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产品消费8大趋势:1/4受访者选择弃用可穿戴设备

发布者:RadiantBlossom最新更新时间:2018-09-06 来源: 健康界关键字:数字化医疗产品  可穿戴设备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数字健康管理工具层出不穷,可到底有多少消费者买单?对试图通过技术服务改变大众健康和医疗体验的企业家和商业领袖来说,更需要深刻理解消费者的偏好。近日,风险投资基金Rock Health发布了第3次数字医疗产品消费模式数据(2017年),收集了约4000人的消费偏好,其中揭示的8大趋势或许可为业界提供参考。

在讨论数据之前,需要首先明确,创新者要想顺利地进军数字化医疗市场,须纳入至少一项消费者选择数字化医疗的五大价值驱动因素。

消费者选择数字化医疗的五大价值驱动因素

授权患者:患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我指导和数字化服务来管理自身健康

信息民主化:患者和医疗提供者均拥有充足的信息,以保证医疗服务顺利运转

尊重医疗信息所有权:患者可访问其医疗记录和自我监测信息,并与信任的机构或他人共享

改善医疗可及性:患者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获得医疗服务

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引入市场价格竞争,患者可选择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

数字医疗产品消费的八大趋势

1. 数字医疗产品的使用率逐年上升,但仍持试探态度

从2015-201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使用诸如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和医疗服务线上评价等数字化产品,更主动地参与到医疗服务中。采用至少一种数字化健康服务的受访者比例从2015的80%上升到2017的87%。


2015~2017年受访者对数字化健康产品采纳率变化

与整体增长趋势不同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群都热衷与数字健康产品,而各类数字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并不相同。数据显示,一些人群更喜欢传统的医疗服务渠道;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为提升医疗服务而自掏腰包的意愿;以及慢病患者(通常最有可能从数字化健康服务中受益)在尝试接受数字化医疗服务时会严格挑选。因此,虽然数字化医疗服务会显着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甚至改变其整个人生,但消费者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处于在生活中测试(和使用)这些数字化医疗服务的过渡中。

2. 总体上对数字化医疗产品感到满意,仍需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

不管是可穿戴设备、数字化健康监测软件(app)还是远程医疗,大多达到了受访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预期。例如,即使受访者更喜欢亲自看医生,那些使用过实时远程医疗视频的人还是感到很满意,尤其是当他们需要自费医疗时。69%的自费医疗受访者表示他们感到“非常满意”,而非自费医疗受访者“非常满意”的比例只有30%。

受访者表示,通过数字化app和可佩戴装置跟踪各种健康指标(例如体重、体育锻炼、睡眠、服药依从性),有助于改善健康指标。但创新者仍需进一步确保受访者的可持续参与,帮助消费者达到有意义的健康效果。


使用可穿戴设备的四大原因

*用户评分:以0~10为评价等级,可佩戴装置帮助您实现健康指标的程度(2017年数据)

3. 忧心自身健康者更有可能监测健康指标,但极少数人利用数字化app

有健康问题者更会积极地监测自身健康指标,但是数字化医疗服务并不总是能达到这些高需求人群的要求。例如,服用药物和高血压者中,仅少数人使用数字化医疗服务帮助监测相关健康指标。在监测血压的受访者中,仅11%使用数字化app。

然而,自认为肥胖的人和监测饮食或体育锻炼的人则相反。这类人群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的频率高于所有受访者的平均水平。

健康指标监测情况

*使用数字化app记录健康活动或指标的比例

**受访者认为监测健康指标对健康的改善作用(1分:无改善作用;10分:极大改善)

4. 超1/4表示不再继续使用可佩戴装置,亟需探寻可持续价值

在24%拥有可穿戴设备或智能手表的受访者中,超过1/4(260人)表示不会再继续使用可穿戴设备。

有趣的是,停止使用可穿戴设备的两大原因是矛盾的:将近30%的受访者在达到预期健康指标后停使用可穿戴设备,而20%因不能有效帮助其实现健康指标而停用。


停止使用可佩戴装置的五大原因

实现一个健康指标对用户健康是有益的,但对投资者不一定能带来收益。公司必须弄清楚如何创造可穿戴设备的长期价值,以确保用户实现健康指标后仍愿意持续使用。

此外,整理出影响可用性的障碍至关重要。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虽然数字化跟踪器增加了老年用户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动机,但许多用户因为担心数据不准确、学习上存在挑战、装置故障和不适,在6周研究结束前就停止使用。

