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半导体厂商想在当前整合大潮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将其业务重心从建设晶圆厂转移至建设系统上来,而且必须在深层次技术水平上与客户合作。英飞凌首席执行官Wolfgang Ziebart认为。
“使半导体制造商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事件已经消失了,”Ziebart说。“现在,每个厂商几乎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相同的工艺技术。而在过去,这个准入是用来区分最好公司和最坏公司的指标,但是现在它消失了,”他说。
“取而代之作为区分指标是系统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体到市场领域。比如,无线技术的范围就太广了。你必须关注一个重点如Wi-Fi或蓝牙,”Ziebart说。
这个转变与芯片和系统厂商的整合同时发生,从而迫使这两类公司的工程师紧密合作。
“过去的市场现在只剩少数几家公司。例如,手机领域的五个厂商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他说。
“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半导体制造商你的方式不得不改变。你不与客户研究、认定其需求并建立相关的产品线本身就是过时的想法。现在你必须与你的客户以一种更加密切的方式合作,”Ziebart表示。
为了应对这种转变,Ziebart重新建立了一个小而灵活商务小组负责系统制造商对于核心市场(如蜂窝式)在研发水平上的技术问题。Ziebart在听取了苹果大会MacWorld上Steve Jobs 的演讲表示。在会上,乔布斯为iPhone推出了一个新的软件功能, 其中包括了英飞凌的基带和射频收发器。
Ziebart不是要讨论英飞凌与苹果的关系,但他从两方面形容了芯片供应商在蜂窝领域如何取得主动权。英飞凌专注于射频调制解调器领域,相比其他相对比较零散的应用处理器具有领先的地位。
“手机制造商看到了很多在高端领域的分化,所以没有类似的平台解决方案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处理器满足多种功能(如媒体处理等等),”他说。
另外,英飞凌正在与中国的工程师合作创建一个相关的DVB手持标准,并将用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移动电视广播上。但是,Ziebart告诫中国开发商开发自主标准(如TD-SCDMA 标准规格)所面临的风险,可能看没法广泛应用在本国之外。
Ziebart同时指出日本试图建立自己广泛的第二代蜂窝技术的困难是有警示作用的。当世界的其他地区采用GSM的时候,“他们被落下了,”他说。
蜂窝只是英飞凌广泛生产线之一,此外还包括汽车、工业和无线通讯。
协同效应位于第2位。最为优先的是保证每个我们所参与的业务有足够的回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关注太多该业务的其他细节。在我们公司中没有战略业务,只有获利和不获利。” Ziebart说。
当更多的关注自身系统时,英飞凌脱离了其制造DRAM和晶圆厂。 Ziebart说在2009年,英飞凌将在奇梦达中占有不少于50%的股份,奇梦达原来是英飞凌的DRAM部门。
英飞凌目前持有奇梦达3/4的股票。目前,英飞凌将如何出售这些股票还没有确定。
英飞凌也决定将不再建造65nm和更高工艺的晶圆厂。但是,英飞凌已经在马来西亚建了一个功率半导体厂,部分是因为其汽车客户希望供应商能够全部负责这样的器件。
英飞凌是IBM联盟的早期合作者,这个联盟已经开发了65nm技术。飞思卡尔为研发45nm工艺加入了这个联盟,ST也与联盟已经签署了协议共同开发32nm技术。
“联盟中的许多公司向着65nm发展,英飞凌已经有了自己的65nm库,”Ziebart说,“但是在45nm工艺节点,我们正设法去建一个更公共的库并且只在需要的时候仅仅添加几个特殊的零件。”他说。
相比之下,“仍然有很多日本芯片制造商设立300mm晶圆厂并做更先进技术开发,”Ziebart说。他们有很多制造专业经验,但是系统级别的专业经验仍然局限在他们的客户如Denso和Panasonic那里,因此,日本市场份额在过去十年下降了,”他补充说。
关键字:无线 蓝牙 厂商 制造 系统 晶圆 编辑:汤宏琳 引用地址:https://news.eeworld.com.cn/news/rfandwireless/200801/article_17655.html
上一篇:芯片侵权确凿被罚 专利大鳄终食苦果
下一篇:广播无线电前端IC兼容多标准
推荐阅读
- 热门资源推荐
- 热门放大器推荐
- 欧洲三大芯片巨头,重新审视供应链
- 大联大品佳集团推出以复旦微和ams OSRAM产品为主的汽车氛围灯方案
- Bourns 推出两款厚膜电阻系列,具备高功率耗散能力, 采用紧凑型 TO-220 和 DPAK 封装设计
- SABIC进一步深化与博鳌亚洲论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使用 3.3V CAN 收发器在工业系统中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 英飞凌携手马瑞利采用AURIX™ TC4x MCU系列推动区域控制单元创新
- 欧冶半导体完成数亿元B1轮融资,加速推进汽车智能化演进
- 后摩尔时代的创新:在米尔FPGA上实现Tiny YOLO V4,助力AIoT应用
- 消息称铠侠最快明天获上市批准,市值有望达 7500 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