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Y芯师爷

文章数:6059 被阅读:18077454

账号入驻

别让苹果跑了!

最新更新时间:2022-12-18
    阅读数:

2022西门子EDA创新技术客户交流会精彩视频发布,扫码即可领取回看!


作者 | 万连山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12月3日下午,华尔街日报甩出一则重磅消息:

苹果计划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亚洲其他地区来生产苹果产品,尤其是印度和越南。


与此同时,印度塔塔集团正加速回归本国,计划投入900亿美元在国内发展制造业。


时间刚好,意味深长。


摩根大通预计,苹果将从今年底开始,将5%的 iPhone14 生产转移到印度,到 2025 年将在印度生产四分之一的 iPhone。



这一重大的战略转变,透露出苹果已经着手在全球寻求更多元化供应链的意图。


其实类似苹果这样动作,近两年来也有不少海外巨头公司做着同样的事,由此也让“产业链转移”的话题讨论一直都很热,并且越来越热。


苹果这些国际巨头们的变心,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警惕的地方。


苹果的订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有价值的东西,除了经济产值、创汇和提供就业外,还有如电子消费升级、产品竞争带来的技术升级、高端产业集群升级等很多难以量化的推动作用。


但从某方面来看,苹果之于我国为之服务的无数供应链企业,更像是一个随时可以拿走的饭碗,或者随用随弃的赚钱工具。


现在苹果的供应链转移更是告诫了我们,中国制造还是必须要扶持其自己的品牌,必须有自己的先进技术,必须要在价值更高的高端制造上争夺下话语权和议价权。



01



苹果的背刺


和硅谷其他科技公司一样,苹果很早就开始了生产外包。


早在70年代,苹果就把半导体芯片封装工艺,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低下的亚洲。尤其是蒂姆·库克的上任,彻底把苹果的全球制造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掌控推升至了一个绝对高度。


这种掌控带来的效益之强大,足以让全球所有顶级商业巨头都顶礼膜拜,有人称之为——苹果的帝王之术。


以全球最庞大的订单为利器,苹果把全球范围内的零配件供应商和组装商拿捏得死死的。


尤其是中国的无数零配件供应商和代工组装的富士康。2021年,苹果供应链工厂中,中国大陆的工厂就有383个,占了48%。



在苹果最辉煌的时候,苹果的代工厂也即被称为最强流水线血汗工厂的富士康在中国一度拥有超过100万工人源源不断为其加班加点生产手机和其他产品。


2021年,苹果从中国市场赚取了684亿美元收入,中国市场成为它的第三大收入来源市场,而且这两年中国市场的增速显著超越其他大区市场。


但在另一方面,在一部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中,苹果拿走了近6成,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无数原材料供应商的利润只有2成出头,而为苹果日夜加班组装手机的中国大陆劳工成本甚至仅有1.8%,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富士康工厂。


而富士康本身,为苹果生产手机的利润也仅有2%。



然而即使如此,苹果依然对这些供应商及代工厂的命运生杀予夺,随时根据利益的平衡分配让他们绝对服从,还培养扶植一些产业链上的替代者,让他们时刻担忧订单被抢而处于价格竞争内耗状态,由此苹果收获最牢固的供应链生产线,和不断压榨出最多的利润。


这就是业内臭名昭著的“2+1”政策。


当然,为了掌控着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苹果也有很多其他企业做不到的手段。


翻看苹果财报,每年都有百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其中75%以上是用于精密设备和软件购买,全是给供应链企业准备的。


比如,在富士康工厂iPhone产线上,接近一半的设备和软件都由苹果公司提供,不论是权限还是年末清查资产,都与代工厂无关。


同时,EPM(工程专案经理)、GSM(全球供应链经理)以及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等重要岗位,也由苹果派遣人员担任,从零部件供应商、组装厂到销售渠道的全部数据,他们都能通过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进行实时监控。


也就是说,代工厂的生产模式、关键设备甚至技术都在苹果掌握之中。



在产业链上的绝对掌控力,让代工企业相互之间无限内卷,是苹果能够最大程度获取超额利润的法宝。


这一招在中国屡试不爽。


然而,作为一家庞大的跨国企业,苹果的野望远不止于此。


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部分附加值低、成本敏感的低端制造,正在向印度、东南亚转移,这也是时代大势。


当前的计划是,把约20%的中国产能转移到印度。同时,还正在与组装伙伴合作,将iPad和MacBook的部分生产转移到越南。


即便印度和越南的供应链极不完善,当地的消费市场也与中国无法比较,存在这样那样各种问题,苹果仍然坚定地进行产能转移。


这背后,在越发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已不仅是为了成本端的考虑。


而对于我国来说,近些年确实也还有不少其他海外巨头的离场,伊然成为一种趋势。



02



高端制造,必须迈过的坎


2006年,世界银行在总结东亚经济报告中,提出来一个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依靠后发优势轻松完成初步工业化。


