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解读无人驾驶:V2X是底层网络连接 传感器单元是APP

发布者:EternalBliss最新更新时间:2018-12-28 关键字:V2X  自动驾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至今,用一句话概括从业者的终极目标,无非就是在面对庞杂的道路信息数据时,将车辆的思考决策变得无限接近人类,甚至最终在安全性上超过人类。而这也被无人驾驶唱衰派攥在手里当成了把柄——机器终归是机器,其天然具备某些局限性,使得无人车远没有听起来那样“前程似锦”。

因此针对车辆的一系列弱点,机智的工程师们排除万难,提出了一套接一套的解决方案。其中,被称为“自动驾驶汽车千里眼”的V2X技术已被各大厂商提上日程,就连该技术现阶段能够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博世都给大家想好了:在APA(全自动智能泊车)系统中,通过V2X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至于V2X技术本身,业界给出的定义是:在车辆与一切可能影响车辆的实体间实现信息交互,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也就是无线通信的方式来完成感知工作,以减少事故发生,减缓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提供其他信息服务。V2X主要包含车对车 (V2V), 车对基础设施(V2I),车对互联网(V2N)以及车对行人(V2P)。

简单来说,V2X就是“车联一切”,来打造一个“超视距的传感器”。要知道,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搭载的主流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等,基本都是“近视眼”。而V2X这种车载通信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借助低延时、高可靠的网络连接交互,能够让车辆实时了解周边动向,探测视线外的交通流变化,并向驾驶员发送报警讯息。

虽然V2X对网络连接的要求比较严苛,可一旦该技术“上车”,操控效率将明显优于人类驾驶员。那么问题来了,拥有了如此全知全能的新新技术,我们还有必要和各种物理传感器“死磕”吗?通用中国科学研究院杜江凌给出了答案:“抽象来看,V2X技术本身只是一个连接,而无人驾驶其实是一个特定的应用。”

V2X与自动驾驶的关系

常规的自动驾驶汽车数据来源均为车辆搭载的物理传感器,而V2X可以理解为另外一个通道,使得车辆数据来源转为路侧单元等其他地方。杜江凌打了个比方:“当车辆通过雷达无法判断障碍物类型时,借助V2X可以进行信息共享。类似微信点赞功能或者其他APP上的商家评价,如果我不知道眼前碰到的是什么东西,可以看看其他人的评价,就能有个大概了解。”

物理传感器可以简单理解为手机APP,而V2X则扮演了底层平台的角色。在这个车路协同的平台真正实现之前,车载传感器只能单独服务于每一台手机。为了增强说服力,在V2X车联网通信技术体验日上,通用向媒体展示了包括:车辆盲区以及变道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紧急制动预警、前向碰撞预警、车速引导、前方急转弯预警、道路湿滑预警等几项安全应用。

亿欧汽车在实际上车体验通用V2X技术后能够发现,由于车辆需要在路口精确识别红绿灯,获知前方交叉路口是否有车辆,甚至对弯道拐角后的物体进行预判,因此对于地图回传数据的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技术角度来看,相对辅助驾驶,V2X技术的实施还要更加依赖高精地图,并以此作为车辆定位的前提。

显然,这些功能与辅助驾驶系统有很大一部分重叠。理论上,基于专用通信技术以及定位技术,V2V技术的有效通信范围可达300米。而相较于摄像头或雷达等传感器设备,搭载V2V技术的车辆不仅通信距离更远,而且还能通过同样搭载V2V技术的车辆获取远处的路况信息,且不易受天气、光线或清洁度,以及地形、遮挡物等影响或干扰。

貌似很有道理,但强如马斯克说了:“特斯拉Autopilot 9.0版本更新后已经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目前车辆可以实现在高速公路上变道超车,上下匝道,不久后还可以实现识别交通信号灯及环岛等功能。”

人家压根就没提V2X这件事儿。换句话说,脱离V2X技术的L3级自动驾驶车辆是否也可以与信号灯等基础设施进行沟通?杜江凌表示,马斯克并未明确定义“完全自动驾驶”的概念,不能直接理解为L3级别,更何况,上述承诺看起来相当激进,却仍旧没有最终落地的时间节点。

与此同时,杜江凌也难掩担心:“虽然我们要抱持开放式的态度,可一旦特斯拉真的独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几乎相当于把现阶段从业者投入巨大精力的激光雷达和V2X存在的必要性给推翻了。”

都用同一套标准,用户体验才是竞争差异

除了马斯克这种“一口吐沫一个坑”的技术大佬之外,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则是横在V2X规模化应用之路上更大的一座山。

