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假肢,何时得以无缝连接?

发布者:古宝奇缘最新更新时间:2017-09-06 来源: 南方日报关键字:假肢  人机交互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对于肢体残障人士来说,希望假肢不仅仅可以实现美观作用,更可以用“意念”控制,从而真正达到“如臂使指”的效用。美国的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为方便战场负伤士兵的日常生活,十多年前即着手研发号称“卢克之手”的仿生假肢,目前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英国的i—limb机械手已进入商用。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致力于将这类“意念控制”的假肢轻量化、低价化,目前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进行了人体实验。

那么,人是如何用“意念”控制假肢?它们和原生肢体还有多大差距?

如何用“意念”控制假肢

既然是仿生,那么首先就要研究“人是如何操控原生肢体的”。科学家发现,人通过神经元控制身体各组织器官,会产生生物电信号,这种信号中载有人的行为信息,能够直接反映人的意图。科学家通过解码人体生物电信号,从而试图识别人的“意念”,进而让机器按人的想法工作——这方面研究已成为人机交互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来说,广泛关注的生物电信号包括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以及眼电(Electrooculography,EOG)等。

研究发现,大多数截肢患者都存在一种幻觉,认为因截肢而失去的肢体依然存在,这被称为“幻肢感”。比如,他们可以想象失去的肢体还可以拿取物品,甚至感受到疼痛等。当截肢者通过想象,用他们的幻肢做某一动作时,大脑产生的运动神经信号使得残存的肌肉收缩,产生肌电信号。

由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MG,sEMG)蕴含信息丰富,采集技术相对成熟,并且是无创采集,因而受到众多研究者青睐。据了解,表面肌电信号是一种非平稳的微电信号,它一般在肢体运动前30—150毫秒产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卫群向南方日报记者解读识别肌电信号控制假肢的原理:通过贴在肌肉表面的电极片感受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进而通过电信号强弱与假肢关节运动量的对应关系来控制假肢连续运动,或者当电信号超过一定阈值时产生关节动作。王卫群说,通过肌电信号控制智能假肢存在的问题在于,肌电信号非常微弱且不稳定,“例如容易受脂肪厚度、出汗、温度、毛发等因素影响”。

另外,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意念”控制假肢并不仅仅是安装即用,还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王卫群说,训练的过程,即是建立肌电信号与假肢关节运动的对应关系。“这可以通过建立数学物理模型等方式来实现,但是由于肌电信号及模型的复杂性,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样本来训练模型,才能实现肌电信号对假肢的在线控制,因此训练时间较长。”

王卫群也指出,训练过程还与假肢复杂程度有关。

智能化假肢成研究热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姜力等专家今年7月的《机器人》杂志发表文章,回顾智能假肢的研发历史。姜力在文章中指出,假肢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1948年世界上第一个肌电控制假肢问世,实现了人体神经系统对假肢的控制。此后,单自由度肌电控制假肢一直占据假肢手的主流。进入21世纪,随着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假肢进入了第二次技术革命,智能化成为新一代假肢的核心特征。2010年,智能假肢被《生命科学》杂志列为未来的十大创新技术之一。

在一系列研发计划的推动下,第一代智能假肢问世。2007年,英国Touch Bionics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个各手指可独立运动的多自由度灵巧假肢产品i-Limb。

继i-Limb之后,德国Vincent公司和英国RSL Steeper公司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推出了Vincent假肢手和Bebionic假肢手。2005年起,美国DARPA启动了“革命性假肢”计划,成为有史以来假肢领域最大的研究计划,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30多家研究机构参与,相继推出了“卢克之手”和MPL智能假肢,其中“卢克之手”2014年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2016年进入临床应用。

“卢克之手”,顾名思义,其名称来自于星战电影中“天行者卢克”与真手无异的机器手。它有一套独特的肌电算法控制系统,末端传感器可以精准采集病人的肌电信号并快速作出响应。

国内也有类似研究。前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光林研究员及其团队研发的仿生假肢着力两个方面改进:重量更轻、成本更低。它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重量仅200克,远低于同类型假肢500多克的重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佩戴负担,方便长期佩戴。另外,其预期售价也将远远低于同类产品。李光林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其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肌电假肢控制稳定性、可靠性及假肢设计等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不过仍有一些技术细节需要完善。

