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技术:如何用“芯片”打开精准医疗的想象空间?

发布者:山宝宝最新更新时间:2018-10-18 关键字:精准医疗  基因检测  器官芯片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医疗”在近年来频频被提起,“个性化”象征的“精准”“高效”“智慧”使其成为改变医疗行业现状的有效切入点。比如智能导诊与患者实现互动,智能监测设备帮助进行医疗服务的追踪和个性化定制等。那么,个性化医疗只能被AI+医疗产品定义吗?恐怕不然。今天,智能相对论(aixdlun)就想跟大家聊聊另一层意义上的个性化医疗技术——“器官芯片”。

化整为零,真正的“个性化”医疗

说起个性化医疗,我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基因医疗,也就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的一种定制医疗模式。

基因检测和治疗固然能为个性化医疗提供基础,目前也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癌症、糖尿病,进而采取精准医疗手段延缓病情的案例,但是,从基因医疗的发展进程来看,除少数疾病外,基因与疾病的关联性难以确定,比如“渐冻症”(ALS),数据显示,仅有少部分ALS与基因缺陷相关,而90%的散发性案例发病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所以,将人体的整个基因程序列入个性化医疗的参考之列,其实是不太靠谱的。这时,器官芯片的出现给了人们新的参考指标。

“器官芯片”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在2016年就被达沃斯论坛列为“十大新兴技术”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刊的说法,器官芯片,指的是一种在芯片上构建的器官生理微系统,它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通过与细胞生物学、生物材料和工程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在体外模拟构建包含有多种活体细胞、功能组织界面、生物流体和机械力刺激等复杂因素的组织器官微环境,,反映人体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体征。

简单来说,就是在体外构建一个人体内生物学组织器官的简化版本,只保留器官功能和人体病理生物学的特征。“器官芯片”于个性化医疗的意义在于,将人体化整为零,把对“人体”精确的诊断改换成对“器官”的精确诊断,提供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利用患者来源干细胞,实现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器官模型的工程化构建,使个体化的疾病风险预测、药物药效评价、毒理评估和预后分析更加准确。目前,也有科学家利用特定病人的干细胞,构建功能性心脏组织,模拟累遗传性心脏病模型。

除了实现对人类的个性化医疗,器官芯片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便是药物测试。这一点,对动物试验的改变将是革命性的。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通过动物来试药,暂且不论用动物做药物测试是否人道。从实验准确性的角度来讲,尽管动物与人类共享的基因比例高达99%,但剩下的1%,仍然会造成极大的变量,从而导致两个物种之间产生巨大的生理差异。同一种药物,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反应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极小的表达差异,也会随着药物研发进程的推进而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器官芯片”因为更接近人体,能够更加有效地用于药物测试,10月11日,《科学进展》上就报告了一种在微流控芯片上制作神经元和肌肉组织的3D方法,借助这种芯片,科学家可以替“渐冻人”试新药。

仿真性、成本、连接……器官芯片要面临的问题

器官芯片的概念提出已久,产业化的进程却十分缓慢,探究其中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首先,即使是最先进的器官芯片,也无法完全代表活体器官的功能。毕竟,所有的器官都不可能脱离机体单独存在。虽然化整为零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但整体大于部分,仅依靠器官芯片是无法复制疾病机体的,尤其是内分泌环境所导致一系列功能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人体这个整体的关联性,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单个芯片组成一个高集成度的3D组织器官微流控芯片系统。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就研发出了这样的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由多种模块自上而下依次叠加构成,集成了肠、血管、肝、肿瘤、心、肺、肌肉和肾等细胞或组织,并有“消化液”,“血液”和“尿液”贯穿其中。如此,器官芯片就像一个积木,将所有的积木堆积起来,就能最大程度地打造一个“人体建筑”,还原人体内功能环境,并实现药物测试等作用。

其次,器官芯片仍是一个成长中的技术,产业链的不成熟将导致成本增加。Oxford的CNBio公司用装有12个微型肝脏的芯片做药物的毒性试验,目前一个单元的价格是22000,单位是美元。事实上,这个价格比起动物试验已经低廉很多,要知道,做同样的试验,小鼠的价格为$50000美元。

但是,这所谓的“低廉”放在产业化进程中,依旧是要打上问号的。目前来看,器官芯片在科研上使用居多,而科研经费也足够支撑该类工具的使用,但我们对器官芯片更大的希冀是落地于普通人的医疗,如果器官芯片要走向产业化,仍需要控制成本。当然,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其优势会慢慢凸显出来,成本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在此之前,我们或许可以将3D打印技术作为器官芯片制作方法的重要补充。3D打印技术至少会在两个方面对器官芯片造成影响,一是芯片制备,二是生物打印。尤其在芯片制备上,3D打印已经能够制造出有很高分辨率,结构复杂的芯片,还具备制作周期短,单元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哈佛大学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哈佛JohnA.Paulson工程和应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就利用3D打印制造出了首个完整的带集成传感系统的器官芯片。

