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的“十字路口”,应该刹停,还是谨慎前行?

发布者:upsilon30最新更新时间:2018-03-22 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关键字:自动驾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在安全与技术进步之间摇摆不定。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这不仅仅是Uber的危机,更是整个行业的一次「信任危机」。

  从奔驰飙车事件,到今天的Uber事故,连续两次扑朔迷离的故事看到人心慌慌。事故调查虽然还没有最终定论,但喧闹媒体却无意中给普通大众制造出了一种对技术的「恐慌」。

  作为「首例自动驾驶汽车撞死行人事故」,Uber再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负面新闻的如潮水般涌来。甚至,更有为了引诱眼球的媒体,起上了「自动驾驶杀人」这样的标题,给一项伟大的技术刻意蒙上道德审判的阴影。


在自动驾驶的“十字路口”,应该刹停,还是谨慎前行?

  类似的事故在另一个「十字路口」已经发生过。2016年5月7日,Joshua驾驶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交叉路口与一辆拖挂车发生了剧烈碰撞,导致驾驶员不幸丧生。由于碰撞发生时这辆特斯拉轿车处于Autopilot模式下,驾驶员也没有做出任何规避动作。

  最终剧情却发生了反转。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在经过历时七个月的漫长调查之后,在去年1月,NHTSA公布了对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的调查结果:未检测到特斯拉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与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中存在任何设计与表现的缺陷。NHTSA还表示:「没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审查。」

 在自动驾驶的“十字路口”,应该刹停,还是谨慎前行?

  虽然得到了一块「免死令牌」,但问题在那时候已经显现。面对即将到来的「自动驾驶时代」,如何在事故发生后界定人或汽车的责任?如何评判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成为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究竟是谁犯了错?

  在这起事故中,自动驾驶车辆上能够拯救受害者的感知系统应该不少于四个。Uber的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其实配备了多个不同的感知系统,包括顶部的激光雷达、前端雷达、短焦和长焦光学相机等等。即使在非常昏暗甚至无光的夜间,激光雷达发射的红外激光脉冲也能主动的感知到物体的距离。

 在自动驾驶的“十字路口”,应该刹停,还是谨慎前行?

  当天并没有大雾影响,由视频也能看出周围少有遮挡物,所以如果从自动驾驶系统内部评估,「感知系统」嫌疑很小。

  最大的嫌疑在于「预测系统」。根据警方发布会的初步信息,由车辆停车位置和撞击痕迹推断,事故很可能是由行人没有注意到后方来车,突然左转横穿马路造成的。

  车上的激光雷达等感知系统可能感知到了「行人」,但并没有识别出「推着车/骑着车的行人正在左转」,而「预测」行人处于「直行」的状态下,所以并没有做任何躲避,从而发生事故。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是传感器正确识别了行人,算法做出了反应,但是由于车速过快,车没有能够及时停下。

  这让人想起了Uber之前的一次无人驾驶事故。去年三月Uber自动驾驶汽车还与一辆人类驾驶的汽车相撞,导致车辆侧翻在地。但最终据当地警察局发言人Josie Montenegro描述,在自动驾驶模式下的Uber车辆并没有出现故障和技术失误,对方司机全责。

  两次事故可能拥有一些共同之处。无人驾驶车辆的行为是合法的,但是又是不合「常理」的、不符合人力驾驶的通常习惯的。

  如果是人驾驶这辆车,就会避免惨剧发生么?

  以「事后诸葛亮」的态度假设,通常不会在人行道有人行走的情况下,以4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快速通过临近道路。考虑到安全因素,一部分驾驶员可能会减速,或者会考虑往左非法占道而进行一些避让。

  即便是这样,你可能还会想到最后一道防线——「安全驾驶员」。但安全员的设置,并不能防止这种事故发生。事实上,无人驾驶的安全员作出反应的时间,要比驾驶员自己开车时的反应时间更长的。

  亚利桑那州坦佩警察局局长西尔维亚·莫伊尔(Sylvia Moir)对《旧金山纪事报》表示,「安全员称受害人突然就出现在他们前方。他的第一反应是听到了碰撞的声音。」

  而在初步调查过后,剧情也有了一些反转。警察局局长向媒体表示,「事实非常清楚的是,根据受害人横穿马路的方式,无论是有人(驾驶),还是自动驾驶,要避免这起交通事故是极其困难的。」另一方面,Uber自动驾驶汽车配备的摄像头拍摄的视频证据,可能指向着这次交通事故过错在受害者本人,而非Uber。

