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毫米波雷达迎新窗口期,本土企业加速破局

发布者:紫菜包饭最新更新时间:2022-06-29 来源: 盖世汽车关键字:毫米波雷达  4D雷达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为车载毫米波雷达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据相关分析数据显示,未来3-5年,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实现40%左右的增长,到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2025年进一步增至263亿元。

 

但这其中属于本土玩家的市场份额却只有很小一部分。由于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成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领域一直由外资零部件巨头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在主流的77GHz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自主化率更低。

 

而自动驾驶的发展又离不开毫米波雷达。看到这一发展契机,过去几年很多本土企业都将毫米波雷达当做了发力重点,争相开展布局,由此拉开了车载雷达国产替代大幕。


本土厂商突围毫米波雷达国产化

 

受智能化变革驱动,汽车行业对毫米波雷达的需求正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与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相比,毫米波雷达因具有探测范围广、距离远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特性,并可以全天候工作,在过去几年被广泛应用于ACC、AEB、FCW等驾驶辅助功能中。发展到现在,很多车企都将毫米波雷达当做了整车智能驾驶系统的标配。例如刚刚上市的理想L9、智己L7、蔚来ES7以及小鹏G9、威马M7等新车,单车所配置的毫米波雷达数量均已达到了5颗之多。

 

接下来,随着智能驾驶不断从ADAS向高阶自动驾驶演进,对整车感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单车所搭载的毫米波雷达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到L4、L5阶段,在整车的传感器方案中,毫米波雷达数量最多有望达到12颗。

 

不仅如此,受市场需求及标准等的驱动,推动车载毫米波雷达应用趋势从24GHz雷达逐渐转向 77GHz甚至79GHz雷达,单车毫米波雷达价值也将因此大幅提升。据相关分析数据显示,随着单车毫米波雷达数量从L2的1~3颗增长至L4的8颗,其单车价值量有望从L2的87美元增加为L4的490美元。

 

如此广阔的市场在过去几年激发了一股创业热潮,米传科技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创立的。据米传科技CEO钱建良近日接受盖世汽车采访透露,考虑到毫米波雷达在汽车上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场景,自成立米传科技就规划了三条77GHz雷达产品路线,分别是低成本车载轴向雷达MT-AR1E、高性能车载轴向雷达MT-AR1P和低成本能车载角雷达MT-CR1。

 

其中MT-AR1E最远探测距离可达200米,最大探测范围可达±45°,距离分辨率约为0.75米,角度分辨率为4.5°。“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设计呢?主要是为了满足前向和后向的各种探测需求,比如在ACC场景中,经常会有其他车辆切进或者切出车道,要检测到这类情况,不同距离对角度的覆盖要求不一样,在150米左右的时候,可能±10°就可以检测出来,但如果是在距车30~40米的时候,角度覆盖太小的话难以满足需求。” 钱建良指出。

 

在天线配置上,MT-AR1E采用了3发4收配置。因为对于量产级车载毫米波雷达而言,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如何能在尽可能低的成本上实现尽可能优秀的性能表现,而这两项恰恰都与天线配置有关,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把控,米传科技确定了3发4收方案,与行业主流趋势基本一致。

 

MT-AR1P在设计上采用了两个3发4收的收发器,实现6发8收,各方面性能较MT-AR1E均有极大的提升——最远探测距离可达250米,最大探测范围达±60°,同时兼具长距小角度和中距大角度的高分辨率探测需求。

 

而角雷达MT-CR1,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主要是探测车辆四角的情况,支持RCW、CTA、LCA、BSD、APA等辅助驾驶功能应用,测角范围比前面两款产品更大,达到了±75°。在此过程中,为更好地支持泊车辅助等应用,米传科技在MT-CR1上采用了超大带宽天线,在主控单元中进一步集成了超短距应用算法,使MT-CR1得以兼具超短距雷达探测功能,由主控单元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灵活配置和调度。

 

基于这一设计,MT-CR1最近探测距离能缩短至30米左右,对应的距离分辨率可以达到10厘米以下。“因为在泊车场景中,距离分辨率往往越小越好。另外,通过我们这种方案,相当于把角雷达和超短距雷达应用集成在一起,如此可以帮助降低整车毫米波雷达搭载量,从而降低感知系统的综合成本。” 钱建良表示。

 

据悉,目前米传科技三款毫米波雷达产品均已经完成了性能验证,将于今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并交付给相关车企及Tier1合作伙伴进行下一步的项目开发。


补“短板”需从生态建设着手

 

