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对于「减配」这个词格外敏感。
这不,一位博主发布了在宝马车头处没有触发安全气囊的碰撞传感器的视频,就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一时间关于「是不是又被减配了?」「发生事故时这安全气囊还能引爆么?」的猜想沸沸扬扬。
不过 GeekCar 感到疑惑:见过偷工减料的,但没见过在安全气囊这种关乎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动手脚的,这简直像蹦极把绳给「减配」了。
所以难免产生疑问:这次真的是品牌区别对待么?
你的安全气囊是怎么触发的?
在讨论没有碰撞传感器算不算「减配」之前,我们先看看安全气囊到底是怎么触发的。
作为剧烈碰撞后保护车内乘员的最后一道防线,触发安全气囊的传感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碰撞传感器,另外一种是加速度传感器。这正好印证了安全气囊工作的场景:发生剧烈碰撞,且碰撞后有大幅度的速度落差。「剧烈碰撞」+「高速」,缺一不可。
碰撞传感器一般布置在车头和车门翼子板内侧。一旦外力直接撞击碰撞传感器的侦测范围,碰撞传感器就会将碰撞信号传递安全气囊控制器(ECU 模块)。当满足相关的预设条件,安全气囊便会被触发弹出,为车内驾乘人员提供防护。
装碰撞传感器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反应比较迅捷,能够直接捕捉到碰撞的信息,但碰撞传感器也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碰撞传感器可以感知的范围相对有限,对于不在碰撞传感器可以覆盖范围内发生较为严重的碰撞后,其实并没有办法触发安全气囊;另外一方面,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一旦仅仅只有非常小的撞击力正好正面撞击到碰撞传感器,则很有可能误触发气囊。
安全气囊也像一把双刃剑,安全气囊瞬间充气弹出产生的冲击力大约有 180kg,在高速剧烈碰撞下,这些能量会与外接碰撞抵消,保护乘员;但是低速、轻微的碰撞下触发气囊,这 180kg 的力量就实打实地落在了驾驶员、副驾驶身上。
因此,为了避免碰撞传感器带来的误触风险,利用加速度传感器来触发安全气囊就成了更普遍的方式。
加速度传感器,以牛顿第二定律为基础,通过和整车质量相乘来计算车辆受到的撞击力。也就是说,加速度越大,撞击整车的外力也越大。当达到某个门限值时,也将触发安全气囊。
宝马早在 2013 年就在国内采用了集成在 ICM 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来触发安全气囊,避免轻微追尾情况下气囊误爆造成的伤害。不只宝马,大众部分车型也采用集成的加速度传感器而取消了碰撞传感器。
为了避免一个传感器失效,通常会在车内布置多个位移加速度传感器,比如开头提到的汽车博主找到的、位于 B 柱上的加速度传感器;以及蔡老板拆了车门也无法找到、被集成在了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内、位于中控台下方的防护碰撞加速度传感器。
虽然最近大家常在网上开玩笑说「没说就是 0 卡」,但是「没看到传感器就是没有」这种逻辑,实在是不太能理解。
至于「加速度传感器,可能会有反应滞后的情况」,究竟合不合理呢?
去年底 ID.4 的双假人侧面柱碰撞测试后,一汽大众恰好解释了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位于气囊控制单元中的加速度传感器,识别正面碰撞的时间大约在 10~30 毫秒,侧面碰撞在 10 毫秒内。
如此短时间的碰撞识别速度,不知道「加速度传感器反应滞后」的结论从何而来。
宝马真的在欺负中国人么?
在这段视频中,戳中大家的另一个点就是:美规版的宝马在车头安装了碰撞传感器,而国内版的没有。这是不是区别对待?国内版为什么不同时布置碰撞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不同地区对于安全气囊传感器的不同法规要求。根据美国法规要求,安全气囊必须配备碰撞传感器,而目前国内的法规并没有硬性要求。不仅国内没有,在宝马的「homeland」欧洲,同样也没有这方面的法规要求,同样也只有加速度传感器而没有碰撞传感器。所以如果蔡老板再拆一辆欧洲版宝马,可能会发现,被「区别对待」的好像不只是中国市场。
至于国内法规中允许取消碰撞传感器的规定是否合理?我想对于这一点,无数次的碰撞试验和法规制定专家,可能比我,也比质疑宝马减配的蔡老师更有发言权吧。
那国内有没有必要同时布置加速度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呢?
