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用于光基疗法与细胞和机体组织研究
这张显微镜图像展示了从一个单一生物细胞中释放的绿色激光。
作为光通信、数据存储,以及其他许多现代技术的核心,激光通常是由无生命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所产生的。如今,两位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以一个单细胞为基础,有朝一日,生物激光或许能够用于光基疗法,进而杀死位于身体内部的癌细胞。
50多年前发明的激光在本质上是一个光放大器。它通过用电、化学方法或另一束激光将气体、液体或固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激发”到一个更高的能级来进行操作。一旦激发,“受激”原子中的一个将最终衰变并释放出一个光子,而这个光子将开始撞击其他激发态的原子,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新光子的“洪流”。这些光子通过在两个镜面之间来回反弹而进一步放大它们的数量。其中一个镜面只有部分镀银,以便让一些光线能够以典型的聚焦束的形式释放出去。
美国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物理学家Malte Gather和Seok-Hyun Yun如今解决了如何在一个活体细胞中复制这一过程的问题。“我们在工作的开始着眼于生物激光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科学好奇心。”Gather说,“去年恰逢激光诞生50周年。我们意识到,尽管人们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材料制造激光,但生物学物质却从未扮演过一个重要角色。”
Gather和Yun的生物激光的关键是绿色荧光蛋白(GFP)——自从这种分子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在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被发现以来,它不断被证明对生物学家是非常有用的,这部分缘于活体细胞通过生物程序能够很容易地合成这种分子。Gather和Yun用源自人体肾脏的细胞完成了这一过程,并加入了用于编码GFP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人员随后将一些产生了GFP的细胞置于两面镜子之间——它们的距离仅仅相当于一个细胞的宽度,即只有约20微米。
为了发出激光,细胞中的GFP需要被另一束激光——约1毫微焦耳的低能蓝光脉冲——所激发。通常情况下,蓝光只能够使GFP在细胞中发出荧光,也就是说,随机向所有方向发光。但是在紧密的光学共振腔内,光线被来回反弹,将GFP的发射放大为一束连贯的绿光。虽然这种激光很微弱,但能被清晰地探测到,而用于生成激光的这个细胞仍然存活。研究人员在6月12日的《自然—光子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材料科学家Qingdong Zheng推测,这种生物激光能够在新型传感器或光基治疗中找到应用,例如,这种激光的使用通过使已有药物产生反应从而杀死癌细胞。他说:“这是一项很棒的工作。”
Gather和Yun也对自己的这种装置在治疗上的发展潜力很感兴趣。尽管生物激光尚处于研发的最早期阶段,但他们预测,从长远来看,它可能有助于光通信的主干从无生命的电子设备向生物技术转移。Gather表示,这将使开发直接的人机界面变得更为容易——即大脑的神经细胞用闪烁的激光作为其运作信号,从而能够被一个外部设备捕捉到。例如,这样的装置将使得残疾人能够在没有鼠标或键盘的情况下使用计算机。
对于这项成果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种可能。首先,由于不同的细胞结构所产生的激光在光学性质上有差异,可以通过分析最后得到的光,来研究细胞和机体组织;第二,目前医学上有一种光基疗法,可把对光敏感的药物送到要医治的机体部位,然后用光照来激发药效,如果在这种疗法中能用上“细胞激光器”,也许可以增进疗效。
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要完全实现在机体组织内部产生激光,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机体组织内形成一个光学共振腔,而不是像本次研究那样利用外部的两面小镜子。
但或许生物激光最迷人的方面来自于其本质上是活体的特性。在传统类型的激光中,产生激光的介质会随着时间而退化,直至停止工作。然而,对生物激光而言,细胞能够持续合成新的GFP。Gather说:“我们或许能够制造可自我修复的激光。”
关键字:生物 细胞 生物激光
引用地址:
美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1:42
新型质谱技术让神经化学研究进入单细胞时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细胞也是。然而,科学家们在进行现代生物学研究时,大多时候都考察的是细胞群体,而忽略了细胞异质性。下面就随医疗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就拿神经细胞来说,大脑中有亿万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在细胞形态,突触连结,细胞结构,电生理以及生理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神经细胞中,其基因组、蛋白组、化学分子组成、含量、代谢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直径不到1毫米的一个很小的脑区,可能就存在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完全不同的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类型。甚至很多情况下,即使物理距离上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也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神经元类型。因此,对脑内单个神经元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代谢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价值。
[医疗电子]
因为智能机所需金属 许多稀有深海生物将死去
