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之-51单片机IO口详解

发布者:dong125612最新更新时间:2022-05-17 来源: eefocus关键字:学习笔记  51单片机  IO口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言

对单片机的控制,其实就是对I/O口的控制,无论单片机对外界进行何种控制,或接受外部的何种控制,都是通过I/O口进行的。51单片机每个IO端口结构都有差异,都各有各的特点。在平时的应用中,特别是设计外围硬件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其内部结构的话设计起来也许会有问题(特别是用到P0口),所以好好了解每个端口的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再有一点是51单片机的引脚不像STM32那样可以支持重映射,所以硬件布局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下面就是在网上找的一点资料,整理如下:


51单片机I/O口内部结构

1.1P0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0口结构图     

P0端口8位中的一位结构图


由上图可见,P0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一个与非门、一个与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图的右边,标号为P0.X引脚的图标,也就是说P0.X引脚可以是P0.0到P0.7的任何一位,即在P0口有8个与上图相同的电路组成。

下面,我们先介绍一下组成P0口的每个单元部份:


- 输入缓冲器:在P0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三态门有三个状态,即在其的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要读取D锁存器输出端Q的数据,那就得使读锁存器的这个缓冲器的三态控制端(上图中标号为‘读锁存器’端)有效。下面一个是读引脚的缓冲器,要读取P0.X引脚上的数据,也要使标号为‘读引脚’的这个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引脚上的数据才会传输到我们单片机的内部数据总线上。


- D锁存器:构成一个锁存器,通常要用一个时序电路,一个触发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进制数(即具有保持功能),在51单片机的32根I/O口线中都是用一个D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上图中的D锁存器,D端是数据输入端,CP是控制端(也就是时序控制信号输入端),Q是输出端,Q非是反向输出端。对于D触发器来讲,当D输入端有一个输入信号,如果这时控制端CP没有信号(也就是时序脉冲没有到来),这时输入端D的数据是无法传输到输出端Q及反向输出端Q非的。如果时序控制端CP的时序脉冲一旦到了,这时D端输入的数据就会传输到Q及Q非端。数据传送过来后,当CP时序控制端的时序信号消失了,这时,输出端还会保持着上次输入端D的数据(即把上次的数据锁存起来了)。如果下一个时序控制脉冲信号来了,这时D端的数据才再次传送到Q端,从而改变Q端的状态。


- 多路开关 :在51单片机中,当内部的存储器够用(也就是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时,这里讲的存储器包括数据存储器及程序存储器)时,P0口可以作为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口(即I/O)使用,对于8031(内部没有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P0口就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那么这个多路选择开关就是用于选择是做为普通I/O口使用还是作为‘数据/地址’总线使用的选择开关了。上图中,当多路开关与下面接通时,P0口是作为普通的I/O口使用的,当多路开关是与上面接通时,P0口是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的。


- 输出驱动部份:从上图中我们已看出,P0口的输出是由两个MOS管组成的推拉式结构,也就是说,这两个MOS管一次只能导通一个,当V1导通时,V2就截止,当V2导通时,V1截止。


- 与门、与非门:门电路是起开关作用的集成电路,根据开放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与门、非门、与非门等等。这里的知识点比较简单,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1.2P0作为I/O端口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1.2.1P0作为普通I/O端口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P0口作为I/O端口使用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0(低电平),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同时与与门的一个输入端是相接的,我们知道与门的逻辑特点是“全1出1,有0出0”那么控制信号是0的话,这时与门输出的也是一个0(低电平),与门的输出是0,V1管就截止,在多路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是0(低电平)时,多路开关是与锁存器的Q非端相接的(即P0口作为I/O口线使用)。

      

- P0口用作I/O口时,其由数据总线向引脚输出(即输出状态Output)的工作过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当写锁存器信号CP 有效,数据总线的信号→锁存器的输入端D→锁存器的反向输出Q非端→多路开关→V2管的栅极→V2的漏极到输出端P0.X。我们知道,当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0时,与门输出为低电平,V1管是截止的,所以作为输出口时,P0是漏极开路输出,类似于OC门,当驱动上接电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P0口用作I/O口线,其由引脚向内部数据总线输入(即输入状态Input)的工作过程:

   

数据输入时(读P0口)有两种情况

1、读引脚

读芯片引脚上的数据,读引脚数时,读引脚缓冲器打开(即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要有效),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输入。