5. 过半受访者上网搜索医院评论,27%~40%基于网上评论进行决策

2017年的报告显示,58%的受访者会搜索关于某个医疗提供者的在线评论(2015年为50%),受访者主要增加了对药房和医院的在线搜索。


使用移动app/网站搜索医疗提供者评论的比例

27%~40%的受访者表示会基于对医疗提供者的在线评论进行决策。虽然这项调查没有探究什么信息最终促使消费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但是许多受访者不采取行动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即使有更多的在线信息,消费者的选择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例如保险、地理)的限制。

6. 受访者与机构或他人共享健康数据的意愿与其数据安全性高度相关

尽管大多数受访者愿意与他们的医生共享健康数据,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享的意愿却低得多:58%愿意与医疗保险公司共享,52%愿意与药房共享。虽然与多个机构或他人共享数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与医生共享信息几乎等于会与保险公司或药房共享数据),但受访者的信任程度在不同机构或他人间有所差异。

受访者与某个机构或他人共享健康数据的意愿与受访者对其数据安全的信心高度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对科技公司数据安全的信心从2016年的31%下降到2017年的24%(如果媒体继续报道重大数据泄露事件,受访者的信心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受访者对健康数据共享与安全的态度

7. 事先当面诊治+远程医疗,可提高满意度

无论采取何种途径(视频、电话等),与未事先当面诊治组相比,事先当面诊治后再开展远程医疗,可显着提高受访者满意度(92%对53%)。

首先,远程医疗有助于提供连续护理和良好的患者体验。其次,上述数据支持采用远程医疗建立一个与患者稳健、长期的关系。第三,当公司想建自己的医疗提供者网络,用以服务新的患者群体(而不是为医疗提供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用以服务现有患者),公司可能希望考虑建立关系资本,以便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


受访者对不同渠道远程医疗满意度

8. 老年慢性病患者改善健康机会最大,但他们是最不可能使用数字化健康产品的人群



小结

与其他消费群体相比,年轻、高收入成年人对数字化健康服务的使用率显着提高。

虽然中老年人采用数字化健康技术服务的比例位居第二,但忧心自身健康者使用数字化监测产品和可穿戴设备的可能性要高20%。

显然,老年慢病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最大:86%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看过两次医生,97%的老年人正在服用至少一种处方药。然而,他们最不可能利用数字化医疗服务:实时远程医疗视频、数字化健康指标监测和可穿戴设备使用率极低。


关键字:数字化医疗产品  可穿戴设备 引用地址:数字医疗产品消费8大趋势:1/4受访者选择弃用可穿戴设备

上一篇:可穿戴型下肢助力机器人控制分析
下一篇:钱晓华:人工智能本质上无法取代医生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14

