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能称霸全球晶圆代工市场,源于44年前的一顿早餐
来源:内容来自「经济日报」,谢谢。
全球每二颗芯片就有一颗是台湾制造,台湾晶圆代工产业称霸全球,其中台积电市占率五成以上,远远把对手甩在后头,有此辉煌的成绩,要从44年前一场豆浆店的早餐会报开始说起。
1974年时,台湾以劳力密集的轻工业、加工出口业为主,面临产业发展成熟,且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拥有大量低廉劳力,台湾需要寻找下世代产业接棒的转捩点。
当年2月,在台北市南阳街小欣欣豆浆店中,聚集当时台湾重量级政治财经界人物,包括费骅、经济部长孙运璿、电信总局长方贤齐、交通部长高玉树、工研院长王兆振、电信研究所长康宝煌,以及力主台湾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美国无限电线电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渊。
图为经济部长孙运璿(左)任内照片,右为当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本报系资料库
他们一边吃早餐一边进行早餐会报,针对台湾产业转型方向,决定以集成电路技术做为产业发展蓝图,勾勒出台湾未来转型高科技产业的愿景。
除此之外,他们也决定自美国寻求合作伙伴,引进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封测等技术,以争取时效。
随后潘文渊在美国召集海外学人组成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TAC),并遴选RCA公司做为技术转移的合作伙伴,选定引进集成电路中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在工研院成立电子工业研究发展中心(后扩大为电子研究所),做为「集成电路计划」的执行单位。
第一批参与RCA计划的年轻小伙伴,这些成员中,有不少人当年是第一次出国,在美国受训期间也增加许多阅历。图为部分成员在迪士尼乐园合影,包括万学耘(左起)、史钦泰、曾繁城、许健、邱罗火。曾繁城/提供
1976年4月,经过招募培训的19人团队前往美国,将集成电路技术成功带回台湾。RCA计划的成功,让社会及国人发现,台湾有能力自行研发技术,转往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
1977年10月,工研院打造全台湾首座集成电路示范工厂落成启用,当初赴美受训的人才返国投入生产研发。示范工厂采用7.5微米制程,产品良率在营运的第六个月就高达七成,远高于技术转移母厂RCA五成,成效超乎预期。
为将技术落实技术产业化,决定在1980年以衍生公司的方式,设立台湾第一间半导体制造公司联电,并移转4吋晶圆技术,以及工研院电子所的工程师,协助联电研发制造,其中包括后来担任联电董事长的曹兴诚。
1976年工研院与美国RCA公司签订「集成电路技术移转授权合约」,派出曾繁城、曹兴诚、陈碧湾、刘英达等种子前往技转。工研院/提供
后来美、日、韩等国看出集成电路对国家发展的影响重大,积极投入,国际间兴起技术保护主义。
1984年工研院接下「超大型集成电路(VLSI)计划」,自行投入研发,邀来曾任美商德仪全球副总裁的张忠谋担任工研院院长。
台湾第一座6吋晶圆厂1986年完工,在张忠谋的建议与当时政务委员李国鼎支持下,1987年成立台积电,将VLSI计划的设备与人才移转给台积电,首创专业晶圆代工模式。
图为张忠谋在工研院长任内,最满意的一张黑白照片。本报系资料库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636期内容,欢迎关注。
关注微信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后台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华虹 | 摩尔定律 | 材料 | 面板 | 晶体管 | 开源 | 韦尔股份 | 封装 | 展会
回复 投稿,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关于摩尔精英
摩尔精英是领先的芯片设计加速器,重构半导体基础设施,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主营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人才服务、孵化服务”。覆盖半导体产业链1500多家芯片设计企业和50万工程师,掌握集成电路精准大数据。目前员工200人且快速增长中,在上海、硅谷、南京、北京、深圳、西安、成都、合肥、广州等地有分支机构和员工。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摩尔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