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科技部牵头的、专门对国家863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的秘密行动正在开展,并已棋至中盘。
5月中旬,接近科技部的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由于科技领域接连发现造假、挪用资金等现象,作为主管国家科技发展的最高决策部门,包括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等均多次指示要严查科技领域的各种腐败行为。“‘863计划’是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标杆,更是容不得沙子。”该人士表示。
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已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3年多的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舟科技),引起了科技部有关部门的注意。
方舟科技曾是中关村的明星。早在2001年7月,该公司即独立研发出国内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位实用化微处理器(CPU)芯片,被媒体称为“改写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然而,2003年5月,当该公司对外宣布“方舟2号CPU”实现商业化之后,旋即以“壮士断腕”的气魄作别过去,极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2004年,坊间开始传言,方舟科技CEO李德磊多次在公开场合宣布已“放弃CPU”。
“事实上,方舟一直承担着国家‘863计划’任务。”该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方舟3号CPU”曾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这个被要求于2003年12月完成的项目,由于研制内容以及使用经费严重违反863合同等各种原因,迄今无法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
倪光南主动“检讨”
方舟CPU的诞生,与中国科技界名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早期的鼎力推荐有极大关系。
知情人士透露,也正因如此,在方舟科技对外宣称放弃CPU的计划之后,倪光南院士非常愤慨,在2006年初就主动联系科技部相关领导,为当年他主动出面请求国家支持方舟CPU研发的作法“负荆请罪”。
5月16日,倪光南院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然承认了这一事实。
事实上,倪光南不仅向国家推荐了方舟CPU项目,还在2000年5月,亲自为中芯微系统公司(“方舟科技”前身)拉来了第一笔投资——在倪的帮助下,一位深圳的民营企业家出于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热心,向中芯微前后注资总共高达5000万元。
“如果作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方舟3号’夭折传闻属实,那么方舟科技公司必将为他们中途放弃研发‘方舟3号’的作法付出代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倪光南略显激动。
在他看来,方舟CPU研发团队的技术十分过硬,“方舟1号、2号的研发和后来的市场表现,都证明了我当初向国家举荐的做法是正确的”。
而2005年夏天,某知情官员曾表示:“倪光南所精通的是技术,他看清了技术,却没有看清人”。
5月17日,记者致电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要求对此事进行核实采访,被拒。当记者按照公司的要求传真详细的书面采访提纲,并尝试向其公司内部论坛中的员工发送采访邮件,但迄今无人联络。
从“方舟1号”到“方舟3号”
据国家863计划有关工作人员透露,“方舟3号”是国家863计划“十五”期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中资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国家划拨的项目资金额高达1538万元。
记者辗转得到方舟科技与科技部签署的《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按照当时合同要求,“方舟3号”CPU的完成期限为2003年12月,主要性能指标要求达到:0.18微米工艺400Mhz,0.15微米工艺达到450Mhz。
“其实,‘方舟3号’能够被国家列为重点项目并寄予厚望,主要是因为方舟1号、2号的核心技术确实得到了认可,并且能够迅速被市场化,‘方舟3号’提前透支了‘方舟1号’与2号所带来的声望。”一位仍在方舟科技的员工如是分析。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曾见证了方舟科技的全部荣耀。
在此之前,由方舟科技研制,并分别于2001年7月和2002年12月向公众发布的“方舟1号”、“方舟2号”,均被视为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史上的两座里程碑。其中,“方舟1号”更被称为国内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位实用化微处理器(CPU)芯片。
2001年7月,方舟科技为“方舟1号”举行了盛大的发布会,科技部、信产部、北京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均给予大力支持。鉴定会后,信产部所管辖的电子发展基金为方舟科技提供了400万元的电子发展基金,创下了当时电子发展基金资助单个项目资金之最。
随后,方舟科技在国内的名声到达顶峰。
据上述方舟科技员工介绍,自方舟1号起,方舟科技就常常得到来自国家各部委的科研项目资金,而方舟科技的CEO李德磊也开始在多个场合向媒体提及“已得到政府数千万资金支持”。
本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所做的粗略统计显示,自2000年始到2003年止,国家相关部门以各种形式向方舟科技(方舟1-3号及相关产品)提供的资金支持近1亿元,支持研发方舟CPU。
但是,自2002年12月“方舟2号”正式发布并于次年宣布市场化之后,宣称要继续开发“方舟3号”的方舟科技却跟CPU渐行渐远。
“方舟大厦”之谜
一个备受国家关注、接受国家投入上亿资金的项目,为什么会中途转向?