而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却没能完成产业升级,从低利润端爬到高利润端,从劳动密集转向技术、资本密集。


此时,向下没有贫穷国家的成本优势,向上比不过发达国家的科技优势,尴尬地卡在中间,陷入困境。


简而言之,产业升级是一道坎。


这道坎,有些国家跨过去了,比如韩国、日本、以色列。但大部分都被绊倒,比如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


当然,更多的,连坎都够不着。



产业转移是个漫长的过程。80年代,中国大陆从日本和四小龙手中接过的,主要是五金、塑胶、服装、玩具等低端制造。90年代,电子零配件也转移过来,而后就是汽车、船舶、机床这类要求一定技术含量的产业。


然而,再强大的产能,也无法得到定价权,我们长期处于“1亿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飞机”的窘境中。


即便到现在,中国生产了全球近一半的终端产品零部件,但从整体产业链来看,行业70%以上的市值,仍在美国科技公司手中。

同时,目前在亚洲,中国大陆的人工成本,仅次于韩国、日本、新加坡,红利期即将消退。除了部分护城河极深的产业,低端制造业正加速向南亚、东南亚转移。



低端制造业虽已不适合当前的中国国情,但第二产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支柱,是第三产业兴盛的基础。


通过技术升级,占领高端产业,扩大产品的附加值,复制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是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做的事情。


也就是最近常说的高端制造。


事实证明,现有的高端制造,想从先发国家手中拿过来非常困难。


尤其是在先进国家开始对后进国家实施打压的时候,比如通信、芯片、高端机床设备、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等。


这些年,在这些方面,我们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各种千方百计的遏制甚至打压,几乎就没有停止过。


在技术要素最大决定一切,而西方发达国家技术积累领先我国很远的科技时代,我国想要突破他们的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主自强,实现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难度无疑是巨大的。


但再大的难度,也必须硬着头皮走推动制造业升级,而且还要迎头赶上,甚至逐渐局部超越。


所幸的是,这些年来,在一些新兴或者正在新兴的领域,我们逐渐走在了前面,开始掌握到了一些话语权。比如5G、消费电子、新能源发电、高铁、智能汽车等等。


这些领域,都有很多共同的特征,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都是通过海量的资本浇筑和政策扶持,逐渐沉淀出大量的产业技术专利,并形成足够强大的自主产业集群,最终可以较大程度地掌握到了宝贵的自主权和定价权。


虽然其中还有一些地方仍不是世界最顶尖,但在很多地方也足够成为世界领先,甚至正在弯道超车,并且能够走出海外,吃到了更多的利润。


它们是中国制造业摆脱低端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工厂命运的最好榜样,它们的饭碗,再也不会被海外巨头端走。


但目前,这样的领域还是太少了,三百六十行,我国必须要掌握定价权的产业还远远不够。



03



尾声


客观来讲,全球产业转移是一个无可避免的潮流和规律,过去几十年来也至少出现了3次大转移,以后肯定也会继续出现。


而一些产业转移出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非都是坏处,当一个国家能从此前承接全球产业链制造中不断升级迭代,完成自身技术和经济的升级,也没有什么必要还守住那些低效率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产业。


只是当前的国际格局生变,导致新的转移再次集中大规模出现,这在当前复杂环境下,给我们增加更多的压力。而苹果们的意图,也更让我们觉得时间的紧迫性。


但我相信,虽然目前我们仍处在全球制造业梯队中低端位置,但中国的未来是必须要在高端制造上争夺话语权的。


这个过程中,阵痛虽有,但希望更在前方。



- END -


本文转载自格隆汇APP,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之用,如有任何疑问,敬请与我们联系info@gsi24.com。


 往期精彩回顾 

重磅 | 极海半导体一次性获得5张SGS AEC-Q100车规认证证书

湖北IC人士凝聚在一起!第一届芯楚荟深圳年会圆满落幕!

台积电加大对美投资建厂,半导体关键技术会外流吗?

杭州万高:三大产品线,赋能能源数字化底层支撑

锁死半导体发展的,也许不是光刻机而是电费

“新能源之王”杀入最火赛道!宏光半导体迎GaN快速成长窗口

泰矽微电子获莱茵 TÜV 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忆芯科技创始人兼CEO沈飞荣获“2022中国数字经济风云人物”

粤芯之后,大湾区将迎来这些12英寸晶圆厂!

苹果造芯三十年

一场算力集结令,国产芯片如何开启冲刺跑?


半导体行业的“资治通鉴”,汇聚半导体行业最新资讯,捕捉全球科技圈最新动态。专注于半导体晶圆制造、IC设计及封测、存储器、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华语圈百万半导体人睡前必读的“今日芯闻”。" data-weui-theme="light" has-insert-preloading="1">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TI培训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