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G大联大

文章数:1847 被阅读:4015717

账号入驻

【数转趋势】口袋里的大智慧,2021年可穿戴装置的前景展望

最新更新时间:2021-01-07
    阅读数:


如果要为自己准备一份新年礼物,你最希望是什么?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当时间的脚步正式迈入了2021年,科技的进步又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果你是一名科技爱好者,那么,智能而又酷炫的可穿戴装置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迭代,智能可穿戴装置已经逐渐走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这些设备之间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跨过动荡起伏的2020年,可穿戴装置的市场又将迎来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又有哪些技术将成为主导呢?



说起可穿戴装置,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智能手环或者智能手表。的确,作为最常见的可穿戴装置类型,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占据了全球可穿戴装置出货量的70%以上


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智能手环更重视普及程度,自身功能相对简单;智能手表平台方案较多,功能也更多样;相比之下,智能眼镜的技术门槛要高出更多,实现的功能也最为复杂。


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设备出现。而5G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将为可穿戴装置市场带来全新的变化。


图 | Pixabay


5G的真正意义在于打开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将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生活标配。可穿戴装置得以逐渐摆脱辅助设备的定位,成为独立的物联网入口与应用终端。


除了5G技术,智慧医疗相关技术的进步也给智能可穿戴装置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包括微型屏显技术、智能传感器等基础技术,以及配套的低耗高效的蓝牙通讯技术,使健康医疗相关的穿戴装置有望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特别是一些智能手表厂商已经选择将健康检测功能作为产品的重要卖点。而除了传统的手环、手表这两项可穿戴装置,越来越多其他类型的产品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包括智能戒指、健康跟踪设备等。


图 | Pixabay


在发挥传统便携性的基础上,可穿戴装置正在逐渐集成更多的前沿科技,赋予自身全新的功能,使之可以胜任更多领域的工作,而背后的这些导向型技术的发展,也预示着接下来的市场趋势。



在对可穿戴装置发展背后的技术导向进行简单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可穿戴装置正在经历一场自身定位的变化。首先便是自身独立性的增加,以及作为物联网络节点的存在,而这种变化将进一步反映到相关设备的生产与市场之中。


随着产品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可穿戴装置的产品品类将较之前有更大幅度的扩充。如5G网络进一步完善后,VR、AR技术的普及也有了真正普及的基础,人们可以获得很多全新的娱乐互动方式,头戴式显示器、穿戴式摄影机等新型设备将获得更大范围的普及应用。


而这些装置又可以作为物联网入口与应用终端,成为家中重要的智能设备。这些新设备与传统的电视机、音箱、电脑等可以产生新的互动,使消费者获得更加多元化的智能体验。


随着设备的普及程度增加,人们对相应的工业美学设计要求也会更高。可穿戴装置正在被附加美观、时尚的审美需求,这也会成为相关厂商市场竞争的一个卖点。


图 | Pixabay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可穿戴装置与医疗健康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这种变化会推动两种装置的发展,一种是全能型可穿戴装置。该类型设备产品功能齐全,能够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苹果、华为、佳明等品牌的可穿戴装置将朝着集成化的方向继续发展,将同时具备GPS定位跟踪、智能提醒、睡眠监测、计步、血压监测等多种功能。


一种是专用型可穿戴装置,这种类型的产品功能单一,目标用户群明确。比如在医学检测中,血氧浓度下降是诊断肺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监测也是提前发现新型肺炎的重要方式。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款可穿戴装置开始内置血氧饱和度SPO2传感器,可随时对人体血液中氧气饱和度进行检测,这种针对性应用将会成为接下来的重要趋势。


图 | Pixabay


无论是在物联网络中“转正”,还是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新军,智能可穿戴装置都将在产品设计与实用性上更加进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IDC等机构的早先预测中,2021年可穿戴装置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全球出货量将超过5亿台。这一庞大的数字,是前沿技术与市场趋势共同作用的成果,不仅让可穿戴装置这一领域迎来重大的变化,也让这全新的一年更加令人期待。




同意钢铁大大观点,欢迎分享文章!

以上文章所用图片皆来自网络资料;如需转载文章请在钢铁大大微信后台留言!


最新有关WPG大联大的文章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TI培训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