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转趋势】从电子座舱到第三空间,车载AI芯片带来的全面变革
在明确人们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工作空间为“第二空间”的前提下,有关“第三空间”的定义一直存在很大的商讨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空间”正在成为第三空间的有力竞争者。
车联网技术的出现,让汽车的使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化、生活化,车辆的智能化交互更加频繁,围绕汽车AI芯片的市场布局也已拉开大幕。
从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步升级至第三空间,汽车的升级进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脉络清晰的阶段式道路:
在汽车智能化的早期阶段,车企通过逐步加入相对独立的智能器件来打造电子化座舱;随后开始进行系统分层,并加入AI智能助理作为汽车大脑;而车载AI在融入自动驾驶技术后,进入“人机共驾”阶段;最后由AI接管驾驶,汽车也就能真正成为人们的第三空间。
为了实现这些规划,汽车产业链也在不断经历变革。
图 | Pixabay
这种需求变化是由汽车本身的结构性改变决定的:汽车传感器运用的越来越多,线路自然也就更为复杂。届时,整车就会划分为动力总成、车辆安全、车身电子、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多个域,需要利用多核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芯片集中控制每个区域。
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也需要高性能AI芯片的支持,车辆各种数据聚集、融合处理,汽车电子架构会更为集中,比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乃至GPS和轮速传感器的数据,都在同一个计算中心内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处理后的数据对整车自动驾驶最优。
图 | Pixabay
这些技术的升级,将为我们实现许多想象中的驾驶场景:启动车辆后上车,汽车就已进入工作状态,只需发出语音指令,导航系统就可以自动规划出最合适的路线;车辆行驶中,汽车会根据周围环境调节车内温度,并且提供个性化的娱乐服务,为你的旅途带来最舒适的体验。
车载AI芯片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汽车本身的发展,也刷新了原有的市场格局。越来越多的企业得以参与其中,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也进入了全新的节奏。
与专注造车的传统车企不同,许多科技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已经积累了差异化的技术优势,反映到汽车领域,就是升级方向的多样化。
图 | Pixabay
一方面,科技企业的入场丰富了车载AI芯片的选择。不仅有英飞凌、恩智浦等半导体巨头的持续投入,也有英特尔、华为、英伟达等科技新军开始入局,车载AI芯片已经成为了科技领域的新兴市场。
具体到应用层面,这些科技企业的产品多以独立的、偏向系统软件化的方式出现,我们能在许多不同品牌的汽车上见到同款的平台化产品。
另一方面,传统车企与科技企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产生了许多新组合。如宝马与英特尔辅助驾驶技术的合作,戴姆勒与英伟达联手打造的自动驾驶平台等等,这种交流与合作正在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趋势。
这种合作方式推出的应用产品,更加注重汽车品牌的特色,并且会获得定制化的硬件支持,强调技术创新与特定车型的整体性。
也有部分车企坚持自研自用,围绕自研AI芯片组建生态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特斯拉,而正在酝酿入局时机的苹果同样具有自成一派的技术潜力。
这些不同的合作与开发方式,共同构成了当下车载AI芯片的市场格局,在为市场提供新技术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加多样的产品选择。
图 | Pixabay
车载AI芯片已经成为智能汽车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也是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研发高算力且开放的车载芯片,是接下来相关企业的投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