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学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机器人

发布者:CrystalClear最新更新时间:2017-11-04 来源: 电子发烧友网 关键字:可穿戴设备  医疗设备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对可穿戴型助力机器人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将人体下肢作适当简化及必要的假设,提出基于骨-肌肉功能模型的下肢助力机器人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骨-肌肉模型中的弹性系数和阻尼系数的调节能为人体下肢运动提供助力支持。 同时,通过人-机间交互力信息实现人体下肢的运动预判。

  利用机器增强人类肌肉的力量和感知能力,同时保留人的灵活性和直接操作的感觉是机器人研究领域之一。 人体的所有运动都与力及其控制有关,助力系统利用特定装置给人提供一定的力补偿,降低人自身能量的消耗,或是对那些有异样运动行为的人提供治疗或矫形。

  根据助力对象的不同,可穿戴型助力机器人可分为两类:1)直接式:直接给使用者提供动力,如下肢助力、背部助力及上肢助力等,这种情况下,助力装置的运动需超前于人体相应的运动。 2)间接式:分担使用者的劳动负荷,诸如背负的重物、搬运的货物等,从而达到减轻使用者劳动强度的目的,这种模式需要机器与使用者同步运动。

  由于助力装置基本是刚性体,整体柔顺性差,这样人与装置运动时会造成不协调与不自然,这便涉及到关节自由度的确定及其驱动问题。 在运动辨识上,国外多数采用肌电信息作为人体运动信息的检测方法,这就要求搞清人体各肌肉块的功能,选择最能反应人体运动状况的肌肉块,但很多动作通常是靠肌肉群来完成,一块肌肉的收紧与松弛并不能完成全部动作,这给电极的安放及信号的提取带来很大的困难,肌电信号是人体的生理反映,它会受到人自身状况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汗液的分泌、衣服厚薄、松紧等。 通过对国内外可穿戴型助力机器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多维力传感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人-机交互力信息的运动信息获取方法及肌肉功能模型的控制方法。

  1 人体运动的描述和人体简化模型

  人是人-机-环境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在人体运动位置检测中,高速摄影机实地拍摄是最常用的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是非接触式的记录,因此不影响人的实际运动,最能真实反映人的实际运动情况。 对于该文的研究来说,上述检测系统显得过于庞大,且受到空间的约束,显然不适用。 因此,采用一种即实用又简捷的运动信息检测系统是该文研究中必要环节。从研究方法来说,对对象进行研究离不开对对象进行合理的抽象,当分析各种动作时,姿势分析特别是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分析是关键,将特定时刻各个关节点的位置连接起来,就能形成棍状链式结构,将人体下肢简化为一个多杆多关节棍状链式结构,也就是一个具有有限运动自由度的系统,如图 1 所示,以此结构作为计算模型对人体各部的运动和整体运动进行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表 1 为各关节活动度信息。

  2 运动分析

  髋关节及膝关节的协调屈伸运动是实现人行走功能的前提,助力机器人的助力腿可以看作为一个串联机构。 它是由一系列连杆通过转动关节串联而成的。 通过自主轨迹规划,助力机构可以完成类似双足机器人的动作,如行走、跨越障碍等动作。表 2 为各杆 D-H 参数和关节变量。

  由表 2 中的参数,可求出末端的位姿矩阵:

(1)

  当步行助力机器人提供 100%助力时,这意味着助力机器人系统完全成为一个搭载器,对于下肢助力机器人来说,人的下肢就是其负载,人体下肢各段分散于装置各段连杆之上,这点与普通操作臂型机器人不同(负载主要集中在末端)。 图 2 为人体下肢与机器人混合图,图 3 为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效果图。由图 2 中参数,利用二阶拉格朗日方法得髋关节和膝关节处力矩 T1和 T2的动力学方程式:

(2)

  其中: D 系数是与质量、速度、加速度等有关的函数。



  3 人体下肢运动预判

  步行助力机器人与使用者通过束带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自动化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此系统要实时地获得使用者的运动信息。 用于运动信息采集的典型传感器有:sEMG(表面肌电传感器)、肌肉压力传感器及关节角度传感器等。

  研究中,考虑对应于人体三维运动在装置和人体间适当地配置测力点,根据各测力点感受到的人体运动时的多维力导向信息,以及事先设定的参考值,判断下一刻动作是屈或伸,完成由人-机交互信息到使用者运动意图的推理,这样就不同于通过捆绑于人体上的肌电传感器及角度仪用于检测人体运动信息的方法。

  4 仿小腿肌肉功能模型的下肢助力机器人控制分析

  英国著名生理学家希尔(Hill A V)提出了一个由三个元素组成的肌肉结构力学模型,又称三元素模型,用此反应肌肉的功能。 随着对人体结构逐步深入的认识,不同的模型及分析方法被提出。

  人体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固着在骨上的肌肉组成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动骨骼,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由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将人体下肢作适当简化及必要的假设后,对人体下肢建立其功能模型,图 4 为下肢的小腿部分骨-肌肉功能模型。 这里,骨骼简化为棍状结构体,肌肉简化为由弹簧-阻尼组成的阻抗模型。 其中: k 和 c 分别表示弹性系数和阻尼系数,并忽略了由摩擦力和机械传动阻力引起的未知干扰,模型的运动方程为:

