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雷达的国产替代,到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超越!

发布者:Yuexiang最新更新时间:2023-05-29 来源: 盖世汽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L4到L2+,从高调到求稳,智能驾驶正走向一条更加务实的“量产”路。人们不再大谈特谈那些不能落地的概念,反而主机厂、供应链,甚至是消费者,都越来越看重最终的落地与体验。


一个明显现象是,“性价比”受到了极大关注。比如眼下,4D毫米波成像雷达有了和激光雷达平分秋色的态势,且价格又具备一定优势,因而主机厂也不再执着扎堆激光雷达。这给了4D毫米波雷达更多机会。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雷达厂商传出4D毫米波雷达获得定点的消息。盖世汽车也获悉,纳瓦电子的4D毫米波雷达拿下了两家主机厂的定点项目。不论从资本还是定点情况来看,4D毫米波雷达的风口都已经来了。

从传统雷达的国产替代,到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超越!


4D毫米波雷达:后来居上  


相较传统毫米波雷达,4D毫米波雷达在速度、距离和水平角的基础上增加了俯仰角(高度)信息,角分辨率和精度可以更高,如此一来,便能够准确识别通用障碍物,进而区分目标物体。


与激光雷达一样,4D毫米波雷达也能够生成目标物体的点云图。正因如此,业内不乏有“4D毫米波雷达可以取激光雷达而代之”的观点。“在L2向L4进阶的过程中,高性能的4D毫米波雷达能够覆盖一部分32线、64线激光雷达的作用。”纳瓦电子执行总裁李建林如是说。


由于4D毫米波雷达继承了传统雷达的全天候、不受天气影响等特性,在某些应用中,其性能表现要优于激光雷达,体积也可以做到更加轻量化。但李建林也指出,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其本身需要多传感器的融合感知。 


这和NXP的观点不谋而合。对于L3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的实现,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并不存在“谁替代谁”的关系,三者之间更多是相互补充,相互冗余,相互配合,从而确保最高的驾驶安全性。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4D毫米波雷达的性能将越来越逼近激光雷达。一方面,通过前端射频芯片MMIC级联创造更多的天线虚拟通道,提供点云数据的能力增强,识别物体的能力就会更加精准;另一方面,行业正试图从天线领域找到进一步提高分辨率的办法。


要知道,4D毫米波雷达的分辨率归根究底取决于天线孔径,也就是天线接收或发射信号的有效面积大小。近年来,随着新的雷达方法论的出现,一些研究机构开始尝试利用数学或信号处理技术,在维持雷达体积不变的前提下,突破天线孔径的限制。 


从传统雷达的国产替代,到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超越!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不过,李建林直言,“作为一个车用部件,雷达体积不能无限扩大,雷达体积过大就会给安装带来麻烦。”如何更合理且可行地提高雷达分辨率,是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纳瓦电子推出了“3D空气波导天线”的解决方案。


和3D光刻(可直接光刻3D堆叠芯片)的方法有些类似,3D空气波导天线利用三维空间提升射频前端虚拟通道的孔径,可以达到增强分辨率的目的。这既满足了4D毫米波雷达对小型化的设计要求,又从根本上提高了雷达自身的分辨率。


同时基于空气介质,该技术可以提供更小的插入损耗。


从具体产品来看,NOVA77G-4D-S和NOVA77G-4D-IR车规级雷达有6T8R双级联和12T16R四级联两种架构,可以覆盖角雷达和前向雷达,最远探测距离320米,角度分辨率在1.6°以内,测距精度0.1m。同时其点云输出等效多线激光雷达,可识别180米外10cm高的类易拉罐等静止物体。


从传统雷达的国产替代,到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超越!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可以这样说,纳瓦电子取得今天这样一份成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成立于2013年的纳瓦,2015年便成立了智能驾驶毫米波雷达研发中心,并先后推出多款角雷达和前向雷达量产产品,还布局了面向L2级以上高阶智能驾驶应用的4D毫米波雷达。基于NXP、TI、加特兰三大芯片平台,纳瓦电子已和多家主机厂达成合作。


国产超越的“种子选手”


相比传统毫米波雷达领域对“ABCD”(奥托立夫Autoliv、博世Bosch、大陆Continental、德尔福Delphi)的追赶与替代,在4D毫米波雷达领域,大家谈及更多的是国产超越。


得益于国内智能驾驶产业快速发展,毫米波雷达技术的迭代与升级按下加速键。而高阶智能驾驶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势必将催生大量的雷达需求。这其中,4D毫米波雷达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土厂商要想抢跑超越,并非没有可能。


但李建林认为,这个“超越”并不意味着外资(品牌)做不出来,或是外资不行了。而是本土厂商在产品性能、产品推出时间以及供应链成本等方面,会比在中国市场的外资同行更有优势。