在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本土企业历经数年探索,已经推出了不少量产级解决方案。尽管如此,与博世、大陆、安波福、海拉等外资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产品成熟度方面,钱建良认为本土企业还有很多不足。

 

“何谓成熟度?就是能够针对不同的场景应用设计出既满足需求,同时成本又低的车载毫米波雷达产品。”但这并不容易。钱建良指出,目前本土企业在车载毫米波雷达方面一个很大的挑战是分辨率无法很好地满足需求,而这对于ACC等高频辅助驾驶应用场景又十分关键。

 

不难发现,过去几年本土企业在车载毫米波雷达国产替代方面大多是从BSD盲区监测等安全等级相对较低的领域做起,因为这一应用场景对雷达的性能要求相对较低,往往只需探测出目标区域内是否有障碍物即可,至于障碍物具体在什么位置,要求并不是很高。

 

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则是在研发跟生产的隐性成本上,而这又直接决定了最终的产品成本。如果从1999年奔驰率先在S级轿车上应用77GHz雷达开始算起,毫米波雷达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经有超过二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车载毫米波雷达经过无数次的迭代升级,在模组的硬件方案、算法原理等方面其实基本趋于统一。“但为什么大家的产品价格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研发和生产成本所导致。” 钱建良表示。

 

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好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生态建设,也即是要有完善的车载毫米波雷达测试测量方法及设备,这是重要的技术基础。“毫米波雷达工作是靠发射信号出去,并接收目标反射信号,然后根据收发的时间差测得目标的位置数据和相对距离,以及计算相对速度的。在此过程中,信号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决定雷达的整体性能,也只有这一步做好了,后面针对雷达设计的一系列优化才更有意义。” 钱建良指出。

 

为此,在专注于研发车载毫米波雷达模组的同时,米传科技也在进行毫米波雷达的生态环境建设,并自主研发了77GHz毫米波雷达信号专用测试设备MT-RSM77和专用全自动测试系统MT-RSS77,以及相关的配套工具,比如用于100Base-T1车载以太网接口和100Base-TX标准以太网接口互转的MT-BR2RJ45,以拿到尽可能多的毫米波雷达原始数据,用于支撑后续的一系列研发,推动降本。

 

“与其他一些设备供应商不同,我们这套设备是专为毫米波雷达而研发。而且我们这套工具不仅可以用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还可用于生产阶段。因为车载毫米波雷达产品在下线之前,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传统的做法基本都是应用国外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这类设备往往仅能检测雷达测距、测速、测角等性能是否满足要求,但无法明确告知具体问题所在,后续还需要技术部门介入,无形中会增加生产成本。但我们的设备不仅能检测产品是否合格,还能测出不合格之处,能不能通过软件补救快速转化成合格产品。” 钱建良解释道。

 

据他透露,目前这套测试设备基本完成研发,在米传科技内部已经在用于对相关产品进行测试测量,将来合适的时候也会对外开放甚至出售,用于帮助其他企业解决底层信号系统问题。“底层信号是毫米波雷达企业必须弄清楚的一件事,这个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雷达成败的核心,雷达成败的真正核心还包括后面一系列的算法,所以有意愿的企业不必有其他顾虑。”

 

值得一提的是,与外资设备企业的解决方案相比,米传科技这套设备的价格可能不足其十分之一,而且由于米传科技本身也是毫米波雷达研发企业,在雷达测试测量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有望比外资设备提供商更好地支持本土毫米波雷达企业的发展。


4D雷达量产化要看自动驾驶

 

整车智能化升级,不仅赋予车载毫米波雷达更大的市场空间,也为这项技术带来了新的创新升级方向,即4D成像雷达。

 

与传统毫米波雷达相比,4D雷达主要是在原有探测距离、方位、速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目标高度维的测量。如此一来,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毫米波雷达角度分辨率不足、对高度测量不精确、无法高密度点云成像等问题,更好地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对环境的高精度感知需求。甚至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在某些场景中4D雷达有望作为激光雷达的“平替”。

 

因此近两年以博世、大陆、采埃孚等为代表的国际Tier1,以及华为、华域汽车、纵目科技、保隆科技、经纬恒润、森思泰克、安智汽车等本土零部件提供商,相继启动了4D毫米波雷达研发计划,并陆续进入量产周期。

 

车载毫米波雷达迎新窗口期,本土企业加速破局

4D毫米波雷达应用场景,图片来源:采埃孚

 

比如采埃孚的4D毫米波雷达已经确认将搭载于飞凡R7,该车计划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并完成交付。华域汽车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电子分公司自主研发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产品已实现对友道智途等商用车智驾客户的小批量供货。安智汽车创始人郭健则透露,由该公司研发的4D成像雷达将在年内面世。