  其中: M 为肌肉产生的力矩[N·m],I 为转动惯量 [kg·m2],β 为关节角加速度 [rad/s2],ω 为关节速度 [rad/s],θ 为关节角度 [rad]。

  肌力的产生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由力矩定义可知:

  其中:

  其中: x 表示肌肉在收缩与舒张中的长度变量,由图 4 可知,x 可按下式计算:

  人在行走时,主要是通过髋关节及膝关节的屈伸运动来实现其行走功能,双腿的摆动多分布于矢状面内。 助力机器人的助力机器臂可以看作为一个开式运动链,它是由一系列连杆通过转动关节串联而成,开链的一端固定在腰带上,末端安装有特别制作的金属鞋底,髋关节及膝关节屈伸运动由伺服电动机驱动,关节的相对运动导致连杆的运动,使助力腿完成类似人的下肢步行动作。

  步行助力机器人与人体下肢通过束带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图 5 所示,步行助力机器人的最终运动是通过位于使用者与装置间的各测力点感受到的人体运动时的多维力信息来完成自主运动,不需要任何操纵台或外部控制设备,形成一个高度自动化的人-机混合系统。 助力机器人要达到助力的功能,首先,对使用者下肢运动预判;其次,助力装置除克服自身动力矩(主要由装置自身重量引起的重力矩)外,还要降低人体肌肉对关节所能产生的力作用,即降低肌力,从而达到助力的目的。 结合装置自身的动力矩,对式(3)进行如下调整:

  其中: Mexoskeleton是对外骨骼装置进行动力学分析后的关节动力矩; μ 为修正因子;助力机器人连杆装置的转动惯量计算如下:

  近似计算人体各段转动惯量的公式如下:

  其中: X1为体重[kg]; X2为身高[cm]; Bi0,Bi1,Bi2为二元回归方程系数。

  同时,角加速度可表示如下:

  其中: dt 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实际控制系统中的控制采样周期 T ,即 dt =·T ,整理合并后可得:

  式(7)所确立的力与角速度间的对应关系式是建立在人体肌肉功能模型之上,是形成系统伺服规则的重要依据。



  5 实验

  实验以原型样机为对象,利用人-机间的交互力传感器进行人-机行走实验,除使用者手拿一个紧急停止按钮外,整个过程由计算机独立控制,无任何操纵杆或控制面板。 图 6 是人-机混合系统控制框图,图7 是单腿混合助力系统运动时的输出响应曲线。 图7 中,根据人-机间交互力的方向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关节旋转方向的关系,把系统的每个往复运动分为过渡和助力两个阶段,由图 7 可知,助力阶段所占比例越大,则助力效果就越明显。 通过进一步调节控制模型中的弹性系数及阻尼系统可以改变过渡和助力两个阶段的相对占有时间。



a:右小腿

b:右大腿

 

  6 结语

  实验表明,基于人体肌肉功能模型的控制方法可以为人体下肢运动提供助力支持,该方法与假想柔顺控制方法相比,可降低系统对人-机交互信息的依赖性,但此方法需要提供必要的人体参数,如下肢各段的长度、各段的转动惯量等,因此它对人体模型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助力多少”是对助力效果最直接的认定,是助力机器人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助力多少”依赖于助力阶段与过渡阶段之间的相对占有时间,对“助力多少”的确定将是作者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关键字:可穿戴设备  医疗设备 引用地址:基于运动学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机器人

上一篇:基于Kinect的自主康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医疗+机器人=超级医生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11