三星今年计划销售3.2亿部智能机和500万部可穿戴设备
  据TheInvestor网站报道,业界消息称, 三星 电子今年预计将会求稳,把今年的智能机销量目标维持在与去年类似的水平上——大约3.2亿部。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三星 已经在近期把今年的销售计划告知了供应商,该公司今年计划销售3.2亿部智能机、4000万部功能手机、2000万部平板电脑、500万部 可穿戴设备 。   消息称, 三星 今年之所以制定了一个温和的销售目标,主要是因为智能机市场已经饱和。不过,三星的这一销售目标在所有智能机厂商中依旧是最高的,因为主要对手苹果公司、华为公司每年销售大约2亿部、1.5亿部智能机。   未来几年,三星不大可能专注于增加智能机出货量,而是通过高售价的高端机
[嵌入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 英特尔可穿戴设备梦想受挫
  传统互联网时代, 英特尔 一枝独秀,无所不能,书写着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传奇。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 英特尔 突然失去了对市场和科技的敏锐感觉,一再折戟沉沙,在战略上迷失,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其实发展到现在,一切都明白如镜。面对换代升级的移动通信芯片市场, 英特尔 做过努力尝试,但以失败告终。其芯片由于设计缺陷导致起火,被巴西手机销售商Qbex以欺诈罪告上法庭,索赔至少一亿美金——Qbex的理由是英特尔虚假陈述了SoFIA芯片的质量。    在手机芯片领域,英特尔投入数十亿美元,结果却是落后挨打,无所作为,不得不放弃。   现在英特尔也彻底弄明白了一件事儿:只要有高通在,有三星在,
[嵌入式]
3C产业受追捧,机器人企业要发财就靠你们了
当中国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巨大的市场蛋糕,瞬间吸引了众多的机器人企业,机器人产业成为了目前国内最热门的产业之一,企业、政府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试图寻求更大的突破,而除了之前的汽车、冶金、橡胶等应用行业外,3C行业(即: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性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则成为了目前机器人企业最重要的掘金点。为什么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3C产业呢?    (一)汽车等传统制造增量有限 汽车、电子制造、冶金、化工塑料、橡胶等行业一直是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几个行业,目前,国内60%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了汽车制造业,而且他们多采用国外四大家族(发那科、安川、库卡、ABB)的工业
[嵌入式]
可穿戴设备需要标准化:绝大多数不符合医疗体系要求
    小米手环、谷歌眼镜、苹果手表……智能可穿戴设备已从概念转化为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业内人士看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但指出行业及产品标准还未明确设定。要充分释放这一蓝海市场,首先需解决标准化问题这道坎。   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的全球出货量为970万台,2014年达到2200万台。   中国赛宝实验室软件评测中心主任杨春晖等业内人士提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机遇,传统企业除了迎来“互联网+”,也正迎来“智能+”。在当下物物相连的时代,可穿戴产品将成为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同时,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炒得很火,市场上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
[医疗电子]
Intel败走可穿戴设备:5年白干了
  作为传统PC巨头, Intel 一直在尝试新的突破,前些年转型主做数据中心,这两年又专攻数据,但是在移动领域, Intel 一直没能打开局面,智能手机、平板机上的努力都失败了, 可穿戴设备 也最终无奈挥别。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Intel 确认已经决定关闭新设备事业部(New Device Group)。   该事业部由Intel CEO科再奇在5年前主导设立,专门开发各种便携式 可穿戴设备 ,包括智能手表、健康/运动监控仪、智能/增强现实眼镜等等,但没有一个成为爆款。   同时,Intel对产品的处理方式也存在争议,比如少量Basis智能手表出现问题后,Intel不是选择修复换新,竟然直接全部
[嵌入式]
印度公司欲打造可穿戴设备中的苹果
印度公司Ineda Systems日前宣布,将采用Imagination的PowerVR图形IP及MIPS处理器进行可穿戴处理芯片的设计。包括智能手表、个人医疗看护以及健身设备等。 Ineda成立于2010年,总部设在印度海德拉巴。 该公司表示,其计划采取类似苹果一样垂直产业链的方式进行生产,也就是自行生产芯片及设备,软件等。同时也会开发API,为开发者提供相应的开发支持。 该公司是由业界资深人士Gude Dasaradha领衔的,创始人Balaji Kanigicherla目前担任公司CTO,董事会成员则包括Cadence CEO Lip Bu-Tan,Imagination北美总监Krishna Yarlagadda(此
[手机便携]
如何为可穿戴设备选用更准确的电量计
便携式电子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使用 可穿戴设备 已经成为消费新潮流。在市场日益显著增长的同时,如何提高 电量计 的准确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内置于可穿戴设备的电量计可提供的精确度约±8%。因此如果指示器显示剩余电量为10%,那么实际值可能低至2%。用户往往以为设备可以再工作一段时间,而系统却突然意外关闭,丢失未保存的关键数据和工作,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试想如果这种故障发生在医疗环境,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通过添加电量计量功能的元件可以提高电量计的准确性,但这就有可能增加设备的尺寸和重量,而如今的消费者需要更纤薄、可集成更多功能的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因此设计人员需要考虑使用高能效的元件。   传统电量计量方
[嵌入式]
斯坦福教授研发柔性电极:像皮肤一样柔软、透明可拉伸
按照目前万物智能的发展方向来说,穿戴式设备将会越来越普及,目前已经开始有很多研究人员开始琢磨怎么在衣服上甚至身体上添加一些智能的东西,但是,这种想法还有个难点没有解决——电路的束缚。另外,在一些医疗所需中,植入体内的一些需要供电的设备,电线也是一个麻烦所在。   雷锋网消息,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鲍哲南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导电性和拉伸性极佳的高分子材料,可用于可拉伸塑料电极。这种柔性电极也可作为可穿戴电子器件。也就是说,如果成功,以后我们带有“智能”的衣服或者体内的供电设备就不会再被僵硬的电路掣肘了。   柔性电极是将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或可延性塑料或薄金属基板上的电子技术
[医疗电子]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医疗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医学成像 家庭消费 监护/遥测 植入式器材 临床设备 通用技术/产品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