读引脚 

2、读锁存器

通过打开读锁存器三态缓冲器读取锁存器输出端Q的状态。

  读锁存器    

在输入状态下,从锁存器和从引脚上读来的信号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例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低电平后,锁存器Q=0,Q非=1,场效应管T2开通,端口线呈低电平状态。此时无论端口线上外接的信号是低电乎还是高电平,从引脚读入单片机的信号都是低电平,因而不能正确地读入端口引脚上的信号。又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高电平后,锁存器Q=1,Q非=0,场效应管T2截止。如外接引脚信号为低电平,从引脚上读入的信号就与从锁存器读入的信号不同。为此,803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上,有如下约定:为此,805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上,有如下约定:凡属于读-修改-写方式的指令,从锁存器读入信号,其它指令则从端口引脚线上读入信号。

读-修改-写指令的特点是,从端口输入(读)信号,在单片机内加以运算(修改)后,再输出(写)到该端口上。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读-修改-写指令需要得到端口原输出的状态,修改后再输出,读锁存器而不是读引脚,可以避免因外部电路的原因而使原端口的状态被读错。


1.2.2P0作为地址/数据复用口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这时多路开关‘控制’信号为‘1’,‘与门’解锁,‘与门’输出信号电平由“地址/数据”线信号决定;多路开关与反相器的输出端相连,地址信号经“地址/数据”线→反相器→V2场效应管栅极→V2漏极输出。


当P0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在读指令码或输入数据前,CPU自动向P0口锁存器写入0FFH,破坏了P0口原来的状态。因此,不能再作为通用的I/O端口。以后在系统设计时务必注意在程序中不能再含有以P0口作为操作数(包含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P0口作地址线控1地0    

当控制信号为1,地址信号为“0”时,与门输出低电平,V1管截止;反相器输出高电平,V2管导通,输出引脚的地址信号为低电平。(蓝色字体为电平)

P0作地址线控1地1    

反之,控制信号为“1”、地址信号为“1”,“与门”输出为高电平,V1管导通;反相器输出低电平,V2管截止,输出引脚的地址信号为高电平。请看下图(蓝色字体为电平)


可见,在输出“地址/数据”信息时,V1、V2管是交替导通的,负载能力很强,可以直接与外设存储器相连,无须增加总线驱动器。

 P0作数据线.png     

P0口又作为数据总线使用。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时,P0口输出低8位地址信息后,将变为数据总线,以便读指令码(输入)。


在取指令期间,“控制”信号为“0”,V1管截止,多路开关也跟着转向锁存器反相输出端Q非;CPU自动将0FFH(11111111,即向D锁存器写入一个高电平‘1’)写入P0口锁存器,使V2管截止,在读引脚信号控制下,通过读引脚三态门电路将指令码读到内部总线。


如果该指令是输出数据,如MOVX @DPTR,A(将累加器的内容通过P0口数据总线传送到外部RAM中),则多路开关“控制”信号为‘1’,“与门”解锁,与输出地址信号的工作流程类似,数据据由“地址/数据”线→反相器→V2场效应管栅极→V2漏极输出。


如果该指令是输入数据(读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如MOVX A,@DPTR(将外部RAM某一存储单元内容通过P0口数据总线输入到累加器A中),则输入的数据仍通过读引脚三态缓冲器到内部总线,其过程类似于上图中的读取指令码流程图。


2.P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1口的结构最简单,用途也单一,仅作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使用。输出的信息有锁存,输入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P1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

      

P1口结构图.png

由图可见,P1端口与P0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R代替了P0端口的场效应管T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总线。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当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为此,在作引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l。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I/O口。8051单片机的P1、P2、P3都是准双向口。P0端口由于输出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l后再作读操作。


P1口的结构相对简单,前面我们已详细的分析了P0口,这里我就不多论述了。单片机复位后,各个端口已自动地被写入了1,此时,可直接作输入操作。如果在应用端口的过程中,已向P1一P3端口线输出过0,则再要输入时,必须先写1后再读引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此外,随输入指令的不同,H端口也有读锁存器与读引脚之分。


3.P2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2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P2端口在片内既有上拉电阻,又有切换开关,所以P2端口在功能上兼有P0端口和P1端口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输出功能上,当切换开关向下接通时,从内部总线输出的一位数据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当多路开关向上时,输出的一位地址信号也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


对于8031单片机必须外接程序存储器才能构成应用电路(或者我们的应用电路扩展了外部存储器),而P2端口就是用来周期性地输出从外存中取指令的地址(高8位地址),因此,P2端口的多路开关总是在进行切换,分时地输出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和从地址信号线上来的地址。因此P2端口是动态的I/O端口。输出数据虽被锁存,但不是稳定地出现在端口线上。其实,这里输出的数据往往也是一种地址,只不过是外部RAM的高8位地址。


在输入功能方面,P2端口与P0和H端口相同,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并且P2端口也是准双向口。P2端口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不能输出静态的数据;

②自身输出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高8位地址;

