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智慧医疗领域应用获突破

发布者:HarmoniousDream最新更新时间:2017-09-14 来源: 中国证券网关键字:物联网  心梗  医疗领域  胸痛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9月13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在2017世界物联网大会期间向媒体表示,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规范化的救治手段,心梗病人从抵达医院到手术打开血管的时间已经能缩短至30分钟。

  在9月10日至13日的2017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物联网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认为,“一旦发生心梗,前面的120分钟叫做黄金救助时间,每一秒钟都有成千上万的心血管细胞在坏死,可以说是分秒必争。”

  在阿斯利康的中国胸痛中心展区看到,在一块电子显示屏上可以实时看到被救治的患者在送院过程中的位置信息、心电图、血氧、POCT(即时检验)、心肌酶血等指标。在病人还未送达医院的过程中,后方医生就可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出救治方案。

  “以前都是心梗病人到了医院等导管室准备导管,现在可以做到导管等病人。”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称,利用救护车上一系列物联网检测设施,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最快的案例只要9分钟。

  葛均波认为,在心血管疾病急诊过程中,利用物联网可以有效利用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

  “按照国际要求,心梗患者从进医院门到开通血管需在90分钟内完成,才能把并发症降到最低程度。现在很多医院可以做到70分钟。有了胸痛中心后,一旦病人到达医院,平均半个小时之内就可开通血管。”葛均波指出,通过对7000例心梗病人的案例分析发现,通过胸痛中心治疗的心梗病人的死亡率已经降低到2.9%,而未经胸痛中心抢救的心梗病人死亡率还是在5%左右。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276家经过认证的胸痛中心,目标是到2018年建成1000家。


关键字:物联网  心梗  医疗领域  胸痛 引用地址:我国物联网智慧医疗领域应用获突破

上一篇:科学家发明纳米机器 数分钟内即可杀死癌细胞
下一篇: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10