据外媒报道,去年3月,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对夏威夷的深海海底进行探测时,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在遥控潜水器的探测灯照射下,一只淡紫色的未知章鱼物种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只凝胶似的小章鱼呆萌地盯着摄像头,瞬间火爆了互联网,并为它赢得了一个可爱的昵称:Casper(电影“鬼马小精灵”中的角色)。 不幸的是,在不远的未来,这些可爱八足类动物生活的深海环境将面临严重威胁。在Casper和许多其他深海物种生活的海底平原,散落着各种金属结核,包括锰、镍、锌、铜、金等等。这些都是人类迫切需求的金属,部分是因为它们可用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中。数十年来,矿业公司对这些地区虎视眈眈,但是却一直无法接近——直到现在。随着成本高效的深海采矿技术
[手机便携]
由活体组织和细胞构成的生物机器人
说到传统的机器人,你可能会想到由金属和塑料制成的一些东西。这种由螺帽和螺栓拼装起来的机器人是由硬金属制成的。 随着机器人在试验室之外的领域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这种死板的系统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如果一台工业机器人撞到人,那很可能会造成瘀伤甚至骨折的后果。 人类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让机器人变得更安全或更柔顺,从冰冷的机器变成柔顺的宠物。 与这样的传统配合使用时,就像使用空气肌肉或者给电动机加上弹簧一样。 例如,Whegs机器人就是在电动机和轮腿之间加上了一个弹簧,如果机器人撞到其他东西比如人,弹簧就可以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这样人就不会受伤了。Roomba吸尘机器人就是另一个例子,它
[机器人]
科学家发明活细胞超分辨率荧光成像技术
作为第一位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的华人女科学家,庄小威教授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尤其是在生物物理显微成像领域,近期庄小威教授发表了题为“Fast,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live cells”的论文,介绍了其研究组在超分辨率细胞成像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活细胞超分辨率荧光成像技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方法学》(Nature Methods)在线版上。 传统光学显微镜受限于光的波长,对于200nm以下的物体无法分辨。虽然电子显微镜可以达到纳米级的分辨率,但电流容易造成样品破坏,因此能观测的样本也相当有限。分子生物学家虽然可以把若干目标蛋白质贴
[医疗电子]
MIT大规模生产不超过细胞大小的微型机器人 石墨烯的特性帮了大忙
近期,T又玩出了新花样,在前几个月成功开发出细胞大小并且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储存数据并执行计算任务的微型机器人后,MIT又带来了新消息:他们为大规模生产不超过细胞大小的微型机器人带来了福音。
基于这种新方法,该团队设计了一款称为“syncells”(细胞的简称)的微观设备。可被用来监测石油或天然气管道内的状况,或在流动的血液中搜寻疾病。 这种新方法就是控制原子级薄脆材料的天然压裂过程,引导断裂线,使它们产生可预测尺寸和形状的微小口袋。这些口袋内嵌的和材料可以收集,记录和输出数据。 在这种方法的发现及实现上,石墨烯自身的特性帮了大忙!
石墨烯是已知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韧性,且可以弯曲,但
[机器人]
无人汽车无法避开陌生物体?这里有最新解决方案
他们提出的目标检测方法,可以检测未见过的新物体,相对于Mask R-CNN有了巨大改进。 人类经常会遇到种类新颖的工具、食物或动物,尽管以前从未见过,但人类仍然可以确定这些是新物体。 与人类不同,目前最先进的检测和分割方法很难识别新型的物体,因为它们是以封闭世界的设定来设计的。它们所受的训练是定位已知种类(有标记)的物体,而把未知种类(无标记)的物体视为背景。这就导致模型不能够顺利定位新物体和学习一般物体的性质。 最近,来自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IT-IBM Watson AI Lab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检测和分割新型物体的简单方法。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创建一个数据集,对每张图片中的
[汽车电子]
用于生物计量可穿戴设备的光学心率传感器系列文章2
从50多个生物识别可穿戴产品开发周期得到的十大经验教训 “用于生物计量可穿戴设备的光学心率传感器”三篇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第一部分 重点介绍了这些传感器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使用它们进行测量。 设想一下,您正在参加一个计划会议。团队刚刚提出了一些非常棒的想法,他们为新的可穿戴设备设计了一种光学心率传感器,您可以将其添加到您的产品线中。他们都向您求助:我们应该与谁合作开发传感器系统? 突然间您意识到你并不完全确定从哪里着手。 我们参与了50多个生物识别可穿戴设备项目。 我们的技术应用到目前市场上20多种不同的生物识别可穿戴设备中。我们犯了一些错误,从这些经历中吸取了很多教训,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以下是我们在整个
[医疗电子]
强脑科技发明了“用户友好型”生物电信号采集装置
随着5G网络的应用落地,人们开始思考下一代手机的形态,如果说手机是今天,XR眼镜是明天,那么后天可能会是脑机接口技术。BrainCo智能假肢项目负责人黄琦表示脑机接口技术尚待突破,不过目前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 脑机接口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采集用户的生物电信号,生物的生命活动会产生电信号,通常采集的生物电信号主要包括脑部电信号和肌肉电信号。目前,对于生物电信号来说,脑部电信号的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辅助教学领域。 其应用场景为:学员佩戴头环,头环采集个学员的脑电波并发送至终端,终端能够直观显示各学员的脑电波状况,从而知晓学员的脑部活动状态。这种用于教学辅助的头环内设有电池、第一通讯模块、主板、电极以及壳体,因而头环内部结构复杂、重
[手机便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