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股车载大屏的旋风吹遍了神州大地。“XX寸”中控、“XX寸”仪表大屏在市场营销话术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然而,车载大屏是刚需还是伪命题?
承接上期的话题,我们今天要聊到的是大屏的创新解决方案以及交互方式的革新。
01 大屏,厂商和设计师的好帮手
人们常说存在即合理,汽车大屏潮流的出现也是这样。在下期,我们聊到的是大屏的创新解决方案以及交互方式的革新。
对于厂商来说,车载屏幕的普及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一点——缓解对于新车“科技感”的焦虑,并成为“极简”风格设计主题中的一大要素。
在上篇中我们说到,车载屏幕的发展在技术的进步下由科幻风起源,并以奔驰为首的传统汽车制造厂商开始逐渐采用,再在特斯拉为首的新造车势力助推下完成了“大量物理按键+小液晶屏——少量物理按键+大液晶屏——全数字液晶屏”这一迭代流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兴事物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存,而特斯拉的大屏就做到了这一点,甚至伴随其源自硅谷的先锋姿态以及科技+汽车媒体的热炒,特斯拉这块17寸大屏的“科技感”深入人心,并成为了新的标杆。对于不少传统厂家来说,跟上这个潮流是提升产品力、科技感乃至感官质量的捷径之一。同时,大屏也在BOM(即Bill Of Material)制造成本控制方面对主机厂提出了新的考验,如何平衡好各个配置的成本,提升质量和效益,这会是一大挑战。
另外,具体到设计层面,大屏也切中甚至助推了汽车设计“极简化”的发展方向,一块大屏就能将除驾驶外的绝大多数功能接入其中,并逐渐成为汽车设计内饰的“金标准”之一。
在本质上,这实际上也是交互逻辑的一次转变。有设计师同仁曾经说过,大屏的入侵,是新移动时代美学对传统机械美学的一种入侵。在之前,用户和工程师、设计师所追求和呈现的是按钮触感及反馈度。而在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特斯拉们节约了一整套教育者的成本,同时还掩盖了它们在传统内饰设计和做工上存在的一些短板——毕竟,习惯了触控手机的操作,年轻的消费者很快也能对车载屏幕的交互逻辑上手。
02 再好的Feature也不能“包治百病”
如此看来,大屏的确很美好。但大屏真的就“包治百病”了吗?不一定。
上文提到在相对传统的汽车中加入大屏会对质量和效益的平衡提出新的考验。既然是考验,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执行度不高的个例。同等水平的车价与BOM成本,如果倾注在这块大屏上的资源偏多,那么其他和驾驶息息相关的部分就会缩水;而过于保守的话,大屏的使用体验必然会受到影响。不少消费者都会吐槽到的反应慢、亮度不合适、交互逻辑繁琐等问题就是反面典型。
根据意柯那对大屏应用的观察,这些问题的来源,在汽车设计方面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成本
汽车作为高档耐用消费品,其成本对厂商和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当敏感的话题。“高档”属性体现在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性价比、配价比和使用体验的心理期望值相当的高;“消费品”属性上,高可靠性要求必然带来设计、工艺、物料等环节成本的提高;而“耐用”这一属性又决定了汽车的消费和使用是一个频次偏低的过程,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相比就更加是这样,如此一来边际成本就相当高了。
2.技术
从70年代阿斯顿马丁Lagonda上首次出现再到新世纪初的大规模应用,车载屏幕的历史仅有区区四十余年。业界普遍认为电子原件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即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隔18-24个月就会翻番,并导致电子原件的运算处理能力以指数级增长——对于大屏来说,这就意味着在发展的初期使用体验一定是相对滞后的。
3.设计开发周期
手机换代的周期逐渐缩减至1-1.5年是大家慢慢接受的事实,快速的迭代周期使得手机的工艺和使用体验不断提升,基本两三年就会有一个技术突破。但对于汽车来说,一年基本是汽车电子最短的开发时间,再算上整车开发时间,车机在开始研发到最后量产至少会有两三年。而产品规划呢?这更是需要至少提前4-5年就得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的头等大事。
因此综上,汽车大屏仍处在发展和应用的初级阶段。有人说它是“刚需”,是因为它的诸多优势的确美好;而说它是“伪命题”,在使用体验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亦不无道理。
03 简单展望大屏与内饰交互的未来
新移动时代信息的爆炸导致了大屏的出现,也会催动其更快地成熟。
“以人为本”永远是设计的主旋律,也是宿命。消费者需要什么功能,设计师们就要帮助实现,倒车影像、车载娱乐等功能就是典型的例子。随着触控成为消费者们最习惯的交互方式,功能的实现必将向沉浸式、直觉化的方向发展,组合大屏、手势操控、抬头显示等新功能正是由此而来。
同时,在自动驾驶时代慢慢迫近之时,设计师的想象力也不应该受到束缚。新的材质、新的技术将为汽车内饰交互赋予大屏之外更广阔的一片天空。
上一篇:车载屏幕,是刚需,还是伪命题?(上)
下一篇:晶众地图与51WORLD达成战略合作,打通高精地图与自动驾驶仿真测试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4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