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新希望!日产VC-TURBO发动机拆解

发布者:rockstar7最新更新时间:2018-12-07 来源: 网上车市关键字:日产  VC-TURBO发动机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今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动车的保有量一路飙升,尤其是在北京这种买车需要指标的大城市,电动车的市场越来越火热,大街上的“绿牌车”也越来越多,各大厂商也在玩命研究电动车,但是偏偏就有一个厂家喜欢玩“特殊”,推出了颠覆传统的曲柄连杆结构,独创的多连杆系统,实现压缩比由14:1(高效能)—8:1(高性能)之间智能无级切换的VC-TURBO可变压缩比涡轮增压发动机,日产历经20年的研发,会不会给内燃机带来新的希望呢?我也来到在广州举办的发动机拆解会现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性能车一般都是采用低圧缩比,可以保证发动机更强大的动力输出,混合动力的车一般采用高压缩比,车辆热效率高,展现自己的燃油经济性。





















采用可变流量的机油泵,减少了机油流动产生的阻力,去除了平衡轴,没有齿轮之间的摩擦阻力以及平衡轴重量的惯性力,采用真圆加工工艺、低张力活塞环、以及裂解连杆工艺。















VC-TURBO发动机特定的高功率输出,因此对机油润滑的要求也更高。发动机高转速低压缩比时,通过“2-档”机油泵提高机油的压力,从而更好的达到润滑效果。









VC-TURBO可以根据发动机工况,找到热效率最高的最高压缩比,以及避免爆震的可能,将各种标号汽油性能发挥到极致,在动力性能上超越3.5L自然吸气V6发动机,最大扭矩达到380N·m,最大功率185kW,且综合油耗6.6L/100km,较于竞品车型有一定的优势。

综合来看,这款经过20年技术研发、30000小时台架技术测试、拥有300项创新技术、经受3000000km等效道路测试的VC-TURBO发动机是令人称赞的,相信日产将它搭配在头牌车型天籁身上,已经证明了厂家对VC-TURBO的自信,我们也希望这台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可以引领内燃机下一个辉煌!


关键字:日产  VC-TURBO发动机 引用地址:内燃机的新希望!日产VC-TURBO发动机拆解

上一篇:能量密度比锂离子电池高10倍?本田研究所等合作研发氟离子电池
下一篇:又一场“军备竞赛” 看动力电池业的“速度与激情”!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20:18