 

据相关机构预测,4D毫米波雷达将从2022年年初开始小规模前装导入,预计到2023年搭载量将突破百万颗,到2025年占全部前向毫米波雷达的比重有望超过40%。

 

钱建良透露,目前米传科技也在紧跟这一行业趋势,并计划开展相关立项。但具体的项目进展还要看自动驾驶的实际发展情况。而且4D毫米波雷达本身面临的技术挑战也不容忽略,尽管在探测效果上,4D毫米波雷达提升明显,但在技术难度上也是成倍增加的。

 

“4D毫米波雷达要增加高度维的测量,必须得有测量高度维的天线阵,这意味着算法会更复杂,对应处理器的算力也需要增加。” 钱建良表示。而目前的事实是,适配4D毫米波雷达的芯片才刚刚起步。今年初,恩智浦在2022 CES上正式宣布量产S32R45成像雷达芯片,紧随其后,Mobileye、安霸等企业也纷纷宣布加速布局4D雷达芯片研发。整体来看,行业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

 

另外,要提升4D雷达的角分辨率和测高能力,在技术实现上很有难度,目前行业主要有三种方案,一种是通过增加芯片、天线等硬件来实现,即将标准雷达芯片进行多片级联,形成多发多收天线阵列,但这种方案会因为硬件的堆叠,造成成本、尺寸、功耗同步大幅增加,工艺难度上升,而且大量的天线之间还会相互干扰。另一种是依靠AI算法增加虚拟通道数,但会因为帧率变慢,导致反应速度变慢。第三种则是通过将多发多收天线集成在一颗芯片中,形成专用4D雷达芯片,不过这类芯片往往能耗较高,并且价格也十分昂贵。

 

尽管如此,钱建良表示,米传科技依旧会紧跟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技术储备,并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也会持续完善毫米波雷达生态环境建设,以更好地支持产品研发,比如开发面向舱内生命体征探测的毫米波雷达,也将是米传科技比较确定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毫米波雷达  4D雷达 引用地址:车载毫米波雷达迎新窗口期,本土企业加速破局

上一篇:智能汽车芯片大算力时代的变化和机遇
下一篇:比亚迪半导体推出1200V 1040A高功率SiC模块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3 09:19

