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研发新型纳米硫阴极材料 提升锂电池充放电效率

发布者:诗意世界最新更新时间:2015-12-08 关键字:丰田  纳米硫阴极  锂电池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丰田北美研究所(TRINA)的科研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锂电池纳米硫阴极材料,这种材料采用了类似于块菌的结构,其中包括嵌入空心碳纳米球体的硫粒子以及密封柔性叠层(LBL)纳米膜碳导体。

    目前TRINA已经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能源与环境科学》期刊中发表了论文。在论文中,研究人员指出,新型纳米硫阴极材料(65%的最终硫载荷)可以在2C高速率条件下工作(1C对应1小时完整充电或放电),并可完成超过500个充放电循环,库仑效率(即充放电效率)几乎达到100%。

    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叠层纳米膜碳导体可以自行组合,因此针对纳米硫阴极材料表面特性而形成布局有序的超分子结构会受到极大影响。具备粘合能力且能够与溶剂发生反应的任何材料(离子或氢键)均可以通过叠层的方式转化为多分子层结构。上述结果表明,对于其它低导电率电池阴极而言,未来这种新型纳米硫阴极材料将成为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纳米硫阴极材料可以带来高达1672毫安/克的理论容量,这对于下一代电池来说很有吸引力。不过在实际应用中,高电阻、低载荷活性物质以及充放电时电解质中间聚硫化物分解等问题仍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些问题会导致库仑效率下降、电池容量损耗加快,同时也会发生自放电现象。

    此前,很多科研小组一直在探索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纳米涂层和纳米膜来阻止聚硫化物分解,从而提升锂硫电池的性能。而TRINA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试验后发现,尽管基于聚合物的电解质可以被用来阻止聚硫化物分解,不过其传导率相比普通基于液体的电解质明显降低,这也使得实现高效的放电率难上加难。

    当在复合材料或纳米涂层中使用聚合物后,硫阴极的循环特性有所改善。此外,聚合物可以为硫阴极提供一个在充电和放电之间自由调节容量的弹性框架。与此同时,TRINA科研小组在锂电池纳米硫阴极材料中采用的全新结构也可以抑制中间聚硫化物的分解,减少碳导体生成等问题。

关键字:丰田  纳米硫阴极  锂电池 引用地址:丰田研发新型纳米硫阴极材料 提升锂电池充放电效率

上一篇:追逐新能源汽车 锂电投资背后现三重忧虑
下一篇:需求井喷 动力电池股持续火热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19:12

