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研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发布者:科技火箭最新更新时间:2018-04-19 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关键字:自动驾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由于本土及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辆及出行服务市场。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市场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在全球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也由2007年的9%增至2017年的30%。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期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北京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MCFM)也于近期成立。MCFM是出行产业的智库和顾问,基于麦肯锡及出行生态系统广泛的专家网络,MCFM旨在提供关于行业未来的独特视角及创新客户服务。MCFM在底特律、慕尼黑、硅谷和北京共设四个中心。

  报告阐述了塑造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发展的十个主要洞见:

  洞见1:自动驾驶技术如能实现,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客户价值。

  自动驾驶将提升个人安全系数,可减少90%以上的事故。

  自动驾驶平均每天可为司机节约50分钟的时间。

  自动驾驶可帮助不会驾驶的人(如残疾人及老年人等)实现自主出行。

  与租赁或购买汽车相比,自动驾驶带来的新出行模式可以降低每公里的成本。

  由于事故减少,堵车成本和医疗开支也相应降低。

  洞见2:自动驾驶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前景将十分广阔。

  到2030年,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PKMT)的约13%,到2040年将达到约66%。

  到2030年,自动驾驶乘用车将达到约800万辆;到2040年,将达到约1350万辆。

  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3600亿美元。

  到2030年,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

  

 

  洞见3:汽车数字化有利于成本下降,使得自动驾驶的大规模推广更易于实现。

  麦肯锡预测,2025-2027年将是自动驾驶的拐点。基于对自动驾驶底层技术成本曲线的估算,此时将是自动驾驶与人力驾驶的经济平价点。换句话说,自动驾驶每公里的总成本将与司机驾驶传统汽车的成本大致持平。在此拐点之后,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将稳步上升。

  

 

  洞见4:自动驾驶的推广将和出行服务同步增长。

  中国正在快速推广出行服务。用于出行服务的车辆目前占中国汽车销售总额的10%左右。私人用车仍占主导地位。目前,90%的PKMT来自私人乘用车辆,其余的则来自出租车和车辆共乘等其他出行服务。

  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出行服务提供商部署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PKMT的11%,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2%。至2040年,出行服务提供商对PKMT的占比将占高达55%,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仅占11%。

  

 

  洞见5: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兴趣浓厚。

  麦肯锡的一项近期调研显示,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这一结果与德国及美国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仅16%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53%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

  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高达4600美元的溢价,而美国和德国则分别为3900美元和2900美元。

  

 

  洞见6:实现自动驾驶任重道远。

  自动驾驶系统成本过高、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麦肯锡针对这一主题对出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研,仅27%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成本问题;另有37%认为2025-2030年之间可解决; 20%认为将在2030-2034年之间解决;17%认为2035年之后才能解决。

  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的另一项重大瓶颈。仅30%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这一问题; 33%认为可在2025-2029年之间解决;36%认为至2030年之后才能解决。

  

 

  洞见7:行业游戏规则将随自动驾驶的实现而改变。

  截至目前,传统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及汽车的设计和品牌是汽车制造商的关注焦点。但未来自动驾驶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一整套新技术和新技能将至关重要。根据我们对出行行业专家的调研,他们认为未来自动驾驶价值链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为自动驾驶软件开发、自动驾驶硬件生产及自动驾驶系统集成。

  

 

  洞见8:商业模式将随自动驾驶的实现而改变。

  企业对消费者(B2C)的业务模式主导了中国的汽车市场,其中,89%的汽车直接卖给消费者,仅11%的汽车卖给了B2B车队运营商。自动驾驶将改变这一现状。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面向车队运营商的传统、非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将增至23%,面向车队的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将增至16%。

  

 

  洞见9:中国的自动驾驶环境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复杂……但通常需要相同的技术。

  虽然将软件算法运用到中国的交通环境需要额外的2-3年,但在中国部署自动驾驶所需的底层技术却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相同。包括传感器、计算平台、运动规划和控制及对象分析在内的技术很可能继续被国际技术巨头主宰。而数据云、地图和位置服务及连接功能等更多与本土要求相关的技术则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

  

 

