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蓝驱模块 一汽大众未来4款新车推出

发布者:SparkCrafter最新更新时间:2012-09-17 来源: 腾迅汽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大众golf是第一款引入蓝驱技术并国产的车型,它的优势在于油耗更低、更加节能环保,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发动机起停技术、制动能量回收以及低滚阻轮胎等诸多先进的节能科技。近日网通社从一汽大众内部人士处了解到:在golf之后,未来一汽大众旗下新捷达、宝来、速腾、迈腾都将有望引入蓝驱模块,形成新的蓝驱车系。

  一汽大众4款车型 有望加入蓝驱模块

  网通社与一汽大众官方人士进行了沟通,对方表示:除了已经推出的GOLF之外,未来速腾、迈腾甚至宝来都会采用蓝驱技术,而尚未正式亮相的全新捷达也已经为蓝驱技术的应用预留好了位置。一位一汽大众的技术专家向网通社表示:事实上对于已经实施平台化多年并在近年推行模块化的大众汽车而言,蓝驱技术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模块”。目前推出的golf蓝驱版匹配EA111系列的1.4TSI引擎,未来还将匹配更为先进的EA211系发动机。而在推出的具体时间点上,据一汽大众内部人士透露,迈腾和速腾可能最早会在2012年末上市。

  大众蓝驱技术详解 可有效降低油耗、更为环保

  1、了解大众蓝驱技术之前,我们先看看它与市场上已经技术成熟的混动技术有什么不同,节能效果各自是怎样达到的?

  大众蓝驱节能技术和混动技术的区别

  作为新能源的代表,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首先占领了市场,其主要原理是在发动机之外增加一个动力源--电机,实现发动机根据不同情况起停以及制动能量回收。其最大的特点是车辆本身可单靠电力驱动,从而达到减少节省燃油消耗以及更为节能环保的目的。而大众的蓝驱技术采取截然不同的技术原理,其两个主要的代表特征是“启动-停车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启动-停车技术”是在发动机怠速情况下避免燃油的消耗,当车辆碰到等红灯这样的短暂停车的情况是,“蓝驱”会让发动机自动熄火,之后在重新起步时发动机在恢复运动,整个过程驾驶员是丝毫感觉不到的,但在这中间“蓝驱”成功的减少了怠速时的燃油消耗。此外,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回收多余能量以避免燃油消耗造成的浪费。另外,低滚阻轮胎也能达到很好的节油目的。

  2、高尔夫蓝驱混动技术详解:

  【蓝驱的经济性较普通版大幅提升】

  高尔夫蓝驱版车型在今年年初正式上市,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并不能理解“蓝驱”的含义。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蓝驱技术”其实就是以我们熟知的TSI+DSG这套动力组合进一步结合了诸多先进的降低油耗和排放的技术。而这个理念还有BlueTDI和TSI EcoFuel,而目前引入国内的目前只有“BlueMotion”一种。可以说,相对于普通版的高尔夫,蓝驱版的燃油经济性得到了质的提升。

  (1)蓝驱亮点技术一: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

  在高尔夫蓝驱版车型的一个并不常见的按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没错这个就是蓝驱技术的一大亮点——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的开关。众所周知车辆静止时发动机怠速运行产生的燃油消耗是最一种能源浪费,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立法禁止此行为。而如果你开了蓝驱高尔夫,只需施加完全制动使车辆停止,发动机则自动熄火。而在释放制动后,驾驶员加油,发动机将自动启动。这一系列的动作并不需要可以学习,而这样的启停可以保证25万次完全不会有问题。

  当然发动机的启停技术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这其中关闭和重启都需要不同的状态支持。当我们需要发动机自动关闭时,需要保证车速为0、转速小于1200转等条件;而需要发动机自动重启时,松开制动踏板等则成为了必要条件。

  (2)蓝驱亮点技术二: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我们知道车辆在制动或减速过程中耗费了多余的能量,将这些能量回收利用则能够降低车辆的能量消耗,使燃油经济性进一步提高。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的目的就是为实现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原本可能浪费掉的多余能量。此外蓝驱版还使用了优化的蓄电池,完全免维护等优势值得称赞。

  (3)蓝驱亮点技术三:低滚阻轮胎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高尔夫蓝驱版的轮胎与普通轮胎有所差别。的确蓝驱版使用了低滚阻轮胎,在保证耐磨性、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了静音性和舒适性,并优化了自身的重量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此外在胎压方面也较普通版有所区别,更高一些的胎压标准是需要驾驶者注意的。

  在全球都在倡导低油耗和低排放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下,与丰田不同,大众另辟蹊径,独立开发出了一套“蓝驱”技术的节能系统,以此稳定的技术达到节油的目的。一汽大众以高尔夫打头阵以此试探中国市场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蓝驱模块的加入,一汽大众又有多达4款蓝驱车型进入中国,给了我们多的选择?节能又环保,与普通车型大约2-3万元的差价,何乐而不为?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等来新车型的到来。

引用地址:加入蓝驱模块 一汽大众未来4款新车推出

上一篇:电动汽车充放电研讨会探讨充放电解决方案
下一篇:全球锂电池隔膜市场或将经受我国低价冲击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