ST新娃STM32H7出世 直击物联时代
政府说,在这个变化万千的多元时代,一个娃怎么够? ST果断积极响应政府鼓励生二胎政策,继STM32F7,ST强势推出了400MHz基于Cortex-M7的微处理器STM32H7,它的一系列配置也是直接面向物联网时代的应用设计需求,可谓为物联网而生。 图示1 STM32F7和家族其他宝宝与 STM32H7 那么,一起看看ST为他们的新娃STM32H7做了哪些的赶时代潮流的装备。 基础指标 :首款采用40nm嵌入式闪存技术,CoreMask测试2010分 STM32 F7采用了ST 90nm嵌入式闪存技术,CoreMask测试1000分,而STM32 H7的在400M
[单片机]
ST新娃STM32H7出世 直击物联时代
MEMS加速传感器瞄准医疗领域应用
通过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的加速传感器和陀螺仪的设计,MEM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导航和游戏软件领域;但是,微型电磁式感应器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领域。 MEMS普遍应用于患者诊断器械中。这种诊断器械用于检测患者心脏的功能。医务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心电图来检查患者心脏功能情况。在心电图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将一套电极连接在人体上,使其与皮肤表面接触。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测量复杂的向量心电图(VCG)。向量心电图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它可以记录患者心电P-QRS-T波的振幅和时间或者仅仅记录R波峰值的时间。这种向量心电图跟图一所示的心率监测或者运动计算机
[电源管理]
MEMS加速传感器瞄准<font color='red'>医疗</font><font color='red'>领域</font>应用
半导体,一个即将“消失”的贵族产业?
引言:在 物联网 时代,芯片产业很难再维持过去的辉煌,面对过于细分的应用市场,芯片产业又该如何应对?   半导体 芯片行业近两年出现大规模并购风潮背后的原因何在?汹涌而来的物联网浪潮带给芯片产业怎样的冲击?为何一边是芯片公司对应用市场的迷茫,而另一边硬件产品开发者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芯片?   芯片产业并购“疯”潮背后的困境与焦虑 半导体芯片行业在2015年发生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疯”潮之后,2016上半年稍微平息,到下半年又“疯”波再起,接连出现几桩大规模的并购案例,包括高通收购NXP、ADI收购凌力尔特(Linear),瑞萨收购Intersil。   这背后透露出整个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困境与焦虑。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芯片技术
[嵌入式]
区块链还能提供“物联网设备连接”解决方案?
随着物联网(IoT)在社区的普及,对安全可靠地连接这些设备的通用技术的需求日益明显。 物联网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迅速发展。 Gartner的一项研究估计,到2030年区块链将增加3.1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而StaTIsta预测物联网市场将从2014年的2.99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8.9万亿美元。区块链也许能够为全球连接标准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商业运作和日常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风口浪尖上,几乎每个行业,包括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金融业都受到重大干扰。 然而,随着物联网的扩张,安全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大量设备、数据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 不幸的是,物联网设备通常缺乏所必需的
[物联网]
大力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 为城市增添更多“智慧”
6月26日,以“诠释配电物联网架构体系,推动能源互联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9年(第三届)中国配电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1000多位配电领域专家代表出席会议,共同交流探讨、分享经验,探索研究推动配电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科学院周孝信院士、陈维江院士做了精彩报告。 会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重磅发布了配电物联网技术发展系列创新成果,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电力公司对配电物联网的工程示范应用情况及相关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分享与展示。 数据驱动未来用电新生活 今年1月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要建设运营好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概念首次与公众见面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
[新能源]
51单片机玩转物联网基础篇09-串口通信
前言 串口通信在嵌入式开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低位,串口经常被用来调试系统,打印必要的调试信息,帮助我们分析定位问题,同时很多常见的外设也支持串口协议,如WIFI模块、蓝牙模块、4G模块、指纹模块、PM2.5传感器、甲醛传感器等诸多元器件,本节开始,我们正式学习51单片机的串口。 一、基础知识 1. 通信方式简介 串口使用的通信方式是串行通信,串口通信是相对于并行通信来说的,所谓并行通信的是数据的各位同时传送,其特点是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但是使用数据线较多,传输成本较高,适合近距离通信,其示意图如下: 所谓串行通信其实是指数据通过一根数据线一位一位依次传送给目标设备,其特点是至少只需要一根传输线即可完成,成本低但传输速断慢,其
[单片机]
51单片机玩转<font color='red'>物联网</font>基础篇09-串口通信
物联网智能社会图景,传感器仍是关键
在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中,传感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新兴的物联网市场中,传感器也是重要的竞争方向。下面就随我同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传感器,作为智慧城市的关键零部件,被应用到城市的各个行业,其市场需求也随之飙升。四川成都利用传感器监测施工现场的灰尘含量;绍兴雨水立管智能监测系统,解决市民生活中乱排污水问题,这些仅是智慧城市用到传感器的“冰山一角”。数据显示,至2021年传感器市场将达一百亿亿美元,智能电网传感器市场年增百分之十五。 目前,全球传感器约有2.6万余种类型,随着新材料技术和敏感机理的创新,新品种和类型会不断出现。 我国约有1.2万多种,不足全球的1/2,大多为常规类型和品种,在医疗、科研、微生物、化学分析等特
[网络通信]
2010全球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暨投资峰会
一、 时 间: 2010年11月22日-23日(论坛) 2010年11月23日-25日(展览) 二、 地 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三、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咨询公司 承办单位: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咨询公司 北京中展环球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海外协办: 国际电信联盟 RFID的欧洲委员会 日本YRP研究开发推进协会 峰会背景 物联网,这个温家宝总理屡次提及的词汇,现在已经成了通信行业发展的关注焦点。物联网是一个产业集群,但目前全球的物联网仍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中,与“无处不再的感知网络”的目标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正是由于产业分
[其他]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医疗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医学成像 家庭消费 监护/遥测 植入式器材 临床设备 通用技术/产品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