  洞见10:在中国,围绕着自动驾驶正在涌现出大量的资本、期待和宣传(还有很多初创公司)。

  目前,大量的中国企业正着手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处理器、软件和地图/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在2012至2017年间,约有7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入到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这一数额与在同期投资于美国初创企业的金额相当。中国的平均交易规模是7200万美元,是美国平均交易规模的两倍。

  

 

  常驻麦肯锡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及本报告作者之一吴听说:“目前各项指标显示自动驾驶在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正考虑购买自动驾驶车辆,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事实上,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的汽车买家尤其注重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

  常驻麦肯锡北京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兼本报告作者之一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说:“中国市场的汽车制造商、高科技公司及出行服务提供商似乎以为自动驾驶现象是一二十年之后的事,推迟定位战略可能损失影响力和自由度。公司现在就应该在以下方面采取行动:决定参与领域;开发接触技术架构的路线图;决定合适的联盟和生态系统战略;发展战略敏捷性,在市场上出现新数据时更新其方法。”

  常驻麦肯锡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及本报告作者之一王平说:“我们相信,中国在发展自动驾驶过程中,本土公司和跨国公司将会取得平衡。尽管本土参与方竞争力日益增强,但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消费者仍会选择购买国际化车辆制造商生产的汽车。”

   以上是关于汽车电子中-麦肯锡研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自动驾驶 引用地址:麦肯锡研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上一篇:BAT悉数入局自动驾驶,各方不希望错过这一市场
下一篇:3亿美元!贾跃亭把“梦想”贱卖给了恒大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20:04