日产在巴西研究二次电池 创新储能又一举措
据外媒报道,日产与巴西圣卡塔琳娜州联邦大学(University of Santa Catarina)达成协议,一起研究日产聆风(Nissan Leaf)电池的二次使用功能,使之成为创新储能解决方案。 在巴西南部圣卡塔琳娜州(Santa Catarina)的弗洛里亚诺波利斯(Florianópolis),双方一起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一开始,日产将向圣卡塔琳娜大学研究团队提供六个聆风旧电池,此类电池原先用于圣保罗(São Paulo)和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的出租车项目。 如果可达成长期合作,那二次电池应用将得到广泛测试。日产巴西公司总裁Marco Silva表示:“拆下来的电池,依然会有很高的放电和供电
[汽车电子]
日产汽车 率先研发SOFC汽车动力系统
    日产汽车公司近日宣布,公司正在研究开发一种利用生物乙醇产生电能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简称“SOFC动力系统”),这款新型系统以SOFC电力发电机为酶生物燃料电池(e-BioFuel-Cell)提供电能,而将此项技术应用于汽车尚属全球首例。     SOFC动力系统使用的燃料电池是利用乙醇、天然气等多种燃料与氧气反应而产生高效电能。日产汽车执行副总裁坂本秀行(HideyukiSakamoto)表示,“氢气的生产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能耗,搭建(用于燃料加注、贮存)基础设施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相比之下,乙醇非常易于提取,贮存更安全,成本也更低。这些都是它的优势。”    与传统动力系统不同,酶生物燃料电池以SOFC系
[汽车电子]
2020年目标达成 日产自动驾驶技术发布
随着汽车工业的向前发展以及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的热门话题。随着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涉足自动驾驶领域,从而也加快了这项技术的研发进程。在7月13日,日产在日本发布了ProPILOT自动驾驶技术,并宣称该技术在2020年就能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   日产ProPILOT自动驾驶技术 ProPILOT是日产研发的的自动驾驶技术,可用于高速公路上的单车道驾驶。该技术可以在全自动模式下完成转向、加速和刹车等操作,从而减轻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拥堵和长途驾驶给驾驶者带来的负担。日产汽车也因此成为首家在量产车上搭载此类技术的日本汽车制造商。 日产全新Serena将搭载应用ProPILOT技术的系统凭借
[汽车电子]
日产新能源未来如何发展?e-POWER了解一下
毫无疑问,没有人会怀疑日产的发动机技术,一代神机VQ系列发动机连续十四年获得“沃德十佳发动机”,从1994年的诞生的第一台VQ发动机开始,每一台VQ系列发动机都有着相同的DNA,VQ发动机都拥有高效,静谧,平顺,轻量化,高兼容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无论是VQ20DE还是VQ35DE,VQ系列发动机可以说是“技术日产”四个字最好的证明。新时代的VC-TURBO继续延续VQ系列的强大性能,再次拿下“沃德十佳发动机”的肯定。 不过,日产在内燃机上的强大并没有掩盖日产在新能源上的建树。早在1947年,也就是72年前,日产就推出了第一款电动车。二战结束后石油非常稀缺,但是电力充沛,日本政府鼓励电动车的发展,在政策鼓励下,日产多摩电动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日产</font>新能源未来如何发展?e-POWER了解一下
绝非女司机专用,从全景摄像看日产安全策略
全景摄像是这几年兴起的新玩意儿。由于硬件成本不低,这套东西至今仍大多只被 高级车 采用。在常规品牌车型里,日产汽车是个特例,它似乎对此情有独钟,并且将其普及在了很多二十万左右的车型上。 很多人,尤其是男性/老司机,对于全景摄像并不感冒,原因是觉得这东西也就是辅助停车的时候管用,属于典型的 新手女司机专业设备 。说实话,一开始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伴随着这两年日产新车展现的新型主动安全策略,笔者发现日产汽车在全景摄像方面的使用还真不仅仅是 停车更方便 这么简单。 日产智能内后视镜技术 全景摄像在新型主动安全技术上发挥的价值发展至今,以车身刚度、能量分散和安全气囊这些为代表的被动安全技术虽然一直也在改进,但提升
[汽车电子]
绝非女司机专用,从全景摄像看<font color='red'>日产</font>安全策略
日产自动驾驶汽车将部署NASA技术 可实现远程控制
据外媒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Nissan)将部署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发的技术,利用人类的帮助,远程驾驶其自动驾驶汽车,该公司承认,真正的L5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日产表示其“人机回圈”(human-in-the-loop)系统受NASA的火星漫游者(Mars Rover)项目的启发,由日产首席技术主管与在航天局工作了13年的老员工Maarten Sierhuis合作研发,该系统解决了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即汽车如何对道路状况的突然变化做出反应。 日产的该消息在日产未来峰会(Nissan Future summit)上发布,该消息与汽车行业原先设想的真正的自动驾驶截然不同,真正的汽车驾驶是未来有
[机器人]
建厂、竣工、出货!日产等电池项目曝新进展
近日,多个电池项目传来最新进展,涉及电池上下游等多个环节,包括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等电池产品: 日产:计划联合SK On在美国建立联合工厂,以获取美国能源补贴,推动其电动化发展,新工厂预计2026年开始生产; 宜宾锂宝:投资14.7亿,年产2万吨锂电材料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后产品用于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 松下:总投资3.5亿元,无锡锂一次电池新工厂项目正式量产出货。 日产:联合SK On在美建厂 3月20日,据外媒报道,日产和SK On计划在美国建立一家联合电池工厂,该工厂可能在2026年开始生产。 据悉,建设联合工厂的起因是因为美国目前的补贴政策。日产目前在其BEV中使用的是远景动力(E
[汽车电子]
建厂、竣工、出货!<font color='red'>日产</font>等电池项目曝新进展
日产自清洁摄像头 增强行车安全性
恶劣的天气条件会引发很多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日产公司的工程师们为了提高行车安全性,开发了一款自清洁摄像头,并应用在了Note(国内定名:骊威)车型上,让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更有保障。这款智能化自清洁后视摄像头系统表明了日产公司对人性化便利技术、智能设计和打造实用性高的产品充满着强烈兴趣。 全新一代日产Note运用了多项创新型技术,以进一步提升驾乘的安全性。车道偏离报警系统、盲区警示系统、移动目标检测系统共同组建成为日产安全屏障系统,特别是其中的全景式监控摄像辅助泊车系统更值得让人称赞,因为该系统使用的360度无死角全方位视角摄像技术,以前从来没有应用到B级车上,所以在创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有着新的突破。 日产Note安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