据杜江凌透露,中国目前已经完成针对V2X标准体系的七层通讯协议建设,还差最后一步的安全认证体系。在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之后,还需要在应用层进行大规模测试,预计将于明年年初与5G结合。相关工作会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展开进行,而通用也是工作组中的一名成员。

基本上,这套标准是包括通用在内的车企推行V2X技术的第一准则。说白了,所谓通讯标准在整条产业链中的最大作用便是,把合规的信息呈现给各位玩家,由其自己决定具体如何应用。还是以手机作为类比,4G网络把图片数据信息呈现在运营商面前,最初功能手机时代,运营商们想到的模式是彩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彩信的形式也被微信等各类应用取代。

实际上,4G网络提供的是同样一批数据,差别只是微信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同理,一旦道路数据上传到车端,车辆如何进而向用户提供预警等功能,完全取决于厂商本身,而这也是杜江凌眼中通用V2X产品最大的竞争力。

相比竞合关系,通用反而将产品规划的着力点放在用户体验的塑造上。“各个厂商对于交通安全应用的理解各不相同,V2X体现的是互联的沟通过程,这与其他自动驾驶技术有很大差别。比如说同样是预警功能,是让车主通过屏幕收到讯息,还是通过座椅发生震动?是否有必要将其接入AEB系统?这都是厂家自己的设计选择。”

从技术上来看,V2X已经顺利完成演示,有望于两年后大规模铺开。与马斯克全靠自己就能挣钱的技术路线不同,实现V2X的基础在于全网络全行业的跨厂商合作。而通用作为百年大厂,对此看得也相当清晰。

一面通过SuperCruise提供辅助驾驶功能满足消费市场的胃口,明确告诉驾驶员:“我是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解放你的双手,但你始终要对车辆的行驶过程负责。”另外一面也不放过完全不需要人类介入的L4级全自动驾驶,一刻不停地建立路侧单元以及后续通讯标准的接收。

实在等不及的话,通用还有一条路可以走:直奔砍掉方向盘和踏板的Robo-taxi,砸下1亿美金量产Cruise全新自动驾驶汽车,计划2019年在旧金山完成部署。


关键字:V2X  自动驾驶 引用地址:通用解读无人驾驶:V2X是底层网络连接 传感器单元是APP

上一篇:扩展智能汽车业务,Molex收购Laird旗下互连车辆解决方案
下一篇: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研究攻击性自动驾驶 可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20:19