如何防止自动驾驶汽车撞人?这几项技术很关键
当地时间19日凌晨,Uber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亚利桑那州撞死了一名横穿马路的妇女。因是第一起自动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上发生的致人身死事故,Uber一时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然而,仅几个小时之后,负责调查此次事故的利桑那州坦佩警察局局长却表示,根据事故的初步调查显示,在此次交通事故中,Uber可能不存在过错。 剧情的反转,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从事故现场视频和Uber事故汽车的配置看,雷达和摄像头“失职”或是原罪 为了还原事故真相,利桑那州坦佩警察局公开了一段由事故汽车拍摄的视频。从事故现场视频看,Uber的自动驾驶事故汽车(沃尔沃XC90)当时正超速行驶在一段光线环境极差,甚至可以说完全黑暗的道路上,仅有的光线来自于汽车前灯。而
[汽车电子]
NVIDIA收购高清地图公司DeepMap:加码自动驾驶业务
NVIDIA 宣布已完成对初创公司 DeepMap 的收购,后者专门为自动驾驶汽车构建高清地图,以便让这些汽车可以更安全地在我们的道路上行驶。通过此次收购 ,NVIDIA 继承了一家已经为自动驾驶汽车生产地图解决方案的公司,以及在地图技术方面拥有数十年集体经验的员工。 NVIDIA 副总裁兼汽车事业部总经理 Ali Kani 在评论此次收购时表示: 此次收购是对 DeepMap 独特愿景、技术和人员的认可。DeepMap 有望扩展我们的地图产品,帮助我们扩展全球地图业务并扩展我们的全自动驾驶专业知识。 我们很高兴欢迎 DeepMap 团队加入 NVIDIA。 他们拥有良好的业绩记录,并且具有创业精神、敏捷性和工程重点。
[汽车电子]
NVIDIA收购高清地图公司DeepMap:加码<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业务
自动驾驶战场高手云集,苹果中途参战困难重重
很少有一个战场会云集这么多公司,自动驾驶就是这么个特例。它犹如一场变革,传统的汽车厂商在刚开始的时候有点不太情愿,但随着特斯拉这个搅局者的强力推进,汽车巨头们纷纷迎战。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自动驾驶战场高手云集,苹果中途参战困难重重 很少有一个战场会云集这么多公司,自动驾驶就是这么个特例。它犹如一场变革,传统的汽车厂商在刚开始的时候有点不太情愿,但随着特斯拉这个搅局者的强力推进,汽车巨头们纷纷迎战。随之参战的还包括互联网公司,比如 Uber、滴滴,科技公司谷歌、百度等,汽车供应链厂商博世、德尔福等,芯片业巨头英特尔、英伟达、高通等;战场的范围巨大,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都参与其中。咨询服务
[汽车电子]
纯视觉派“掌控”自动驾驶话语权,系统连接如何设计
在不久前结束的 CVPR(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 2019上,百度Apollo展示了一套 自动驾驶 纯视觉城市道路闭环解决方案Apollo Li te 。这个消息大概会让diss了所有激光雷达企业的特斯拉高兴坏了吧,作为坚定的纯视觉方案支持者特斯拉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盟友”。 在自动驾驶领域,两大流派一直吵得不可开交,激光雷达一直饱受价格昂贵的诟病,纯视觉方案不仅成本低,摄像头采集的数据极其丰富而且与人类驾驶判断逻辑相似,最为接近人类驾驶的形态。但是,随着摄像头数量的骤增,同样也给该方案带来了新的挑战。 每辆车有10多个摄像头,将成为常态! 做“加法”难,做“减法”更难 作为AD
[汽车电子]
纯视觉派“掌控”<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话语权,系统连接如何设计
自动驾驶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浅析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从科幻概念逐渐转变为现实。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自动驾驶汽车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一)技术难题 自动驾驶汽车的核心在于通过先进的传感器、算法和控制系统实现车辆的自主驾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自动驾驶汽车仍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首先,感知技术是自动驾驶汽车实现环境感知的关键,但当前传感器在恶劣天气、复杂道路条件下的感知能力仍有待提高。其次,决策规划技术是实现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决策的核心,但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实现高效、舒适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自动驾驶</font>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浅析
从恩智浦携手隼眼,看毫米波雷达如何加速中国自动驾驶的未来之路?
自动驾驶是一片黄金沙漠,经历泡沫后的理性回归,2019年,这一领域依旧是汽车行业最火热的风口之一。 在今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全球最大的汽车电子及人工智能物联网芯片公司恩智浦半导体宣布与中国汽车雷达厂商南京隼眼科技签署投资与战略合作协议。隼眼科技依托东南大学毫米波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国在汽车毫米波雷达领域最深厚技术功底和最强工程技术人才,而恩智浦深耕中国30年,在雷达市场拥有深厚的技术经验,双方合作的77GHz毫米波雷达产品同时也在此次车展亮相。恩智浦和隼眼科技强强联合,无疑将加速中国自动驾驶的发展。 合作的野心:剑指国际市场 据IHS Markit预计,到2023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雷达市场,基于如此庞大的市场,双
[汽车电子]
Uber创始人无限期休假,Uber到底有何危机?
Uber 创始人查尔韦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今天宣布计划进行无限期休假。此前一日,与他关系亲厚的Uber二把手、首席商务官Emil Michael的离职消息也被传出。 仅今年年内,Uber已经损失包括总裁、公关总监、财务主管、 自动驾驶 部门主管、工程高级副总裁、人工智能实验室主管、地图部门副总裁、全球汽车项目副总裁、亚洲业务总裁和产品及增长副总裁等约10位高管。 于是就有网友在Twitter上调侃:“Uber不再有COO、CFO和CEO,简直就是一家‘ 无人驾驶 ’的公司。” Uber到底发生了什么危机? Uber的危机从去年就开始显现。自2016年沙特阿拉伯的一笔35亿美元投资后,该公司就没有获得过外部
[嵌入式]
自动驾驶若全面来袭!最受伤的是司机!
高盛的一份新报告显示,自驾汽车要全方面的影响社会还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当它来袭时,美国卡车司机将大面积失业。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根据高盛的一份报告,当自动车辆饱和度达到峰值时,美国司机可能会以每月25000的速度失业。这意味着每年将有30万司机失业。 而其中,卡车司机的失业人数会远远高于公共汽车司机或出租车司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有400万个司机工作,其中310万是卡车司机,高盛说,这一数字占到全美就业总人数的2%。 该报告估计,2025-2030年,半自动和完全自动的汽车销售量将占到汽车总销售的20%。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正在飞速发展。 2017年,许多汽车制造商的自动驾驶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