②执行MOVX指令时,还输出外部RAM的高位地址,故称P2端口为动态地址端口。

即然P2口可以作为I/O口使用,也可以作为地址总线使用。


下面简单分析下它的两种工作状态。

1、作为I/O端口使用时的工作过程

当没有外部程序存储器或虽然有外部数据存储器,但容易不大于256B,即不需要高8位地址时(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通过数据地址寄存器DPTR读写外部数据存储器),P2口可以I/O口使用。这时,“控制”信号为“0”,多路开关转向锁存器同相输出端Q,输出信号经内部总线→锁存器同相输出端Q→反相器→V2管栅极→V2管9漏极输出。

由于V2漏极带有上拉电阻,可以提供一定的上拉电流,负载能力约为8个TTL与非门;作为输出口前,同样需要向锁存器写入“1”,使反相器输出低电平,V2管截止,即引脚悬空时为高电平,防止引脚被钳位在低电平。读引脚有效后,输入信息经读引脚三态门电路到内部数据总线。


2、作为地址总线使用时的工作过程

P2口作为地址总线时,“控制”信号为‘1’,多路开关车向地址线(即向上接通),地址信息经反相器→V2管栅极→漏极输出。由于P2口输出高8位地址,与P0口不同,无须分时使用,因此P2口上的地址信息(程序存储器上的A15~A8)功数据地址寄存器高8位DPH保存时间长,无须锁存。


4.P3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3口是一个多功能口,它除了可以作为I/O口外,还具有第二功能,P3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由上图可见,P3端口和Pl端口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P3端口的各端口线有两种功能选择。当处于第一功能时,第二输出功能线为1,此时,内部总线信号经锁存器和场效应管输入/输出,其作用与P1端口作用相同,也是静态准双向I/O端口。当处于第二功能时,锁存器输出1,通过第二输出功能线输出特定的内含信号,在输入方面,即可以通过缓冲器读入引脚信号,还可以通过替代输入功能读入片内的特定第二功能信号。由于输出信号锁存并且有双重功能,故P3端口为静态双功能端口。


P3口的特殊功能(即第二功能):

image.png

在应用中,如不设定P3端口各位的第二功能(WR,RD信叼的产生不用设置),则P3端口线自动处于第一功能状态,也就是静态I/O端口的工作状态。在更多的场合是根据应用的需要,把几条端口线设置为第二功能,而另外几条端口线处于第一功能运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对


总结:

  

当P0作为I/O口使用时,特别是作为输出时,输出级属于开漏电路,必须外接上拉电阻才会有高电平输出;如果作为输入,必须先向相应的锁存器写“1”,才不会影响输入电平。当CPU内部控制信号为“1”时,P0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这时,P0口就无法再作为I/O口使用了。P1、P2 和P3 口为准双向口, 在内部差别不大, 但使用功能有所不同。

  

P1口是用户专用 8 位准双向I/O口, 具有通用输入/输出功能, 每一位都能独立地设定为输入或输出。当有输出方式变为输入方式时, 该位的锁存器必须写入“1”, 然后才能进入输入操作。

  

P2口是 8 位准双向I/O口。外接I/O设备时, 可作为扩展系统的地址总线, 输出高8位地址, 与P0 口一起组成 16 位地址总线。 对于 8031 而言, P2 口一般只作为地址总线使用, 而不作为I/O线直接与外部设备相连。

  

P3口和Pl口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P3端口的各端口线有两种功能选择。

  

在无片外扩展存储器的系统中,这4个端口的每一位都可以作为准双向通用I/O端口使用(这里注意:准51的P0口在作为I/O口使用时,是开漏结构,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要添加上拉电阻;P1、P2、P3都是准双向I/O,内部有上拉电阻,既可作为输入又可以作为输出)。

  

在具有片外扩展存储器的系统中,P2口作为高8位地址线,P0口分时作为低8位地址线和双向数据总线。

   

关键字:学习笔记  51单片机  IO口 引用地址:学习笔记之-51单片机IO口详解

上一篇:学习笔记之-51单片机中断
下一篇:8051 串口程序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0 17:52

