哈 只要看到这句话就可以了:


ULN2003也是一个7路反向器电路,即当输入端为高电平时,ULN2003输出端为低电平;当输入端为低电平时,ULN2003输出端为高电平。


五、总结

继电器工作原理很好理解。一张图就可以看明白了。


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有电流通过,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在电磁力吸引作用下克服反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 点(常开触点)吸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还是讲了这么多,最主要的是和继电器一起使用的ULN2003我还是不太熟悉。

所以才搞的有点懵了。


拓展:

某段时间还以为STM32的GPIO引脚是高阻态的呢。

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高阻态吧。

关键字:STM32  继电器测试  线圈 引用地址:STM32开发 -- 继电器测试

上一篇:STM32开发 -- patch生成和使用
下一篇:STM32开发 -- 坐标转换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3 12:11

stm32 printf输出到USART1
/************************头文件*****************************************/ #include stm32f10x_lib.h //包含所有的头文件 #include stdio.h /*******************************位绑定定义*****************************************/ //#define GPIOA_ODR_A (GPIOA_BASE+0x0C) //#define GPIOA_IDR_A (GPIOA_BASE+0x08) //#define GPIOB_ODR_A (GPIOB
[单片机]
<font color='red'>stm32</font> printf输出到USART1
解析STM32的库函数
意法半导体在推出STM32微控制器之初,也同时提供了一套完整细致的固件开发包,里面包含了在STM32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底层操作。通过在程序开发中引入这样的固件开发包,可以使开发人员从复杂冗余的底层寄存器操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专注应用程序的开发上,这便是ST推出这样一个开发包的初衷。 但这对于许多从51/AVR这类单片机的开发转到STM32平台的开发人员来说,势必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因为程序开发不再是从寄存器层次起始,而要首先去熟悉STM32所提供的固件库。那是否一定要使用固件库呢?当然不是。但STM32微控制器的寄存器规模可不是常见的8位单片机可以比拟,若自己细细琢磨各个寄存器的意义,必然会消耗相当的时间,并且对于程序后
[单片机]
基于STM32的IAP升级程序分享
因为之前写个STM32的IAP升级程序,所以我总结了做IAP升级的三个主要的难点: 1、如何设置中断向量,也就是说中断向量的重定向 2、如何配置程序的起始地址 3、如何从IAP跳转到APP程序 4、使用库函数要注意的地方(防止被坑) 说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一个最简单的IAP升级程序,可以通过串口接收bin文件写入到flash里面,然后再运行。 1、如何设置中断向量,也就是说中断向量的重定向 STM8不像STM32那样有个一寄存器管理着中断向量的地址,所以STM32的中断可以任意设置(符合要求的情况之下),但是STM8的中断向量表是固定的 在0X8000地址,不能修改,所以BOOT区不能开中断,否则会和APP区的中断打架,但是
[单片机]
基于<font color='red'>STM32</font>的IAP升级程序分享
stm32控制mpu9250九轴传感器
1.hardware mpu mpu9250 同时新增加一个DMP文件夹 2.hallib 无 3.设置 记得要define,同时屏蔽部分代码,不然报错。同时上位机的波特率要设置好,同时关掉数据校验。 4.main #include mpu.h #include mpu9250.h #include inv_mpu.h #include inv_mpu_dmp_motion_driver.h u8 t1=0,report=1; //默认开启上报 u8 key1; float pitch,roll,yaw; //欧拉角 short aacx,aacy,aacz; //加速度传感
[单片机]
<font color='red'>stm32</font>控制mpu9250九轴传感器
开漏输出和推挽输出
概述 在STM32或者GD32中,普通的输出GPIO输出方式主要是开漏输出和推挽输出,下面我们开始讲解这2种模式的区别。 下图是GPIO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在上图中,P-MOS带了一个⚪,说明是低电平导通。 上图是GPIO的示意图,有输入和输出,如果简化为输出,则如下所示。 模拟文件下载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24312945/85250172 推挽输出 推挽输出的内部电路大概是下图这个样子,由一个P-MOS和一个N-MOS组合而成,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管子能够进行导通。 当输出高电平时候,P-MOS导通,N-MOS截至,此时电源电流入R5。 当输出低电平时
[单片机]
开漏输出和推挽输出
STM32单片机按键电路设计
以前GPIO上接的电路都是低电平触发的那种,新画了个板子有一个按键设计的是高电平触发,结果IO口设置成上拉输入后,怎么读都不正确,按键电路如图1。无奈只能去调试一下,发现当设置为上拉输入后,其ODR(GPIO输出数据寄存器)相应的也置为1,百思不得其解。 图1 按键电路 于是去看一下GPIO的结构图: I/O引脚结构图 由图可以发现其实输出寄存器与输入寄存器之间在I/O引脚处是线与状态,在GPIO设置成上位输入时,其上拉电阻闭合,这时如果输出寄存器设置为0那么在IO口内部就会自己损耗电流,而这些电流的损耗是会增加功耗的。因此当GPIO设置成上拉输入时,相应的输出寄存器也设置为1. 将按键电路与I/O
[单片机]
<font color='red'>STM32</font>单片机按键电路设计
STM32与Actility ThingPark的合作实现高效的无线固件更新
在物联网(IoT)领域,无线固件更新(FUOTA)技术的引入显著提高了设备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STM32与Actility ThingPark平台的结合,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设置和执行FUOTA活动。 FUOTA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挑战 FUOTA技术的引入,使得开发者可以远程更新设备固件,而无需物理访问每个设备。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还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性能。然而,实施FUOTA并非易事。它需要开发者掌握多种通信协议和低级编码技术,以确保数据包的安全传输和设备的正确更新。 Actility ThingPark平台通过提供后端和客户端基础设施,简化了FUOTA的实施过程。该平台与S
[单片机]
arm-none-eabi-gcc编译STM32优化删除代码解决办法
前两天使用arm-none-eabi-gcc编译STM32F103C8程序,就是一个简单的流水灯程序。 #include stm32f10x.h int main(void) { int i; RCC- APB2ENR=0xFFFFFFFF; GPIOC- CRL=0X33333333;//outpp at 50M GPIOC- CRH=0X33333333; while(1) { GPIOC- BSRR=(1ul 13); for(i=0;i 720000;i++); GPIOC- BRR=(1ul 13); for
[单片机]
小广播
设计资源 培训 开发板 精华推荐

最新单片机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