最后,微流控芯片普遍存在有一个问题,即宏观试样与微芯片的衔接不易。目前,芯片上的进样多采用手工完成,效率低下,可靠性也较差,极容易影响细胞的活力,进而影响细胞进程和生物特征的实时检测,因此,我们还需要研发出更多的协助性产品,比如连续进样系统,保证在制备上做到自动化、微型化和集成化。

结论:

个性化医疗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许多的技术成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个性化”“精准”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器官芯片之于人类的意义,在于人们可以真正地“对症下药”,而不去“损伤”其他的组织器官。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器官芯片技术必将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为个性化医疗带来更多可能。


关键字:精准医疗  基因检测  器官芯片 引用地址:成长中的技术:如何用“芯片”打开精准医疗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智能医疗未来发展的三种积极趋势
下一篇:颠覆动物实验,芯片器官替“渐冻人”试新药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15

基因检测在渐冻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最近,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活动让“渐冻人”这种罕见病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日前,北京中关村宣布在渐冻人基因检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将面向全国患者开展公益性的基因检测工作。   由中关村华康基因研究院和北医三院共同开展的渐冻人症分子遗传学研究日前完成攻关,成功设计出基因检测试剂盒,填补了国内空白。   项目负责人魏伟:这个突破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针对渐冻人的分子遗传学检验的平台,这个平台在世界上都是有领先水平的,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有相似的临床症状,究竟是不是这个病、这个病是不是家族性格、是不是这个群体。   北医三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东升说,目前医学界仍不了解渐冻人症的发病原因,只知道10%的患者是由于家族遗传。而这项研究成
[测试测量]
STRATASYS联手上海康德莱共同对焦精准医疗领域
日前,3D打印和增材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Stratasys(Nasdaq:SSYS)与上海康德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康德莱医疗)在上海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双方的合作标志着未来将共同对焦精准医疗领域。通过强强联手,将在中国通过3D模型训练帮助医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使患者及家属增强对手术方案的信任,充分地理解手术过程及风险,同时,大幅度提高患者的康复能力。 Stratasys与康德莱医疗的高层管理人员出席了该签约仪式。Stratasys南亚区总裁Michael Agam (安志杰)与上海康德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苇笙先生代表双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高层均表示称,此次是“里程碑式的合作”,Strat
[物联网]
STRATASYS联手上海康德莱共同对焦<font color='red'>精准</font><font color='red'>医疗</font>领域
精准影像数字先行 ——飞利浦医疗保健发布全新一代3.0T磁共
    磁共振问世三十年,但仍然面临着信号与噪声相生相伴,如何去伪存真?巨大的病人检查负荷,如何精益求精?个性医疗时代的到来,如何精确定量?这是目前影像学界热议的话题。中国北京 —— 今天,飞利浦医疗在中国盛大发布全新一代3.0T磁共振(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MR,简称DNA 磁共振)。在以“精准影像数字先行”为主题的发布仪式上,来自国内外影像学界及临床应用领域数百名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磁共振数字化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医疗影像行业的全球领导者,飞利浦于2012年推出全球首台全数字磁共振Ingenia,实现了业界首创的数字线圈、数字接口与全程数字传输,突破了传统磁共振
[医疗电子]
器官“种”在芯片
“未来,人体器官芯片或许能够取代我们的动物实验,成为一种颇具前景的研究手段。”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对人体器官芯片这一全新领域掩饰不住自己的热情,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随着日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成功构建出动态三维高通量血脑屏障模型,人体器官芯片的概念应该被人们所认知了。 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发一种新药,首先要通过动物实验,之后进入临床试验,被证明是安全、有效后,才可批准上市。但毕竟动物不是人类本身,其对药物的反应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还是有差异的,这也造成了动物实验在药物筛选上的缺陷。 为了解决这一缺陷,一种结合电子技术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器官芯片走进了生物医药领域
[医疗电子]
人体器官芯片未来前景备受关注
   “未来,人体器官芯片或许能够取代我们的动物实验,成为一种颇具前景的研究手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掩饰不住对人体器官芯片这一全新领域的热情。   他表示,随着日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成功构建出动态三维高通量血脑屏障模型,人体器官芯片的概念已走入人们的视野。    用器官芯片评价药效    研发一种新药首先要通过动物实验,之后进入临床试验,被证明安全有效后才可批准上市。但动物对药物的反应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这造成了动物实验在药物筛选上的缺陷。    为此,一种结合电子技术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器官芯片走进了生物医药领域。这种含有人体活体细胞的生物芯片,是微
[医疗电子]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医疗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医学成像 家庭消费 监护/遥测 植入式器材 临床设备 通用技术/产品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