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的机甲猎人简直弱到爆,如果有类脑芯片...
像许多充满梦想的男孩一样,小编打小就是“打怪兽”电影的忠实粉丝。从神奇的“合体”电视剧《恐龙战队》。
图源:《恐龙战队》电视剧
再到像“小强”一样怎么也打不死的《奥特曼》
图源:《奥特曼》
这些电影电视剧统统都是小编的最爱,但要说近几年"打怪兽"电影的巅峰之作,小编个人认为《环太平洋》应该是当仁不让!
图源:《环太平洋》预告海报
《环太平洋》主要讲述人类遭受了太平洋海底巨型怪兽的入侵,而人类大部分企图阻止巨兽的军事行动全部以失败告终,无计可施的人类为了抵抗海洋怪兽的进攻,发明了他们自己创造的“怪兽”:“机甲猎人”(Jaeger),利用巨大机械士兵来对抗怪兽大军,由两名脑部神经网络互相串连(浮动神经元连结)的操纵者同步操作战斗机械士兵,利用仪器来检测怪兽的级别与代号。自从有了机甲猎人,人类开始能够与怪兽相抗衡,而“怪兽战役”也就此打响。
图源:《环太平洋2》预告片
虽然故事依然是“机器人打怪兽”的老套故事,但是凭借片中对于机甲、怪兽、科幻、动作、冒险、灾难等诸多元素的整合以及极具工业质感的机甲设计,阴暗的画面色调,出色的3D效果,绝佳的光照系统和黑暗环境特效以及超级洗脑的BGM,在影迷的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而片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造型各异,体积庞大的战斗机械士兵——“机甲猎人”(jaeger),这几款机器人的设计细节,包括重量、高度、速度、武器、减震器、阻尼器等都有交代,非常适合宅男和Geek的考据心理,国籍的设计又很有带入感,充分满足了在众多男孩心目中萦绕多年的驾驶机器人打怪兽的梦想。
不过,说真的,与其他几部作品中的主角相比,环太平洋里的“机甲猎人”简直是弱到爆,暂且不说其他方面,单就战斗武器来讲,就可以用少到可怜两字形容,就拿片中的绝对主角“危险流浪者”来说吧,除了“等离子炮”威力尚可以外,实在也没什么拿的出手的武器。
人家克塞号里的“人间大炮”克赛,再烂也有个超级Bug大招——时间停止,恐龙战队合体后的绝招“霸王龙冲击波”也是放火杀怪的趁手利器,就连究竟有多少个也搞不清的奥特曼也有超级大招(就是那个经典的Pose啦)——各种光线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机甲猎人要是碰上这哥几个,估计也只有被痛扁的份儿。
图源:《杰克奥特曼》电影
但这些还都不是机甲猎人最弱的地方,真正最弱的是机甲猎人那个看似无比炫酷实则无比奇葩的双操作系统神经连接,先不说两个驾驶员必须拼了老命似的在驾驶舱里做出许多高难度的“合体体操动作”,每次战斗都累得死气白咧,单说这个双人神经网络链接就是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超级致命大Bug,即使经过大量训练的驾驶员在进行神经连接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出现陷入自己的回忆中不可自拔,从而导致出现连接失败无法操控机甲猎人的情况,更不用说让普通人来操控机甲猎人了。
另外,这个机甲还必须得由神经系统相互协调的两个驾驶员同时来操控,一个人的话,驾驶员会因神经系统压力过大而崩溃,而且最最要命的是,怪兽只要找到那个明显的不能再明显,脆弱的不能再脆弱的驾驶舱,只要轻轻一击,把其中任一个驾驶员弄死或者弄伤,整个机甲就完蛋了,哗,这真是“神一般”的设计啊!