  去「敬畏」,而不是「恐慌」

  有一个常识,可能与很多人感知相悖——飞机是目前所有出行工具中最安全的。

  如果从我们每天接收到的新闻事件来说,飞机并不安全;但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来看,飞机的死亡率是最低的。如果用死亡率/运送单位距离人次的方法来比较,根据美国交通部的官方数据:「常规旅途民航飞机的死亡率是0.003人/亿英里,是所有交通模式中最低的。商用大巴是0.05人/亿英里,铁路是0.06人/亿英里,汽车(包括出租车)是0.61人/亿英里。」(数据来源: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

  世界上第一款喷气式客机,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的「彗星」,但其命运并不顺利。从1952年10月到1954年4月的短短18个月时间里,在已经交付航空公司的17架「彗星」中,就有6架相继发生事故,99名旅客和机组人员遇难。

  「彗星」频繁陨落,在当时震惊了世界。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搞清事故原因。经过了近万小时的事故调查后,最终发现是,因为方形窗户导致的金属疲劳。美国波音公司吸取了彗星号的教训后,采用了新型材料,并将舷窗形状从方形改成了圆形,终于在1954年推出了波音707。

 在自动驾驶的“十字路口”,应该刹停,还是谨慎前行?

  如今,商用航空发展史已经走过了第一个百年,从世界首条定期固定翼民用航班,到如今波音「梦想客机」在全球巡航。虽然也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故,但现在却发展成为了目前最安全的交通方式

  「纯软件和算法的人,是很难真正理解造车的人对安全的恐惧的;但是反过来看,民航也是在很多事故后才逐步成长起来的,饱含敬畏,克服恐惧,挣扎前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评论说。

  只是如今,在这个关乎每一个个体生命安全的技术领域里,需要更多的理性,才能够修复这个本不应被打破的「信任」。

  这一事故可能会让外界对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信心倒退数年。在行业内部,这次事故引发的主要争论集中在了对低成本传感器方案的质疑。

  激光雷达公司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说:「一切试图走捷径的低成本传感器方案、人肉小白鼠众包都是无稽之谈,是犯罪!」其实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不是交通事故本身,而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增的,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

  「以目前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任何狂吹自己深度学习多么牛逼,只用摄像头就可以低成本做自动驾驶的都是耍流氓。讨好车厂前,要先摸摸自己的良心。」景驰CEO韩旭说。

  前美国交通部长安东尼·福克斯(Anthony Foxx)在推特中称:「该起事故是对整个无人驾驶行业和政府的一个警示,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的安全性。」

  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余凯表示:「自动驾驶既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像场狂欢,技术成熟一蹴而就;也不会因为出现几次事故就停止前进的步伐。」

  毕竟,在人类进步的历史当中,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在安全与技术进步之间摇摆不定。

    以上是关于汽车电子中-在自动驾驶的“十字路口”,应该刹停,还是谨慎前行?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自动驾驶 引用地址:在自动驾驶的“十字路口”,应该刹停,还是谨慎前行?

上一篇:一文读懂:自动驾驶全球产业链全景图
下一篇:无人驾驶与人相撞 技术不成熟遭质疑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4 20:33

