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达摩院放弃自动驾驶研发,70%员工被裁?
最新更新时间:2023-05-16
阅读数:
▲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最近有消息称,阿里旗下的达摩院将对自动驾驶业务线进行重大调整。自动驾驶实验室可能会被纳入菜鸟集团。这一举动标志着阿里自动驾驶业务将从实验室的前沿科技探索转为场景业务的落地实战。
据媒体报道称,此次业务调整并不是整体并入,据悉,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此前共有300余人,仅有近百人转入菜鸟集团,部门划归于菜鸟CTO下属技术团队,其余近200人被裁,约占70%。有“N+1”或“N+1+1”补偿方案。此后,达摩院本身将不再保留相关业务和团队。
裁员补偿方案分为两种,其一是本周五离职,可拿“N+1+1”(两个“1”分别为过去12个月平均工资以及每月基础base)和假期补偿;其二是下月离职,补偿方案为“N+1”。除去社保之外,两者的大致区别在于,下月离职的员工有缓冲期用于转岗或找新的工作。此外,达摩院对于团队中的应届生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5月15日晚间,阿里方面回应称:消息不实,因业务调整,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转入菜鸟集团,部分人员转入菜鸟,同时将有其他部分人员进入阿里其他业务。伴随业务调整的人员优化确实存在,但“裁员70%”与事实不符。
阿里自动驾驶业务发展史
实际上,阿里最初开始探索自动驾驶领域是在菜鸟网络ET物流实验室。
2015 年年底,菜鸟组建菜鸟 ET 实验室,菜鸟 ET 实验室设立的目标是研发物流前沿科技产品,追求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物流生产方式,也为研发无人物流车奠定基础。
该实验室由陈俊波领导。
没过多久,实验室就推出一款名叫“小 G”的末端配送机器人,它可以在陆地上行走的机器人,将包裹全自动地配送到用户的家门口。
小 G 是一台可以在陆地上行走的机器人,强大的算法让小 G 拥有像人类一样思考的能力,它会观察周边的复杂环境,并在系统中建立自己所看到的多维世界。小 G 执行任务的背后,是研发团队突破了自主感知、智能识别、运动规划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末端配送。
小 G 也就是后来阿里小蛮驴的雏形。
图源:达摩院官网
2018 年,阿里的物流无人车项目实际上是两个团队在同时推进,一个是陈俊波主导的菜鸟 ET 实验室无人车团队,另一个是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领导的自动驾驶团队。
为避免浪费资源,阿里决定将两个团队进行整合,最终在几个月内让两个部门完成合并。陈俊波的团队从菜鸟体系剥离后完全并入王刚团队,组成一个大约 300 人的新团队。
当时阿里对于无人车的前景预估显得十分乐观,时任阿里菜鸟 ET 物流实验室主任张春晖曾表示:“未来三年,阿里菜鸟无人设备将达到 10 万台。”
新团队成立两年后,在 2020 年 9 月的云栖大会上,“小蛮驴”正式和公众见面,。小蛮驴是阿里为“最后三公里”研发的自动驾驶产品,服务于快递、外卖、生鲜及各类即时配送需求。此次达摩院与菜鸟合作,率先针对快递配送形成服务闭环,将高校、社区、园区的快递按用户预约时间送货到楼。
时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介绍,在“小蛮驴”产能爬坡最艰难的早期阶段,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逐步克服了技术、成本、供应链等多方面的挑战,验证末端物流这一垂直赛道。
- 技术挑战:无人车技术涵盖算法、算力、硬件、系统等多个维度,算法能力最能体现无人车的智能水平。算法研发依赖数据驱动,需要处理大规模的场景数据、运营数据。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通过强化学习、智能仿真等手段,掌握了一套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比如,提出了“小前台、大中台”理念,首创自动驾驶“算法中台”AutoDrive,让计算机自动学习并找到适合每种算法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用更符合计算机思维规律而非人类思维规律的方式处理数据,“以计算换智能”。