这个优势,是技术上高了一点,时间上快个两三年,供应链成本的集约度比对方更高一些。因此它不是单纯的某一维度超越,更多代表了一个综合性超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内头部的毫米波雷达厂商纷纷杀入4D毫米波雷达赛道,以图更多的增长机会。


从传统雷达的国产替代,到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超越!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如果把角雷达看作是小学阶段,国内已有多家厂商具备了可以规模交付的能力;而前向雷达相当于中学阶段,角雷达做不好,要想把前向雷达做好是不可能的。按照同样的逻辑,如果前向雷达没有做好,在4D毫米波雷达的设计研发当中必定会遇到更多困难。


李建林强调称,不管是“ABCD”,还是其他任何一家雷达厂商,都得一步一步向上进阶。“国内具备4D毫米波雷达量产能力的企业并不多。我们跑在前面的,要比同行领先了2~3年。”


当然要实现国产超越,不仅要从技术上突围,还要在前瞻性理念上保持领先,让外资成为跟随者。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纳瓦率先提出的“4D雷达域系统”的概念。


从传统雷达的国产替代,到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超越!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简单理解,随着3R的智驾系统开始向单车5R的标配方向发展,4D毫米波雷达势必将加快上车。当4D毫米波雷达前端生成的点云数据多了,后端所需的处理能力就要增强。这时,高算力的4D雷达就可以作为管理雷达,对车上其他4颗毫米波雷达进行统筹管理。


过去,毫米波雷达都是各自为政,最多做到两两融合,这对既要管理智驾系统又要负责各传感器融合的域控器来说,有着较高的门槛要求。而基于域系统,4D毫米波雷达可以对多颗雷达的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进而与视觉、激光雷达形成更好地融合,最终实现360°全车感知。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域控制器算力的浪费;另外,把五路雷达的数据收发合并为一路,也可以缓解域控本身的通讯压力,达到更高的实时性。


更重要的是,各类传感器数据只有深度融合,才能有效解决长尾难题。就像轻舟智航CEO于骞说的那样,L4 智能驾驶最难实现的部分,在于最后1%的“corner case”。这其实也是现阶段前融合感知面临的一项任务挑战。


做“好雷达” 需先修炼内功


尽管如此,要真正做好一款4D毫米波雷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李建林看来,雷达是一个系统,它所反映的都是系统级问题。具体的设计挑战,最终要回到天线设计、波形设计、雷达算法的本质上。


而要说最难的地方,莫过于获得稳定且可靠的雷达信号。雷达信号是仅次于射频前端、后端算法的第三个雷达“大件儿”,是指通过嵌入不同的信号处理算法,提取从前端采集到的中频信号,获得所需的目标信息。


换句话说,如果得不到可靠的雷达信号,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点云数据,以及后续的聚类跟踪和目标分类等。作为微波雷达行业的一员老兵,李建林直言,这对纳瓦来说并不复杂。纳瓦电子对于雷达信号的处理实际上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厂商对雷达有着深刻理解,又是从事过微波通信的,坦率说,难点其实在于工程化。也就是一代一代做迭代,一代一代解决bug。往往工程化的时间越久,迭代越多,雷达的质量也会更好一些。”他补充说。


从传统雷达的国产替代,到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超越!


 图片来源:纳瓦电子


除了技术和经验的多年沉淀,纳瓦电子在雷达的生产制造上,同样是丝毫不懈怠。“4D毫米波雷达的生产制造更加复杂,所以要在测试校准上下更多功夫,才能得到更好的一次性直通率。”李建林透露,目前纳瓦4D毫米波雷达的一次性直通率接近98%,属于业内较高水准。


所谓的“一次性直通率”,是指雷达从加工到组装成品一次性标定通过的比率,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成本的高低。尤其对一款车规级雷达来说,规模量产的一致性十分重要。另外,雷达在出货前,还要通过震动、老化等全面的检测。


据悉,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纳瓦电子会加强出货前的检测,甚至二次全检。


截至目前,纳瓦电子位于上海嘉定江桥的生产制造中心已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两条全自动化毫米波雷达生产线,配备了ERP、MES系统,年产能108万台,总年产值可达4亿元以上。


未来,纳瓦电子将践行“双中心”战略,在上海和安徽两地同步提升雷达产能,最终建设完成1800万的年产能目标,这个数字有望覆盖300万辆以上的车用需求。预计在明年,纳瓦新的产线将迎来大规模投产。


写在最后


市场研究机构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将从2022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30亿美元。而中国智能驾驶技术领先全球,势必会迎来最残酷的赛事。


“纳瓦必须锁住整个4D毫米波雷达市场30%左右的占有率。”作为国内头部毫米波雷达企业,纳瓦电子致力于成为本土TOP1。一如在采访过程中,李建林始终强调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那些拥有足够技术储备和沉淀的公司,才能从容应对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行业内卷加剧,唯有不停奔跑。


引用地址:从传统雷达的国产替代,到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超越!

上一篇:中国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分析
下一篇:创新感知雷达之于汽车行业的重要意义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