大联大品佳集团基于Microchip MCU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解决方案
致力于亚太地区市场的领先半导体元器件分销商 大联大控股 宣布,其旗下品佳推出基于 Microchip MCU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运行记步器的算法、集成按键、显示屏及电池管理功能,并可在外围搭配Bosch G-sensor和OSRAM心率血氧检测传感器等。 图示1-大联大品佳代理的Microchip智能可穿戴产品框架图 方案特色 超低功耗 包含计步器算法 可实现蓝牙或Hi-Jack通讯接口 规格说明 图示2-大联大品佳代理的Microchip智能可穿戴产品规格说明 目标应用市场 智能手表 计步器
[嵌入式]
大联大品佳集团基于Microchip MCU的智能<font color='red'>可穿戴设备</font>解决方案
一文带你看透医疗领域的可穿戴市场
“用户在哪里”是国内智能穿戴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看似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些产品的用户,但无论是手环还是手表,都不是生活必需品。   对智能手环来说,目前的产品,主打功能是跟踪运动情况和睡眠情况,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需求。虽然人们都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未雨绸缪”的意识。   因此智能手环在国内的用户基础其实很小。很多人关注智能手环仅仅因为其有趣,并非真正需要。而是否需要一款产品,才是人们买单的最重要原因。用户是否真正需要的问题,在智能手表上同样存在。   相比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这种人人都可以有,但人人都不是必须要有的产品,一些主打医疗健康领域的智能硬件产品定位更为明确。   其实,人们并非
[嵌入式]
苹果在 2020 年第四季度继续主导可穿戴设备市场
根据 IDC 今天公布的最新出货量估计,苹果在 2020 年第四季度继续主导着可穿戴设备市场。苹果该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 5560 万只,市场占有率为 36.2%。 这与苹果在 2019 年第四季度的市场份额相同,但总体设备出货量高于 2019 年第四季度的 4370 万只,苹果的竞争对手甚至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据估计,小米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 1350 万只,市场占有率为 8.8%,紧随其后的是三星(1300 万只)和华为(1020 万只)。 由于 Apple Watch Series 6、SE 和 Series 3 的定价区间不同,Apple Watch 的出货量估计增长了 45.6%,AirPods、AirPods
[手机便携]
苹果在 2020 年第四季度继续主导<font color='red'>可穿戴设备</font>市场
硬件设计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可用性
电子网消息,随着对可穿戴设备复杂、差异化用例的需求增长,其尺寸和重量也会增加,这会给想要每天佩戴它们的用户带来不适。Strategy Analytics用户体验战略(UXS)服务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用户体验战略技术规划报告: 可穿戴设备》调查了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行为和期望,发现硬件设计是可穿戴设备中最大的阻碍因素之一 ,因为它抑制了他们实际上可以做的事情。 研究的关键发现包括: • 可穿戴设备需要舒适轻便,但这与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和更独特的应用理念相矛盾;一台小的设备承载能力十分有限。 • 即使是提供独特音频操作功能的智能耳塞和耳机(耳戴设备)也会因为电池续航时间短需要依赖智能手机从而受到限制。耳戴设备尺寸太小
[手机便携]
智能手表与智能腕带争宠,拼个你死我活?
2015年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继续下滑,这是因为健康/健身类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表在功能上有所重叠。报告预测称2014年全球健身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大约为7000万件,但2015年将会降至约6810万件。然而随着显示器成本下降,和功能通用性设计增强,2016年健康/健身可穿戴设备又将重新回升。 “零售价为149美元的智能手表也将有运动追踪功能,与智能腕带的功能十分相似,区别在于能显示时间,并且有个便于沟通的用户界面。然而许多智能腕带也在开发这样的界面还有例如发送短信的功能。两者的功能将进一步重叠。”Gartner的研究总监Angela McIntyre这样说。Gartner认为有50%的用户会从考虑购买智能腕带转而选择智能
[嵌入式]
可穿戴设备要“智”变,我们需要怎样的智能材料?
谷歌开发出了一副“拓展现实”眼镜;2012年8月,一款虚拟现实头盔Oculus Rift被Oculus公司摆上了众筹平台Kickstarter的货架;一款名为Pebble的智能手表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众筹平台上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初期融资;2014年2月召开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许多公司都在之前的基础上,发布了功能、服务更加完善的二代产品,其中有许多都是应着可穿戴设备而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2014年9月10日,世界消费电子产业领军企业苹果公司也终于发布了众人翘首以盼的全新产品—Apple Watch。短短两年时间,可穿戴设备得到了迅速发展,可是现在的可穿戴设备,仿佛只是一个缩小版的手机,再加上一些固定装置,和传统的智能设备并没有多大区
[嵌入式]
可穿戴设备实现“轻点手腕即可导航”
使用该设备在城市街道中导航。图片来源:《Device》杂志 美国莱斯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织物的可穿戴设备,可用加压空气“敲击”用户的手腕,无声地帮助他们导航到目的地。这项29日发表在《Devic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用户可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设备告诉他们去的方向。这种设备可无缝集成到服装或其他可穿戴设备中。 视觉和听觉提示(如仪表板上的闪灯或新文本消息)可有效地传输信息。然而,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些信息所淹没,因为同样的方式传达了太多通知,信息就会在混乱中丢失。而“触觉”则可提供另一种选择。 莱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轻便舒适的可穿戴设备,该设备由纺织材料制成,可戴在用户的手臂上。团队通过测量施加在用户身上的力和可穿戴设备
[物联网]
<font color='red'>可穿戴设备</font>实现“轻点手腕即可导航”
基于RF收发器的植入式医疗设备通信系统
   Zarlink Semiconductor公司针对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药泵以及其他此类植入式应用医疗设备的一款超低功率RF收发器芯片,其数据传输率高、功耗低,具有独特的唤醒电路。本文讨论了如何采用这款RF收发器实现体内通信系统的设计。   集成电路(IC)和医疗设备的开发在过去30年同时得到了发展。电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日益复杂、高度集成和小型化医疗器械的发展。同时,保健成本的不断增长和人们生活的更加富裕,身体的更肥胖以及寿命的延长,已经产生对依靠与基站无线连接的植入式医疗设备的新应用和治疗的需求。   传统上,植入式医疗设备的通信系统采用极短距离磁耦合,这就要求在编程器和医疗设备之间进行紧耦合,通常数据传输率低于50kbp
[医疗电子]
基于RF收发器的植入式<font color='red'>医疗设备</font>通信系统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医疗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医学成像 家庭消费 监护/遥测 植入式器材 临床设备 通用技术/产品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