以混合动力为矛,丰田如何破解中国难题?
丰田汽车在本届上海车展的核心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为今年混合动力的国产推广做好铺垫。卡罗拉和雷凌的混合动力版会成为丰田在中国开拓市场的排头兵。   “在全球范围内日本以外的国家中,丰田首次在中国实现了混合动力(组件)的国产。”丰田汽车会长内山田竹志说。今年68岁的内山田是工程师出身,在丰田内部有“混合动力之父”的称号。“普锐斯的研发项目,简直跟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有类似的地方。”回忆起当年丰田启动混合动力项目时的状态,内山田感慨地说。   在2013年,内山田升任丰田汽车会长,推动混合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成为他的主要使命之一。而他的成绩也进一步奠定了丰田在混合动力领域的市场地位。截止2015年3月,丰田混合动力车
[嵌入式]
锂电池将迅速在交通产业大显身手吗?
  消费性产品的发展趋势迅速牵动电池产业,根据集邦科技(TrendForce)旗下研究部门 EnergyTrend 表示,锂电池随着量产数量增加,价格与性能也逐渐为消费者所接受,包括手机电池与 NB 电池,也以锂电池为使用主流,而伴随着新材料的革新,动力锂电池也成功在电动工具以及两轮车辆上崭露头角,让锂电池突破仅有消费性产品的应用局限。   EnergyTrend 表示,在消费性产品领域的二次电池领域中,镍镉电池的历史最为悠久,但是因为在材料环保方面,受到质疑,包括欧洲地区在内的一些先进国家,限制镍镉电池仅能在医疗以及军事等特殊用途使用。至于镍氢电池的使用上,过去普遍使用在数字相机等消费性产品上面,但是随着产品诉求逐渐朝向轻薄发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锂电池</font>将迅速在交通产业大显身手吗?
新款三氟化铁阴极材料或使锂电池能量密度翻三倍
据外媒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UMD)、美国能源部国立布鲁克哈文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及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US Army Research Lab)研发并研究了新款阴极材料——一款经过改动设计的三氟化铁(iron trifluoride,FeF3),该材质或将使锂离子电池电极的能量密度翻三倍。 该材料通常被用于锂离子电池中,这主要得益于插层化学(intercalation chemistry)方法。然而,像三氟化铁这类复合物通常会通过更为复杂的转化反应(conversion reaction)传输多个电子。 尽管FeF3的电势可提升
[汽车电子]
Lithium Australia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 产品容量约每克169毫安时
据外媒报道,Lithium Australia的全资子公司VSPC正在生产商用优质锂钛氧化物,即“LTO”电池负极粉末。VSPC 表示,其LTO超过了行业性能基准,并将继续进行深入研发,包括铌基负极粉末。Lithium Australia正在建设锂电池技术库,该公司在锂电池负极方面的最新工作,是其最近成功生产“磷酸铁锂”和“磷酸铁锰锂”电池正极粉末的又一成功之旅。 (图片来源:thewest.com.au) VSPC表示,通过基于浆料的专利工艺,已能生产出超过当前行业标准的LTO负极粉末。这种工艺缩短了煅烧时间,并提供了品质更高的最终产品。将VSPC的LTO产品与5种竞争产品进行评估,其中VSPC的LTO产品的具体容量
[汽车电子]
Lithium Australia生产<font color='red'>锂电池</font>负极材料 产品容量约每克169毫安时
磷酸铁锂电池零下10度衰减多少?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的区别对比
磷酸铁锂电池 作为目前 电动汽车 的 电池 种类之一,其特点则是它的热稳定性比较的稳定、制作成本也不高、使用寿命长等等。但是它的抗低温性能非常的低,在零下10度的情况下,虽然可以正常的使用电池,不过 充电 的效率就会大幅度的降低。 对于 磷酸铁锂 冬天太差了这一说法,其实冬季低温下磷酸铁 锂电池 是会比 三元锂电池 衰减的大一些,但并不大。在同等条件下,如果搭载 三元锂 电池的车辆会因冬季低温 续航里程 缩水25%,而磷酸铁锂的化则很有可能会达到30%。两者之间的差距仅此而已,并没有网上一些人谣传的差距那么大。此外,产生这点差距还不完全是电池天生属性决定的。 磷酸铁锂和三元 锂电 池的区别对比 1、能量密度 电池能
[汽车电子]
新型架构解决锂电池充电难题
    随着无线、计算、消费类以及工业、医疗市场领域的终端应用不断向便携式方向发展,与锂电池充电相关的技术问题也早已成为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除了满足电池供电系统可靠性外,高效率与低成本特性也在器件选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如何平衡三者的关系?TI的四款新品充电IC或许可以成为工程师中产品选型时的一个新选择。     有必要介绍一下目前主要的手机电池充电方式。在过去,采用锂电池的手机、GPS等便携式终端大都采用充电IC加DC/DC或者PMU的拓扑实现功率转换为整个系统供电。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结构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然而其缺点也不容忽视:由于其判断电池是否充满的依据是充电电流的大小,但实际上系统本身在充电的同时也在消耗电池
[电源管理]
新型架构解决<font color='red'>锂电池</font>充电难题
天能股份拟投39.7亿,新建10GWh锂电池项目
  天能股份(688819.SH)27日晚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39.7亿元,新增10GWh的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该项目位于湖州南太湖新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约177亩,计划投资11.28亿元,预计建设周期12个月;二期占地约265亩,计划投资28.45亿元,预计建设工期30个月。   项目实施主体为天能股份下属子公司天能新能源(湖州)有限公司。本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39.7亿元,其中11.6亿元为今年1月份在科创板上市募集的资金,余下部分由公司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补足。   实施该项目,将加速实施公司发展战略,加快公司对磷酸铁锂电池的产能布局,提升市场份额,增强公司竞争力。项目达产后,公司相关产品的产能将扩大,有利于提升公司
[新能源]
斯巴鲁、丰田、马自达:将开发适应电动汽车时代的新型发动机
5 月 30 日消息,斯巴鲁、丰田汽车、马自达三家公司联合发布公告,宣布为实现碳中和,将分别开发适合电动化和碳中和追求的新型发动机。 据介绍,新型发动机将致力于实现与电机、电池等电驱动单元的最佳集成。除了通过发动机小型化来改变汽车的布局之外,还可通过使内燃机与各种碳中和 (CN) 燃料来实现发动机的碳中和。 新型发动机将不使用化石燃料,通过 e-fuel(IT之家注:合成燃料)、生物燃料、液态氢等多样化燃料来实现碳中和。由此,新型发动机也将为普及 CN 燃料作出贡献。 新型发动机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发动机个体的性能,更以结合电驱动单元为前提,力求实现发动机和电驱动单元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发挥最佳功能。 此外,与传统发动机相比,在实现高效
[汽车电子]
斯巴鲁、<font color='red'>丰田</font>、马自达:将开发适应电动汽车时代的新型发动机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