Simulink与自动驾驶(ADAS)算法的开发
自动驾驶的开发架构是什么? 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基础的架构,逃不出我们经常所说的三大法宝,感知--- 决策(规划)--- 执行(控制),这三个内容,软件开发基础思路都不一样,且听本屌丝娓娓道来! 感知: 雷达的感知大多都是一些傅里叶变换一类的算法来处理多普勒效应的脉冲波信号,目前主流的都是用C来做代码。雷达的种类很多,这个算法仅仅限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本屌丝就不懂了。 摄像头对应的大多都是进行图像处理,虽然说目前Simulink包含对应的图像处理算法模型,但是这些算法模型仅仅对于大家写论文有用,容易出结果,容易仿真!但是实际的算法中大多都是用OpenCV与C++进行柔和使用。 像惯性导航,GPS里面的算法,都是另外一个范
[嵌入式]
Simulink与<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ADAS)算法的开发
ROHM开发适用于汽车照明的解决方案
1.前言 汽车技术正在经历重大变革。比如,电子元器件成就了自动驾驶技术所需的安全功能和感应功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以前照灯和尾灯为代表的汽车外灯,也由传统的灯泡型外灯发展为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光源技术正在取得长足进展。近年来,不仅让 LED 发挥照明的功用,通过控制 LED 灯光来提高安全性的产品也在日益普及。此外,两轮机动车的技术和产品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并且与汽车一样对品质的要求非常高。 在这种背景下,ROHM 正在开发车载领域用的小型高可靠性 LED 以及控制 LED 灯亮必不可少的 LED 驱动器 IC,并提供适用于汽车照明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将介绍 ROHM 拥
[嵌入式]
ROHM开发适用于汽车照明的解决方案
Toposens与英飞凌合作推出新型超声波3D传感器 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
据外媒报道,德国传感器制造商Toposens与英飞凌科技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 AG)合作,通过使用Toposens的专有3D超声技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实现3D障碍物检测,并避免发生碰撞。Toposens具有3D超声波传感器ECHO ONE DK,可利用声音、机器视觉和高级算法为机器人、自动驾驶和消费电子等应用提供稳健、经济高效且准确的3D视觉。 (图片来源:Toposens) 该3D超声传感器易于集成,且可通过精确的3D障碍物检测避免发生碰撞。基于英飞凌的XENSIV™ MEMS麦克风IM73A135V01打造,该下一代参考产品可帮助客户减少开发工作并缩短上市时间。此外,与现有的工业3D传感器
[汽车电子]
Toposens与英飞凌合作推出新型超声波3D传感器 提高<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安全性
自动驾驶应该一步到位还是迭代升级 需要因企业而论
  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汽车产业往“新四化”的发展目标在汽车产业领域不断挖掘,培育新的增长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不断照进现实,从20世纪末尾开始便有十多年历史的自动驾驶汽车,在21世纪初呈现出接近实用化的趋势。   发展至今,自动驾驶汽车按照自动化程度分出等级,从第一阶段的驾驶辅助系统(已普遍使用),到第二阶段的部分自动化系统,第三阶段高度自动化,及第四阶段完全自动化,各大车企和科技巨头的入局,渐渐出现了到底应该一步到位还是迭代升级的争议……      李开复:自动驾驶必
[嵌入式]
Apollo阿波罗自动驾驶框架概述
阿波罗全自动驾驶技术的三个核心部分是预装和批量生产的车辆、'经验丰富的AI司机'和5G远程驾驶服务, 李振宇在演示时说。以预装和批量生产的车辆为基础,人工智能驾驶系统现在能够独立操作车辆,而5G远程驾驶服务允许远程人类操作员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干预。 阿波罗在预装和量产车辆方面的领先技术是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关键前提条件。2019年,百度与一汽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中国第一台预装和量产的机器人出租车--红旗EV机器人出租车,此后在北京、长沙、广州、重庆、沧州等多个城市进行了无人驾驶测试。与改装车型相比,预装和批量生产的车辆更能保证一致性和安全性。 阿波罗还发布了第五代自动驾驶套件,首批符合全自动运营要求的预装和量产车
[嵌入式]
Apollo阿波罗<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框架概述
VR技术或将进入自动驾驶行业,这几家公司是如何做的?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渐完善,人们开始思考在自动驾驶技术完善后的乘车体验。由于不再需要司机专注于道路状况,汽车制造商们开始思考该如何让乘客打发这一段路上的无聊时光。 近一位汽车行业高管表示,,奥迪(Audi)、日产(Nissan)和其他汽车制造商都在尝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和卡通人物形象,让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乘客和司机都能够享受在路上的快乐。 奥迪公司的技术 奥迪(Audi)中国数字业务和客户体验(Digital Business And Customer Experience)高级主管鲍里斯·米纳斯(Boris Meiners)本周在上海CES亚洲技术贸易大会(CES Asia Technology Trade)期
[嵌入式]
VR技术或将进入<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行业,这几家公司是如何做的?
微软公司的自动驾驶战略
美国五大科技巨头谷歌母公司 Alphabet、苹果和亚马逊,Facebook,已有 4 家涉足了自动驾驶,上周自动驾驶公司 Cruise 及其母公司通用汽车宣布与微软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也将以 300 亿美元的估值,向 Cruise 投资 20 亿美元。唯一一家还未出现涉足自动驾驶消息的只剩Facebook。 1.微软投资 Cruise20 亿 根据官方发布的相关声明,微软将和通用汽车、本田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一道向 Cruise 进行合计超过 20 亿美元(约合 129.55 亿元人民币)的新股权投资,这让 Cruise 投后估值上升至 300 亿美元。而根据此前相关消息,在本轮融资前
[嵌入式]
微软公司的<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战略
Xilinx 与大陆集团联合打造汽车行业首款量产版自动驾驶 4D 成像雷达
自适应和智能计算的全球领先企业赛灵思公司(Xilinx, Inc.)和大陆集团近日宣布,赛灵思将通过 Zynq® UltraScale+™ MPSoC 平台支持大陆集团开发新款高级雷达传感器 (ARS) 540,联手打造汽车行业首款量产版 4D 成像传感器。双方的合作将助力配备 ARS540的新车型实现 SAE J3016 L2 功能,为迈向 L5 自动驾驶系统铺平道路。 4D 成像雷达能够通过距离 (Range) 、方位 (Azimuth) 、仰角 (Elevation) 和相对速度确定物体位置,以提供详细的驾驶环境信息,这是此前只能采集速度和方位信息的汽车雷达系统前所未有的全新功能。大陆集团的 ARS540 是一款高端长距
[汽车电子]
Xilinx 与大陆集团联合打造汽车行业首款量产版<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 4D 成像雷达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