李彦宏抛重磅消息:明年自动驾驶量产车上高速
  曾经看上去十分遥远的无人车,正在中国变为现实。2018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 百度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李彦宏作为“两会熟面孔”在提案中建议,希望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放人工智能平台,同时呼吁政府打造 自动驾驶 政策全球新高地,构建汽车产业强国。3月9日,李彦宏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抛出了重磅消息—— 百度 明年将会在高速公路上进行无人驾驶。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早在去年7月, 百度 开发者大会现场直播连线,李彦宏乘坐百度 自动驾驶 车辆驾驶在五环上前往大会现场,全场瞬间轰动,当天业界围绕“是否给李彦宏开罚单”展开了热烈讨论,该事件成为了推动 自动驾驶 行业发展革命性事件的一个开始。老百姓何
[汽车电子]
4D成像雷达是否可替代激光雷达,成为自动驾驶的核心部件
自动驾驶的实现需要感知层、决策层以及执行层的各系统相互配合,通过感知层的环境信息和车内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给决策层,决策层依据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决策,再反馈到执行层来执行任务。因而自动驾驶实现的第一步就是感知。目前L2、L3级别自动驾驶主要使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摄像头作为传感器来接收信息。 摄像头测距能力不足且易受极端天气、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因而通常会搭配毫米波雷达使用。但是这种方案分辨率较低,且获取数据不够丰富。激光雷达虽然可以弥补上述问题但是成本高昂限制了大规模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在思考如何为自动驾驶提供更强的感知能力。其中Waymo、Arbe、Echodyne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他们最新研制了4D成像雷达,
[嵌入式]
4D成像雷达是否可替代激光雷达,成为<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的核心部件
dSPACE与AWS合作推动自动驾驶创新:释放生成式AI的潜力,实现高级场景生成
6月24日,自动化和联网汽车仿真和验证解决方案提供商dSPACE宣布与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Web Services,AWS)合作,利用亚马逊云科技的生成式AI技术开发先进的场景生成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dSPACE dSPACE在AWS生成式AI创新中心的支持下开发的新场景生成功能将集成到dSPACE产品组合中,用于SIL/HIL测试和数据驱动开发。该功能基于Amazon Bedrock上提供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架构打造,充分利用dSPACE提供的场景数据。因此,用户只需输入文本场景描述,就可以轻松创建大量复杂而逼真的场景,包括符合ASAM OpenSCENARIO标准的边缘情况。
[汽车电子]
dSPACE与AWS合作推动<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创新:释放生成式AI的潜力,实现高级场景生成
德首创无人驾驶车规章:人身安全放首位
  据《澳洲人报》报道,德国交通部表示,新制定的无人驾驶汽车法律指导方针将以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为重,而非保护财产和动物。      世界上最大的几家汽车公司都源于德国,如大众汽车(Volkswagen )、戴姆勒(Daimler)和宝马汽车等。它们都是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投资商。   德国监管机构致力于制定无人驾驶汽车应如何设定程序的规范,以解决相关困境,比如为避免意外的发生,是选择重罚骑自行车者还是重罚超速行驶者。   据悉,试行法规由政府指定的委员会起草。该委员会包括伦理学家、法学家及技术专家等多领域专家。在新行法规下,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控件的程序必须被编程好,以不计一切代价避免人员受伤或死亡。这就意味着,在无人驾驶汽车发生无可避
[嵌入式]
适用于自动驾驶的Osram LiDAR激光器贸泽开售
专注于引入新品并提供海量库存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即日起开售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的SPL S1L90A和SPL S4L90A激光器。这两款产品均为波长905nm的高功率SMT激光器组件,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光探测与测距 (LiDAR) 应用。 贸泽电子分销的Osram SPL S1L90A和SPL S4L90A激光器可在单个通道上提供120W、40A的典型输出,能效高达33%,并且它们的热阻非常低,即使在大电流下运行也很容易散热。在这两款产品中,SPL S1L90A是单通道版本,SPL S4L90A是四通道版本,两者可实现不同水平的检测距离
[汽车电子]
适用于<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的Osram  LiDAR激光器贸泽开售
新一代汽车E/E架构开发代码与实例
RTI 公司推出的Case+Code是一套运用 RTI Connext(“Code”)解决行业特定需求(“Case”)的实例。这些示例被视为免费的参考解决方案,用于帮助企业在创造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未来成功的关键点之一是找到更智能化的方法,以减少电子控制单元(ECU)数量和发动机罩下的布局布线,从而降低车辆开发的成本和复杂度。 所以,我的主要任务是创建一套新的Case+Code,以满足当今车辆架构的需求。但是,我该从哪里着手呢?如今汽车开发必然涵盖大量的工作:将久经验证的技术与最新技术相结合,全面支持初级到高级自动驾驶,并能经得起未来考验,还要能在不同车型和配置中反复使用。当然,必须随时顾及到乘
[汽车电子]
新一代汽车E/E架构开发代码与实例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带来的困惑和自动驾驶的未来
自动驾驶到来的时间可能比预计的还要晚,在真正的自动驾驶到来之前,人类必须为自己的驾驶安全负责。 日前,Waymo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上线了名为Waymo One的自动驾驶叫车服务,该服务仅面向凤凰城的部分区域以及约400名会员开放。而Waymo的CEO曾发表过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也就是L5级自动驾驶并不会很快到来的言论。 现在各厂家主推的L3-L4级,有望在2020-2025年以前实现量产,笔者就从一个驾驶者的角度来探讨一些潜在的问题。 过度吹捧 当下,人工智能领域是科技发展的热点之一,各行各业纷纷利用AI为自己的业务赋能。 因为过度信任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而导致意外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尤其是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因为
[汽车电子]
相信中国购买力,自动驾驶汽车中国销量将居首位
根据商业信息提供商IHS Markit最新的自动驾驶汽车销售预测,到2040年,全球将有超过33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销售,这一数字将大大高于2021年预计的51,000辆。   来自IHS Markit的最新分析说明了影响增长的关键市场动态。自动驾驶和 移动服务 (如打车服务)的快速融合是早期部署和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最早于2019年,美国将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初步部署和早日采用生产型自动驾驶汽车,欧洲和中国预计从2021年开始增加相当数量的汽车。“移动即服务”首先将这项技术带到大众面前,然后自主车辆的个人所有权就进入了这个领域。   “第一批 自动驾驶车辆 ——除了改进测试车外——将在 2019 年通过无人出行服务抵达。” IHS M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