这要看配置两种传感器带来的究竟是双保险,还是增加了被误触发的风险呢?毕竟碰撞传感器误触概率高可以说是公认的事实。更何况,当布置了两种传感器硬件后,能否带来安全的冗余不得而知,但是成本的增加是显而易见了,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到了终端消费者手里。
就像之前 《别着急为激光雷达买单》的文章中提到的,增加几个传感器,甚至把传感器作为噱头,对于车企来说并不难。但是对于消费者的我们来说,这种增配真的有必要么?
有必要减配安全气囊传感器么?
对于汽车这个「大件儿」来说,发生在它身上的每一次减配、产品缺陷都引人关注,更不用说直接影响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安全气囊。因此有人好奇,对于车企来说,会不会在安全气囊的设计上有意为之地偷工减料呢?
车企的前车之鉴并不少,前有福特平托事件,后有大众「排放门」事件,它们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以大众「排放门」为例,最终高管锒铛入狱,天价罚单和全球范围内的起诉,让大众疲于奔命。
打安全气囊减配的注意,无疑要比排放门承担更大的风险,毕竟相比于尾气排放,安全气囊直接关乎用户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的生命安全。冒着天价罚单和无穷无尽民事、刑事诉讼的风险,节省几个气囊传感器的物料成本,掰着手指头算这事儿也不值得啊。
一辆车,上万个零部件,有成千上万种安全合理的方式控制成本,但我想没有人会选择在安全上做文章,因为这直接关乎到大家的生命。
最后
从 2013 年采用加速度传感器至今,宝马在中国和欧洲市场取消碰撞传感器已经近十年,这并不是「芯片短缺」不得已而为之,也经过了九年中 C-NCAP 以及各种碰撞测试。可能宝马自己也没想到,这种气囊传感器集成化设计会因为一段拆车找不到碰撞传感器的视频而受到质疑。
而在智能汽车越来越高度集成化的未来,传感器越来越「隐形」的情况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总不能每一次零部件「隐形」都要伴随「偷工减料」的质疑?
在国内汽车市场逐渐火热的今天,国内消费者越来越希望被同等对待,在配置上,在性能上,在质量上,甚至在价格上。但这不应该成为某些博主的「流量密码」,只要不负责任地质疑「国内减配」「区别对待」,就能换取广大网友的关注,最终将解释的责任交给车企。说好的「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呢?
在这个人人皆主播的时代,互联网、短视频给消费者提供了发声的平台,有了更大的机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提出合理的质疑。但是当它成了某些人博取流量的工具,当真有消费者需要维护自己权益时,又如何寻求帮助呢?
上一篇:10秒被黑,从技术维度详解特斯拉破解门
下一篇: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发展报告(2021) 系列九:整车企业信息安全发展痛点及发展思路建议
- LT3990IDD 5V 降压转换器的典型应用
- 12W、5V、12V 交流转直流单路输出电源,适用于台式电脑
- IR11672AS高级智能整流控制IC典型应用
- LT3480,一款 5V 双路输出 DC/DC 转换器
- LT1725IGN 演示板、48Vin 至 3.3V/3A、10W 模块、隔离式反激式、1x2 占位面积
- APDS9960光学传感器模块
- ADP322CPZ-REDYKIT,用于 ADP322 三路、200 mA 低压差 (LDO) 稳压器的 RedyKit
- LT1976IFE 演示板、1.5A、200kHz 降压转换器,具有突发模式、4V 至 60Vin、3.3Vout @ 1A
- LT8331IMSE 36V 至 72V 输入、48V SEPIC 转换器的典型应用电路
- LTC1090、7 通道 10 位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低于 50/tV 的失调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