人体关节的灵活性机器仍难以实现

姜力在文章中指出,面向残疾人应用的假肢手需要在人体神经信号的控制下工作,因此必须考虑假肢结构与生机接口的性能匹配和功能集成问题。

目前,由于人体运动的神经信息编码不明,现有的大多数生机接口只能输出较少的离散运动模式,特别是对于有效肌肉群少且肌电信号弱的肢残患者来说,难以直接控制具有多主动自由度的灵巧操作结构;同时,与机器人灵巧手相比,假肢手的外形、尺寸和重量还有更加苛刻的要求。因此,如何在生机接口性能约束下以较少的主动自由度再现人手的灵巧运动特性是智能假肢结构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卫群也表示,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智能假肢产品还是以单关节为主,与人类肢体的自然运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单关节和少关节的假肢,比如踝关节假肢、少自由度假手等有一些产品,但是实现更多自由度、更接近人体仿生学的关节控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自由度用来表示机械灵活的程度。以人类为例,人类的手共有27个自由度:每个手指中有4个,拇指上有5个,手腕上还有6个——这种高精细度对于机器来说仍然难以实现。

另一种思路:直接从大脑读取信号

2014年,巴西圣保罗的世界杯开幕式上,29岁的下肢瘫痪病人平托穿戴了由脑信号控制的外骨骼,为比赛开球。平托的动作,即来自于智能假肢的另一种思路:通过脑机接口读取脑电信号,操纵机械肢体。

什么是脑机接口?脑机接口指在人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通讯通道。人们常把脑机接口用于研究、替代、辅助、增强、改善或修复人的认知功能或感觉-运动功能。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纽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即第一次通过实验证实,利用脑皮层神经元集合信号可以控制机械手臂运动。

王卫群在一篇综述中写道,脑电信号作为运动意图的直接反映,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对运动意图的识别也相应更为迅速。目前,脑机接口的主要手段包含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类。植入式脑机接口优点是信号采集效果更好,但有植入手术风险。而非植入式脑机接口目前较多采用的是头部表皮脑电图信号 (EEG),实现脑和外部世界的简单通讯,缺点是信号带宽有限且抗干扰能力差。

“目前通过植入式脑机接口控制多自由度机械臂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结果,比如2012年《自然》杂志发表了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成果,采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肢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多自由机械臂实现喝饮料等日常生活动作。”王卫群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相对于植入式脑机接口,肌电尤其是表面肌电使用更为方便一些,也更安全,不足之处在于肌电对人体运动意图有一定的滞后,以及存在识别准确性等问题。目前,采用非植入的脑机接口与表面肌电相结合来解读人体意图的研究,已经有一些初步结果。”


关键字:假肢  人机交互 引用地址:智能假肢,何时得以无缝连接?

上一篇:沃森医生”10 秒给出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进军医疗 挑战医生诊断能力
下一篇:智能服装和人体传感器将在2022年爆发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10