MSP430F5438 ADC12学习笔记
1.前言 这几天实践了MSP430的ADC12功能,虽然片内AD功能比较简单但是还学出了点“门道”来,这个“门道”便是MSP430F5438A和MSP430F5438的区别。这里通过一个例子说明片内ADC的使用,首先实现UART和定时器1S溢出的功能,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每1S打印一次AD转换结果,转换通道定向到通道11,该通道对应AVCC和AVSS插值的一半,由于AVCC和LDO的输出之间只有一个电感连接,可以理解转换的结果为LDO输出电压的一般,若扩大两倍便是LDO的实际输出结果,在本文所用的开发板LDO输出为3.3V,所有打印的结果越接近3.3V越好。 2.代码实现和输出结果 代码实现 // 时钟默认情况 //
[单片机]
MSP430F5438 ADC12<font color='red'>学习</font><font color='red'>笔记</font>
51单片机最小系统介绍
前言 在学习51单片机的时候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单片机最小系统,单片机最小系统又叫最小应用系统,顾名思义就是能够使单片机实现简单运行的最小元件的组合。 提示:以下将以51单片机最小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一、51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构成 二、电源电路 一个系统的正常工作离不开电源,单片机常见的电源电压分为5V 和低功耗的3.3V。本文介绍的是STC89C51这款芯片,该芯片是在5V电压下正常工作。 1.电源引脚 VCC(VDD):第40脚,电源端,接+5V电源,用于给整个系统供电。 VSS(GND):第20脚,接地端,接GND端。 EA :第31引脚,EA为片外程序存储器选用端,该引脚低电平时,选用片外程序存储器,高电平或悬空时选
[单片机]
<font color='red'>51单片机</font>最小系统介绍
51单片机STC89C54波特率以及双时钟探讨
最近公司老大让我尝试STC89C54单片机的最高波特率,经过一下午的尝试,基本可以搞清楚了。 在11.0592M的晶振下,若单片机工作在12T模式下(即一个机器周期为12个时钟周期),波特率最高可为57600.而若工作在6T模式下(即一个机器周期为6个时钟周期),则波特率最高可为115200. /*/ 在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实现12T和6T的转换,目前我只知道利用STC的下载软件可以修改,程序里的寄存器就不清楚了,估计改不了。设置过程见下图: 若想设置为双时钟6T模式,则可以选择6T,打开你选中的文件即可下载。 //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6T和12T在交叉下载时,应烧写2次,即以前你的单片机是12T
[单片机]
<font color='red'>51单片机</font>STC89C54波特率以及双时钟探讨
51单片机程序——按键控制数码管变化
#include reg52.h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dula P0 #define wela P1 sbit key=P3^2; unsigned char code DuanMa ={0xff,0xc0,0xf9,0xa4,0xb0, 0x99,0x92,0x82,0xf8, 0x80,0x90,0x88,0x83, 0xa7,0xa1,0x86,0x8e}; uchar num; void delay(uint z
[单片机]
51单片机的引脚及功能
51单片机的引脚及功能
[单片机]
<font color='red'>51单片机</font>的引脚及功能
基于AT89S51单片机实现多路信号源的系统设计
1 引言 随着测试设备的飞速发展,其性能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要对测试设备进行检测。主测试板作为测试设备上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其进行性能测试时,由于没有专用的信号源,一般都是安装在设备上进行试验。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修理成本,因此,迫切需要专用的测试设备。本信号源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的。 2 信号源的设计要求 根据对多数测试设备修理试验工艺的分析,该信号源具体要求如下: 四路电压信号:一路电压范围为-25 V~25 V的直流信号源,精度要求为:0 V~1 V的误差为±0.1V,1 V~25 V的误差为±0.05 V,-25 V~0 V的误差为±0.15 V;其中一路产生幅
[单片机]
基于AT89S<font color='red'>51单片机</font>实现多路信号源的系统设计
51单片机数据传送指令
51单片机数据传送指令   数据传送指令共有29条,数据传送指令一般的操作是把源操作数传送到目的操作数,指令执行完成后,源操作数不变,目的操作数等于源操作数。   如果要求在进行数据传送时,目的操作数不丢失,则不能用直接传送指令,而采用交换型的数据传送指令,数据传送指令不影响标志C,AC和OV,但可能会对奇偶标志P有影响。 以累加器A为目的操作数类指令(4条)   这4条指令的作用是把源操作数指向的内容送到累加器A。有直接、立即数、寄存器和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 MOV A,data;   (data)→(A) 直接单元地址中的内容送到累加器A MOV A,#data;   #data →(A) 立即数送到累加器A中 M
[单片机]
8051单片机的控制总线的作用介绍
控制线一共有6条: (1)ALE/ (/PROG):地址锁存允许/编程线,配合P0口引脚的第二功能使用。在访问片外存储器时,8051CPU在P0.7~P0.0引脚上输出片外存储器低8位地址的同时在ALE/ (/PROG)上输出一个高电位脉冲,用于把这个片外存储器低8位地址锁存到外部专用地址锁存器,以便空出P0.7~P0.0引脚线去传送随后而来的片外存储器读写数据。在不访问片外存储器时,8051自动在ALE/ (/PROG)上输出频率为fosc/6的脉冲序列。该脉冲序列可用作外部时钟源或作为定时脉冲源使用 (2)(/EA)/Vpp:允许访问片外存储器/编程电源线,可以控制8051使用片内ROM还是使用片外ROM。若 (/EA)=0,
[单片机]
小广播
设计资源 培训 开发板 精华推荐

最新单片机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