- 场景挑战:末端物流场景远比人们想象得复杂。不同于规则明确、参与者有限的公开道路“结构化场景”,末端环境是典型的“非结构化场景”,交通参与者包括人、小动物、非机动车、机动车、各种路障和临时障碍物等,没有规范的车道设计和通行规则,无人车与任何道路参与者的交互都是复杂的博弈问题,比如窄路会车,无人车需要辨别对方意图并作出“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等的行车决策。
- 成本挑战:以大规模应用为目标的自动驾驶产品,如果不能将成本降低到量产水平,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从末端场景的社会需求来说,“成本可控”也是无人车的应用前提之一。我们通过核心算法自研 + 核心硬件深度定制的方式,大幅降低了无人车的研发制造成本。小蛮驴的核心传感器、底盘和嵌入式计算平台全部采用深度定制,达摩院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异构计算单元,能以 1/3 的算力达到同等智能水平。此外,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还逐步克服了无人车量产和规模化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供应链、运维等多种挑战,在从 0 到 1 的阶段,逐步推动产能爬坡。2021年9月,王刚介绍,小蛮驴已经量产,并进入200多所高校和社区,以每天8到10小时的工作量,接了超过100万包裹订单。此后,小蛮驴在园区和社区间承接了更多的物流配送服务,截至2022年3月底,小蛮驴累计配送物流订单突破1000万,订单数较上一年翻了10倍。
高开低走,自动驾驶业务败退有迹可循
尽管在团队的集体攻坚下“小蛮驴”克服了技术、场景和成本上的挑战,但想要走到规模化商用这一步却是非常困难的。
2021年10月,“小蛮驴”推出一周年之际,阿里宣布“小蛮驴”销售350多台。很明显,这一销售数据距离阿里三年前的定下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而阿里达摩院想要放弃自动驾驶业务之事,或许早在团队内部多位技术大牛接连出走后就已有了苗头。
2022年1月,王刚宣布离职,投身清洁机器人领域创业,并已经获得融资。
有分析认为,王刚的离开是互联网公司高估了技术的价值和低估了技术落地的难度,使得技术大牛的付出和产出不成正比,从而导致技术大牛们出走互联网。
也有人认为,王刚的离职或与阿里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多路线扩张有关。他一直主张做产品的时候“应该专注”,而不是“既要又要还要”。阿里显然已经不满足无人配送车的布局,不仅要推出“大蛮驴”入局干线物流领域,还要布局乘用车自动驾驶方向。
今年3月,阿里自动驾驶的另一位带头人陈俊波也官宣离职,和之前的阿里机器人CEO谷祖琳一同创办了清洁机器人公司。
阿里的无人物流车源于菜鸟的ET实验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达摩院的自动驾驶实验室中逐渐成熟。最终,它又回到了菜鸟。这个发展过程让人不禁感慨。
阿里突然放弃自动驾驶研发,或许只是自动驾驶失意大潮中被揭开的冰山一角。
据阿里最新发布的2023财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创新业务及其他:包括如天猫精灵及达摩院等业务,收入为8.23亿元,同比下滑20%;经调整EBITA为亏损12.35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6.09亿元。
“公司日益重视解决短期业绩压力,忙于内部精细化运营管理,降低了对前沿性技术的长期投入,这对公司长远发展来说,或将形成深刻影响。”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张孝荣说道。
来源:界面新闻、AI财经社等网络综合
https://www.time-weekly.com/post/302110
https://www.infoq.cn/article/xDjEL9cUjANcQX3mEyC4
在公众号内回复您想搜索的任意内容,如问题关键字、技术名词、bug代码等,就能轻松获得与之相关的专业技术内容反馈。快去试试吧!
如果您想经常看到我们的文章,可以进入我们的主页,点击屏幕右上角“三个小点”,点击“设为星标”。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