“没钱研发是关键。”若干接受记者采访的方舟员工表达了同样一个观点。
而对于钱的去向,一种说法是“同时上马的、与方舟3号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分流太多”;另一些说法则属于只在朋友圈内流传的种种“臆测”。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暗合了前述接近科技部的知情人士所透露的信息,“导致方舟3号无法得到科技部相关部门验收的原因之一,是研制内容以及使用经费严重违反863合同”。
5月17日,记者与国家“863计划”工作组一位人士取得了联系,得到确认的消息如下:
2004年6月,因已延期半年未按合同交付“方舟3号”,“863计划”专家组曾对方舟科技进行了检查,并指出其“资金完全没有按照合同的要求与预算走”的问题;
2005年初,方舟科技曾向“863计划”工作组申请验收,但由于仅有数枚工程样片、未量产、未经大量测试,亦未按照合同研制0.15微米工艺的产品等原因,未能通过863专家组的验收;
2005年年底,“863计划”工作组考察北京“十五”期间所有的863项目,方舟3号项目因为存在上述问题,被排除在考察之外。
亦有业内人士提醒记者,去了解一些“中关村众人皆知的事实”。其中,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方舟科技CEO李德磊曾经在多个场合公开宣称“方舟不再做CPU”。
据称,自2005年初开始,李德磊便在多个场合向多个政府部门和业界公开宣称方舟科技不再继续进行CPU研发,理由是“没有任何市场前途”。
到2005年3月,“863计划”专家组检查“方舟3号”项目时,李德磊也曾对相关专家明确谈到不再继续作CPU研发而改做小灵通的计划。
与此同时,一栋总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左右的方舟大厦,却在中关村软件园即将落成。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块地是2001年“方舟1号”发布之后,中关村为了表示对方舟科技研发CPU的支持而划批的。
这块土地的转让价在当时的市值即高达4000余万元,其中,2000万元来自中关村管委会所提供的土地补贴金,另2000万元则从中关村软件园注资方舟科技时的股东款中扣除(2002年11月,中关村软件园向方舟科技注资5000万元,持有其5%的股份)——这意味着,方舟科技拿地成本极低。
同时,方舟大厦的建设也得到了中关村软件园的帮助。
有知情人向记者提供的信息是,2005年2月,在方舟科技的员工大会上,李德磊曾向全体员工描述了方舟大厦的美好前景,并向员工解释了方舟大厦的资金筹措方案:总造价6000万元的方舟大厦中,一半由中关村软件园帮忙出面贷款,另一半由公司自筹。
最新的消息是,科技部已责令相关部门严查“方舟3号”的经费使用情况,并已组成了调查组预备对方舟科技展开调查。
关键字:软件 倪光南 注资 编辑: 引用地址:https://news.eeworld.com.cn/news/enterprise/200605/18747.html
上一篇:美国可能出台方案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
下一篇:第一季度全球服务器销量微弱上升
推荐阅读
- 热门资源推荐
- 热门放大器推荐
最新视频课程更多
- Allegro MicroSystems 在 2024 年德国慕尼黑电子展上推出先进的磁性和电感式位置感测解决方案
- 左手车钥匙,右手活体检测雷达,UWB上车势在必行!
- 狂飙十年,国产CIS挤上牌桌
- 神盾短刀电池+雷神EM-i超级电混,吉利新能源甩出了两张“王炸”
- 浅谈功能安全之故障(fault),错误(error),失效(failure)
- 智能汽车2.0周期,这几大核心产业链迎来重大机会!
- 美日研发新型电池,宁德时代面临挑战?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如何应对?
- Rambus推出业界首款HBM 4控制器IP:背后有哪些技术细节?
- 村田推出高精度汽车用6轴惯性传感器
- 福特获得预充电报警专利 有助于节约成本和应对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