八位AI大咖:打造专用芯片让机器人成为第三代人机交互中心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企业家峰会于第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简称CITE 2018)期间举行。 这场峰会汇集了语音、芯片等人工智能基础领域的玩家,ARM中国市场副总裁金勇斌、英特尔副总裁李炜、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思必驰CEO高始兴等产业人士以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韩银和等学界代表。同时,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也在现场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地图》。 一、芯片领域:产业巨头带路、学界纷纷献身 “未来算法会像APP一样普遍”,第一个进行演讲的是ARM中国市场副总裁金勇斌,他提到了ARM在人工智能生态上正在建设开放协作的创新生态。上个月,ARM推出了超迷你GPU:
[半导体设计/制造]
美科学家开发出人造神经可令假肢有触觉
  据《泰晤士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人造神经”,有朝一日或能使截肢者的假肢感觉到冷热和触觉,让它们与大脑实现高效的双向交流。   该技术采用以Pedot为材料的薄薄的塑料细丝。Pedot可以传导电子信号。塑料细丝与患者真正的神经连在一起,延伸至假肢的末端。发明这项技术的科学家认为,它最终能使截肢者弹钢琴,让人造手具有像真手一样的触摸感觉。               这种“虚拟神经”也将促进神经系统新细胞的生长,使得截肢者能够感觉到触摸和热。   在伊拉克被炸掉一只手的奥运会希望之星约翰·巴特沃斯可受益于这项技术。   美国密歇根大学整形手术专家保罗·塞德纳(Paul Cederna)教授说:“失去
[医疗电子]
未来计算机发展的5种趋势
    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美国电脑巨头IBM的预测,2018年的电脑将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所有5种感觉,让我们的交流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家电脑巨头表示:“红外和触觉技术将允许智能手机的触摸屏和振动模拟触摸物体时的身体感受。你可以借助手机感受埃及棉布的柔软,而不是单纯地依赖广告宣传。”      IBM的伯纳德-梅耶索说:“计算革命从爆发到现在已经60多年,我们在这一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吃惊的巨大成就。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问世于上世纪40年代,基本上就是一台运算速度很快的电子计算器。”在此之后,主机、PC、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纷纷出现。 IBM表示5年后的电脑拥有更出色的视觉,不仅能够看到影像同时还
[工业控制]
为什么汽车行业需要反思仪表盘用户界面的设计?
      去年,在参加旧金山车展(San Francisco Auto Show)的时候,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汽车仪表盘的设计错得如此离谱?每一款汽车,不管类别或价格如何,都同样乱糟糟地把旋钮、按钮、指示灯和显示屏堆在驾驶者周围。尽管有些汽车拥有独特而又引人注目的外观设计,但仪表盘还是一样糟糕。        跟如今依赖于数字设备的大多数人一样,我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优雅且周到的用户界面。不管是通过 Lyft 叫车,还是在 Instagram 上发布图片,我都希望用户界面能够先行预测我的需求,并让我的使用体验变得简单和高效。然而,汽车仪表盘在用户界面方面似乎大大落后于时代;它们违反直觉,堆满了不必要的信息,而最糟糕的是会分
[汽车电子]
充电桩人机交互首选MCU:LCD驱动+图形加速器+丰富外设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电桩市场也迎来了热火朝天的大爆发,市场上充电桩产品主要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 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具有以下特点:小电流,桩体较小,安装灵活,充满电一般在6-8个小时,适用于小型乘用电动车,多应用于公共停车场、大型购物中心和 社区车库中,家用充电桩也多为交流充电桩。而直流充电桩则一般为大电流,短时间内充电量更大,桩体较大,占用面积大。直流充电桩适用于电动大巴、中巴、混 合动力公交车、电动轿车、出租车、工程车等快速直流充电。 图1:充电桩控制部分产品框图 如上面的框图所示,RZ/A1系列产品非常适合用于充电桩,主要凭借以下特点: 1)内置大容量内存 Cortex-A9@400MHz CPU, 100
[汽车电子]
充电桩<font color='red'>人机交互</font>首选MCU:LCD驱动+图形加速器+丰富外设
颠覆人机交互 脑机接口正走向现实
你还未准备好迎接一项新技术,它已开始走出实验室主动拥抱你,比如脑机接口。 近日,一项脑机接口技术大赛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落下帷幕。与此同时,在中国电子学会近日公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十大最具成长性技术展望(2018—2019)》里,智能脑机交互赫然在列。 随着科技潮流滚滚向前,脑机接口技术似乎呼之欲出。问题是,它何时降临你我身边? 用意念控制机器 脑机接口,常被简称为BCI。它是指通过在人脑神经与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的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连接通路,实现神经系统和外部设备间信息交互与功能整合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实现用意念控制机器。它意味着,人与机器的主要交互方式,除了手工输入,以及近几年兴起的人工智能语音交互之外,还可以直接通
[机器人]
从智能到人工智能 长虹颠覆传统人机交互模式
近日来,长虹可谓双喜临门。7月29日晚间,四川长虹发布的2016半年度报告显示,今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27.75亿元,同比增长9.78%;实现净利润总额9.11亿元,同比增长318.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2亿元。上述业绩得益于四川长虹在产品结构调整、管理组织构架调整等方面的努力。 就在半年度报告发布前的1天,长虹在北京召开新品发布会。会上,长虹宣布公司全面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并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据了解,该电视可实现自然语言交互等系统能力的整合,电视被植入可思考和可成长的能力,从而突破电视领域显示技术竞争的壁垒,为行业发展打开新的思考视角。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
[家用电子]
基于MCU的无线行驶记录仪硬软件设计
1 引言 汽车行驶记录仪是一种在汽车上使用的记录装置。此设备能对车辆的行驶速度、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状态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可通过接口实现数据输出。无线行驶记录仪把无线通信方式与汽车行驶记录仪结合,实现记录仪功能的同时方便用户对数据的读取和信息处理,可解决传统记录仪通过U 盘等介质导取数据的弊端。 无线通信有多种方式,其中在工业应用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有ZigBee 无线通信,RF 无线通信和Wi‐Fi 无线通信。ZigBee主要用于传输低数据率的通信,具有超低的功率损耗,主要目标是提供设备控制信道。RF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医疗、IT 等领域,安全性好,主要目标是提供设备控制信道,缺点抗干扰能力差。基于Wi‐Fi通信的模块广泛
[单片机]
基于MCU的无线行驶记录仪硬软件设计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医疗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医学成像 家庭消费 监护/遥测 植入式器材 临床设备 通用技术/产品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