不过,作为科技小编,通常在看到一件数码产品的不足时,经常会习惯性的YY一下,想想怎样才能改进这些产品的不足。对于机甲猎人,同样如此。
小编很想替机甲猎人想到一个克服其致命弱点的方法,首先想到的是远程遥控,但紧接着就被啪啪打脸,在《环2》中,景甜公司设计的遥控机甲猎人,轻而易举的就被人给黑了,后来又想到加固驾驶舱,但随着怪兽的个头和力量越来越大,这个想法也在《环2》中轻易的失败了,直到小编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类脑芯片的报道,眼前一亮,这简直就是为机甲猎人量身定做的超级装备啊。
所谓类脑芯片,是采用人脑神经元结构设计芯片来提升计算能力,以完全拟人化为目标,追求在芯片架构上不断逼近人脑,人脑神经元在接受到刺激后,其细胞膜内外带电离子分布将发生变化,因而形成电位差,电位差将沿着神经细胞轴突、树突双向传导,形成脉冲电流。
而当该电信号传递到突触时,突触前神经元将释放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由突触后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产生兴奋(该过程单向传递),并向下传递作用与人体反应器并发生反应。类脑芯片架构就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突触传递结构。众多的处理器类似于神经元,通讯系统类似于神经纤维,每个神经元的计算都是在本地进行的,从整体上看神经元们是分布式进行工作的,也就是说整体任务进行了分工,每个神经元只负责一部分计算。
你看看,如果用这种类脑芯片代替驾驶员的人脑来与机甲猎人链接,一方面可以避免驾驶员接入神经系统不可自拔的现象发生,又不用驾驶员待在机甲中轻易受到攻击,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芯片的超强算力也能克服驾驶员无法承受神经压力的弊端并为机甲猎人提供更敏捷的动作反应和作战策略,这真是一箭双雕的珠联璧合啊!
不过,小编知道,喜欢刨根问底的你们肯定会问,真的有类脑芯片么?答案当然是肯定滴!
据了解,如今国内外都很注重类脑芯片的研发工作,选择“先吃螃蟹”的企业也有很多。
今年1月,英特尔于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上展示了代号为“Loihi”的神经芯片,震惊四座。
据了解,Loihi芯片可以像人类大脑一样,通过脉冲或尖峰传递信息,并做到自动调节突触强度;还能够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并下达指令,这是小型机器人的节奏吗?
相比于传统芯片,这款芯片不仅学习效率比其他智能芯片高100万倍,而且在完成同一个任务所消耗的能源还比传统芯片节省近1000倍,很赞有木有?
关于Loihi,早在去年9月就已亮相,但当时仅仅是FPGA模拟,如今则完整成型,是一枚拥有完整功能的硅芯片。
上图为证!!!
我们发现,Loihi内部有许多网格,网格中有很多小模块,英特尔称之为一个核。
每个单芯片包含128个核,每个核可以实现好多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可以与其他神经元产生互相连接。我们其实就是模拟这种形式,将学习规则放入每个神经元中。
据小编了解,Loihi内部包含128个计算核心,每个核心集成1024个人工神经元,总计13.1万个神经元,彼此通过1.3亿个突触相互连接。
除此之外,LOIHI芯片上的神经元中的很多参数都可以实时被更新调整,在工作时可以修改自己、自主学习,而之前的所有的芯片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相比于人脑内的800多亿个神经元,尽管这款芯片的运算规模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比虾脑复杂一丢丢而已,但却是个大大的突破,意味着摆脱传统处理器,只需要两个字,有戏!
为推进Loihi测试芯片,3月6日,英特尔宣布成立了一个涵盖学术、政府和行业研究团体的合作伙伴网络:英特尔神经拟态研究社区(INRC),并邀请此前在英特尔俄勒冈园区举办的NICE研讨会与会者提交了五个研究领域的提案。
从4月2日开始,接受初步提案,如果提案符合条件,将有可能获得资助以及一个软件开发工具包还包括Loihi测试系统。
未来,由于对Loihi开发系统的需求量很高,英特尔正努力实现通过云端来访问一个可扩展、多用户、基于Loihi的系统,称之为神经拟态研究服务(NRaaS)。
这样发展,Loihi测试芯片有望在未来几年从研究原型变成行业产品,在任何需要实时数据处理的环境中大展拳脚!例如与自动驾驶车辆高效完成实时交互通信、摄像头寻找失踪人口等。
尽管类脑芯片“风头正盛”,但商用“目前看来很费劲”,不过我们还是永远不能低估专属于人类的钻研精神。或许随着对人脑研究深入,说不定会有人像牛顿一样被“上帝选中的苹果”砸到头,然后拥有了通向类脑芯片研究领域的金钥匙也不一定,而小编心中超强机甲猎人的梦想,说不定哪一天也会真的实现了呢!
* 推荐阅读 * :
点击以下小程序,进入英特尔微站,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