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病床和医生,只有流线设计的智能检测仪器、轻便的可穿戴设备和可视终端,这是一个“无人”医疗小屋。一家报社的夜班编辑秦萍前一天工作到凌晨,头昏昏沉沉的,她走进“无人”医疗小屋,按照设备提示音操作,自助量了血压,测了血脂、血糖,一页诊断报告随之打印出来,显示血压偏高。她按下呼叫按钮,医生出现在大屏幕中,通过在线交流,他分析秦萍因过度劳累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适当休息,并连续三天监测早晚血压。
在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乡卫生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生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为老区患者会诊。
秦萍所体验的这个“无人”医疗小屋是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新开发的“云医务室”,它将健康照护的端口前移至人们身边,是快速发展的远程医疗技术案例之一。尽管远程医疗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通信技术更加发达以及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大数据等的发展,其在健康照护、慢病监管以及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等方面可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重视。
让健康照护移至每个人身边
据航天中心医院健康管理部首席专家刘岚介绍,这个“无人”医疗小屋诞生的背后,有一个悲伤的故事——七八年前,我国某重要科技领域一位海归博士在加班中猝死,这不仅让他的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也让我国痛失宝贵的科技人才。
“如何从医护角度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刘岚思考后的答案是,“最佳治疗时机很重要。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所承受的压力相应增大,如果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设置自助医疗设施,让大家可以很便利地检测健康状态,相信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同类事件。”
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远程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邹殿新看来,远程医学作为对传统医学的突破和创新,其在健康管理和慢性疾病的随访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在恰当的场合和家庭医疗保健中使用远程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并且能提供更加及时便利的医疗服务。”
“相关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在非紧急远程医疗事件中,人们不必再跑到社区医院或大医院来。”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郭君说,“通过远程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血压、血糖、血氧、体温等指标,这些数据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时上传,医院的医生可监测这些数据,用于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或治疗。”她还举例说,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错时”情况严重,“常常是小病拖、大病扛,常常发现时已经产生了身体器质性损害或是到了恶性疾病晚期”。“而远程医疗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贫困人口启动远程健康监测、疾病风险评估以及预警机制,从疾病发展初期就开始介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郭君说,从这一角度而言,远程医疗是将健康照护的端口前移,实现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照护,“从而重构患者的就医方式”。
医疗智能化缓解资源不均衡
除了“无人”医疗小屋,远程医疗还能跨越空间,实现医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在云南富源县中医院,一位78岁的老人得到了与他相隔3000公里,来自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的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何水波的治疗。信号接通了,千里之外的就诊影像投映在显示屏幕上,云南的主管医生介绍了病情,入院记录、心电图、化验单、CT影像一一传来,何水波与另外两名医生会诊后,给这位治疗半年,病情突然恶化的老人开出了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并给出了日常护理意见。这是2017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远程会诊开通时的一幕,而在2018年1月,趋于成熟的远程医疗应用范围扩大,航天中心医院航天专科医联体暨眼科远程门诊正式面向全国开诊,仅开通当天一个下午,该院眼科主任凌宇就对23位在偏远地区的眼科患者进行了“远程诊断”。
目前,航天中心医院已开展的远程医疗涵盖了远程临床会诊、远程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健康管理等项目。患者们“少跑腿,还能让好医生给看病”的愿望,在这里正逐渐成为现实。
实际上,远程医疗确实也被看作是科技进步破解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的一把“利刃”。它借助网络化信息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医疗活动,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的发展,“少跑腿,省路费,少排队,省时间”的医疗,借助远程医疗技术,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
“从供给端来看,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紧张现象非常明显,备受瞩目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资源稀缺、分布不均衡及效率低下,这也催生了医疗智能化,通过引入大数据或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借助远程技术实现时空无障碍医疗,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郭君说。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信息统计中心主任张学高看来,远程医疗可以整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我国卫生事业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均衡问题,是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信息化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为此,航天中心医院还成立了远程医学专家委员会,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专家参与到远程医学的工作中来,推动和发展航天系统的远程医疗体系。”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说。
远程医疗的“春天”来了吗
尽管“无人”医疗小屋非常便利,远程医疗的优势也有目共睹,但它究竟什么时候能来到每个人的身边呢?在国家卫计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看来,远程医疗属于医疗行为的范畴,这与有些医疗类手机应用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商业服务有着极大的区别。“远程医疗是医务人员以他所获得的医疗知识为主导,为病人提供照护的行为。”卢清君说,因此,首先要具有严格的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的建设要符合这个技术标准,从而保证数据安全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远程医疗的管理规范要符合所有的医疗管理法规和制度。
如此看来,要让远程医疗惠及大众,还需一些时日,但相关工作正在逐步开展。据卢清君介绍,国家卫计委2012年正式成立了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主要的工作是建立全国的示范体系,建立和研究医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同时在全国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培训基层医生的临床诊治能力。目前远程医疗平台网络已经覆盖32个省市,两千多家医院,有60多个学科在平台上已经开展业务。
“医院的学科建设医疗、教育、科研、疾病预防都要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来实现,有了这样的平台才能真正实现下级医院和上级医院的学科帮扶和学科联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卢清君说,“远程医疗不单单是解决会诊、问诊问题,更不单单是转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医院所有工作场景的一种提升和融合。”
另一方面,追求更加精确和便利的技术研究也在推进。目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已经与航天中心医院联合成立了中科航天远程医学共享实验室,尝试通过人工智能与远程医疗的结合,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缓解就医难题。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介绍,该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涵盖医疗传感、知识处理与问答、模拟手术和服务机器人、云服务与操作系统以及远程医疗的研究。
郭君有一个判断,从行业自身来看,远程医疗已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在经历过几十年的准备、启动、展开阶段,远程医疗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而这一切,离不开科技这个重要角色的“加入”。“相信很快就会有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远程医疗带来的便利了。”她说。
上一篇:“电子纹身”传感器可测量皮肤含水量和温度以及心电信号
下一篇:这些黑科技可以让人类平均能活到100岁不再是梦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