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南海网记者刘丽萍报道了标题为“三亚男子肠梗阻住院1天死亡 输液瓶写另一病人名”的文章。一时间,引发诸多关注。也正因为如此,利用信息化手段减少甚至杜绝类似的医疗差错所导致的医疗事故已经势在必行。
在刘丽萍所报道的消息中,援引了网友的发帖内容——其亲属麦昌文前段时间因病,在三亚市某医院住院治疗,但入院仅一天便去世了,亲友在抢救现场发现医院医生竟然将其他病人的药误用给了麦昌文,家属怀疑可能是误用药物或抢救不及时导致病人身亡。
10月25日,南海网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第三方的介入下,目前死者家属已与医院达成调解协议,医院一次性赔偿48万元。
在此事件中,我们不去探讨谁是谁非,而是站在第三方角度探讨利用医疗信息化如何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近年来,无线技术进驻医疗机构已不是新鲜事。但在推广无线技术的过程中,因为医院本身经济状况而分别选择了条形码或者RFID技术。从概念上来说,二者很相似,应用目的都是快速准确地确认追踪目标物体。两者重点区别如下:有无写入信息或更新内存的能力。条形码的内存不能更改。FRID不像条形码网屏,它特有的辨识器不能被复制。RFID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视野之内,因为信息是由无线电波传输,而条形码必须在视野之内。当然,现在很多医院广泛应用条形码的医院在于条形码成本较低,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已在全球被普遍接受。但条形码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如果标签被划破质量控制,污染或是脱落, 扫描仪就无法辨认目标。在本文援引的事件中,医疗机构是否应用了条形码或者条形码是否破损有待考量。
RFID与条形码相比优势非常明显:可读写数据,写入时间小于打印条形码的时间;不需光源,甚至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使用寿命长,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读取距离更远;标签内容可动态改变;数据读取更安全;可追踪等。但从总体来看,因其价格昂贵,RFID目前还只是被局限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之内。
随着无线技术水平的演进,谷歌钱包的负责人(负责支付业务的副总裁)贝迪(Osama Bedier)近日预言,NFC(近距离通信)芯片将会取代今天无所不见的条形码。那么,倘若未来真如他所预言的那样,在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支付领域都可推广NFC技术,那么,相信在医疗机构用NFC取代条形码也为时不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医疗机构中,将是NFC和RFID并行互补的天下,而条形码最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候的医疗机构,类似本文中所提到的三亚男子事件也必将减少许多。
上一篇:卫生领域射频识别与物联网规划编制完成
下一篇:无线局域网wifi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