恩智浦4D毫米波雷达助力L2+级智驾能力普及
硬件成本是汽车新功能应用范围的基准线。随着摄像头成本下降,千元级的L2级智驾系统在2023年开始加速上车。而如今,相比激光雷达便宜不少的4D毫米波雷达成熟和性能大幅提升,为更高能力的智驾功能规模化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5月初,蔚来和汽车芯片供应商恩智浦(以下简称NXP)低调官宣了一项合作:蔚来将在新车上搭载NXP的4D毫米波雷达,包括其突破性的成像雷达解决方案。 考虑到蔚来品牌目前刚刚完成NT2.0平台的车型换代,市场猜测搭载NXP 4D毫米波雷达的车型为蔚来旗下平价车型阿尔卑斯项目的车型上。 这一猜测不无道理。4D毫米波雷达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部分L2+级智驾能力,而NXP的4D毫米波雷达从性能和成本上都要比
[汽车电子]
恩智浦<font color='red'>4D</font><font color='red'>毫米波雷达</font>助力L2+级智驾能力普及
激光雷达将成汽车行业争夺焦点
雷达通过发射声波或者电磁波对目标物体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物体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大小、方位等信息。雷达最先应用于军事中,后来逐渐民用化。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雷达开始出现在汽车上,主要用于测距、测速等功能。汽车雷达可分为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不同雷达的原理不尽相同,性能特点也各有优势,可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1)超声波雷达 超声波雷达是利用传感器内的超声波发生器产生 40KHz的超声波,再由接收探头接收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根据超声波反射接收的时间差计算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超声波雷达成本较低,探测距离近精度高,且不受光线条件的影响
[汽车电子]
车载雷达调研和分析报告
近期,国际著名微波杂志《Microwave Journal》发布了全新的车载雷达市场报告,对车载雷达的政策法规、24GHz 和 77G 车载雷达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全球车载雷达市场的主要供应商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报告大致情况如下: 1. 24GHz 频段将被 79GHz 高分辨率近程雷达取代 汽车雷达可以确定物体的速度,从而预测它们是否会与车辆相撞。然而,目前的雷达缺乏光学传感器提供的三维视觉和细节映射,但随着雷达模块的分辨率和处理能力的迅速提高,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和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制定的频谱法规和标准,预计到 2022 年初,24 GHz 车载雷达将逐渐退出美国和欧洲
[嵌入式]
车载<font color='red'>雷达</font>调研和分析报告
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在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文章来源:EEWORLD) 当脑海中浮现机器人的形象时,您可能会联想到巨大的机械手臂,工厂车间里盘绕的随处可见的线圈和线束,以及四处飞溅的火花。这些机器人与大众文化和小说中描绘的机器人大不相同,在后者中,机器人常以人们日常生活助手的形象示人。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在推动服务型机器人、无人飞行器和自主驾驶车辆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16 年的 310 亿美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2370 亿美元。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互补技术也在进步。就像人类的五官感觉一样,通过将不同的传感技术结合起来,可在将机器人系统部署到不断变化、不受控制的环境中时取得最佳效果。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毫米
[机器人]
ADAS大行其道背后,毫米波雷达市场异军突起
作为汽车中三种主要传感器之一的雷达直到最近才被视为车辆中的主传感器,其主要原因在于AEB装配率的提升,而毫米波雷达具有测速,测距,全天候工作的优点,可以支撑其余传感器无法满足的需求。 从ADAS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演进促进了毫米波雷达的需求,也改变了传统汽车毫米波雷达行业的面貌。整个雷达产品中,芯片对于雷达性能的影响很大,作为传统雷达芯片市场的巨头,恩智浦也已深耕毫米波雷达这块细分领域多时。 恩智浦大中华区毫米波雷达产品经理杨昌在接受集微网采访时表示,毫米波雷达最主要的优势是测速,测距,和全天候性。所以从L1到L5级的ADAS/AD系统中都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现有的新款车型中大量配置。 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
[手机便携]
恩智浦高管:2025年单芯片毫米波雷达将有望主导市场
毫米波雷达并不是一项近期才有的新技术,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自动巡航控制 (ACC) 系统已经开发了几十年。 20世纪70 年代,第一批配备 35 GHz 毫米波雷达的测试车进行了道路测试,1998 年,梅赛德斯-奔驰的DISTRONIC ACC系统采用了77GHz毫米波雷达。 尽管毫米波雷达有着稳定的探测性能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等多种优势,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流行。一来是彼时ADAS系统并不成熟,不需要众多的传感器,更重要的是毫米波雷达成本过高,尽管采用了替代GaAs的BiCMOS SiGe工艺,成本、体积和性能都比第一代的GaAs工艺要好,但依然不能覆盖足够的车型。 而近几年间,随着RFCMOS工艺的毫米波雷达陆续问世,性能得到
[汽车电子]
恩智浦高管:2025年单芯片<font color='red'>毫米波雷达</font>将有望主导市场
4D成像雷达百万级规模化量产 | 赛恩领动斩获头部新能源车项目定点
近日,赛恩领动宣布成功获得中国头部 新能源 车企业首个全平台量产项目定点, 4D 成像雷达将标配于多个车型,全生命周期出货量累计将达数百万颗。 该项目是市场与客户对赛恩领动 4D 成像雷达技术优势与产品竞争力的充分认可。 4D 成像雷达作为标准配置,将极⼤地提升智能驾驶系统感知能力,让智能驾驶系统 “看”得更清楚。 赛恩领动 4D 成像雷达点云示意图 赛恩领动联合创始⼈及 CEO李旭阳博士说到:“这标志着 4D 成像雷达技术真正实现 了量产’着陆’,对赛恩领动乃至4D 成像雷达市场未来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将以实力,能力和动力加速实现 4D 成像雷达技术规模化上车,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感知解决方案,并通过数据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4D</font>成像<font color='red'>雷达</font>百万级规模化量产 | 赛恩领动斩获头部新能源车项目定点
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车身控制器剖析
其实说到ADAS,我们首先想到的诸如ACC(自适应巡航)、LDW(车道偏离预警)、LKA(车道保持)、FCW(前车碰撞预警)。这些技术已经成熟,产品也已经量产,在近几年的高端车辆上都有配备。并且这些技术都和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车身控制器有关,貌似和地图并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如果结合了地图,这些功能会变得更强大。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ACC实际上是由驾驶员设置一个最高的巡航速度,车上由前置的传感器,如摄像头或毫米波雷达来确认车辆正前方的可通行区域内是否有车辆。如果有车辆,则在安全制动距离内跟车,如果没有车辆,则加速到设置的巡航速度。注意这里要特别强调“车辆正前方”,也就是车头的直线方向。如果是在直线行驶,或者道路曲率几乎可以
[汽车电子]
摄像头、<font color='red'>毫米波雷达</font>以及车身控制器剖析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更多往期活动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