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bus-DP和Ethernet构建的工控网在连铸机中的应用

发布者:艺泉阁最新更新时间:2012-06-01 来源: 中国传动网关键字:以太网  IO口  串行接口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O 引言
  现场总线Profibus现场级一方面能满足生产过程中传感器/执行器领域的通信需求,另一方面又具有单元级领域的所有网络通信功能,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级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管理之间的联系。将现场总线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结合起来运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可实现从控制级到现场级通信的一致。
  济钢第三炼钢厂连铸区域就是利用Profibus—DP和Ethemet组建成了测控管一体化的工业控制网络。整个控制网络分为3层:第一层为现场控制层,采用PLC和Profibus现场总线进行控制;第2层为过程监控层,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带以太网通信模块的PLC组成工业以太网,监控系统采用FactoryHnk软件;第3层为生产管理层。整个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1 现场控制层
  现场总线Profibus的结构是透明的和开放的,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公认标准(现场总线Profibus是国际标准ⅢC 61158的组成部分TypeⅢ)。它由3部分组成:P~flbu$一DP(分散型外围设备);Profibus-FMS(现场总线报文规范);P 6bus—PA(过程自动化)。Profibus—DP是一种高速低成本通信,用于设备级控制系统与分散式I/O的通信。使用Profibus—DP可取代24VDC或4~20mA信号传输。Profibus—DP用于现场层的高速数据传送,主站周期地读取从站的输入信息并周期地向从站发送输出信息。总线循环时间必须要比主站(眦)程序循环时间短。除周期性用户数据传输外,Profibus—DP还提供智能化设备所需的非周期性通信以进行组态、诊断和报警处理。
  整个连铸区域分为4大主站及单体设备部分,每个主站均采用独立的西门子s7—400 P 控制。现场控制设备还有西门子ET200M分布式I/O、SIEMENS变频器和C7等现场智能设备。PLC和现场设备的通信均采用Pmfibus—DP。Profibus已集成在Simatic s7系统内部。分散连接的I/O外围设备通过DP协议由Step7组态工具全部集成在系统中,亦即在组态和编程阶段就把分散的I/O设备作为类似于在中心子机架或扩展机架中本地连接的I/O来对待。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故障诊断和报警。Simatic s7 DP从站起着类似于集中插入的I/O模块的作用。Simatic s7提供集成的或插入的Profibus—DP接口用于连接有更复杂功能的现场设备(例如变频器、触摸屏等)。由于Profibus第1层、第2层的特性和内部系统s7的通信功能,可以将编程器(PG)、PC、HMI等设备与Simatic s7 Profibus—DP系统连接。
  一个完整的Profibus—DP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图2):主控器(PLC);现场I/O模块(ET200),用于连接各种现场装置;其他智能装置,如变频器、触摸屏等;网络附件(交换机等)。它能够直接完成设备的顺序、联锁、闭环控制,实现过程参数的采集以及报警功能。[page]

  以铸流PIE为例,它有3条Profibus—DP构成,CPU为CPU417—4DP,最多带有4个Profibus—DP接口供用户使用,如图3所示。

  ① Profibus—DP(1)
  主站为(CPU417—4DP,从站为ET一200。主站与从站间的通信基于主一从原理,主站负责在预定的信息周期内循环与从站交换信息,在总线上向从站发送数据并向从站读取数据,只有当主站Strand PLC请求时总线上的DP从站才可能活动,才能与主站进行数据交换。也就是说,DP从站被DP主站按轮询表依次访问,主站与从站间的用户数据连续地交换而不考虑用户数据的内容。图4指出在DP主站上是怎样处理轮询表的。主站与从站间的一个报文循环由DP主站发出的请求帧(轮询报文)和由DP从站返回的有关应答或响应帧组成。

  ② Profibus—DP(2)
  主站为CPU417—4DP,从站为Siemens公司的23台变频器。为了连接成Profibus系统,必须采用Profibus模板。这一模板安装在变频器的正面,通过RS一485串行接口与变频器进行通信。Profibus模板是一个可选件,用户采用这一选件后,可以通过Profibus—DP串行总线(SINECL2一P)对MicroMaster4进行控制。所有的变频器参数都可以通过串行链路进行访问,变频器的从站地址(参数P0918)必须正确设置,使它与Profibus主站上配置的从站地址相一致,总线上定义的每个变频器的地址必须是唯一的,这样,PIE 与变频器才能正常、准确地进行通信。[page]
  ③ Profibus—DP(3)
  主站为CPU417—4DP,从站为Siemens公司的变频器,其通信过程及结构类似于(DP2)。
2 过程监控层
  由工业控制计算机PC和PIE 加以太网通信模块(CP443—1)组成工业以太网,即组成过程监控层。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根据现场需要可增an/删减操作站。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服务器均采取双机热备,当前台运行的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后台运行的服务器能实时无影响地切换到前台。工控机利用FactoryLink组态软件实现对现场设备的监控,将现场第一线的数据传送到控制室,置于实时数据库进行控制及计算、参数动态实时显示、报警及历史曲线的显示和数据保存,并将实时数据库的数据送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保存和处理(图5)。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通信的确定性。首先,在网络拓扑结构上,采用星形连接及交换式Hub,提供数据缓冲及具有确定接收数据的网段智能,使数据冲撞及重发机会最小化;其次,快速以太网(100Mbps,1Gbps)的发展及网络冗余技术使以太网更适应于实时应用;另外,改进的通信协议克服了TCP/IP协议中的缓冲器满足发送及冲撞控制中允许“丢”包等缺点。光纤不受噪声干扰,适合使用于实时监控的高噪声现场环境。具有TCP/IP接口的现场设备(field device)可以无须透过现场的计算机,直接连接Intemet,实现远程监控(remote contro1)的功能。
  从传感器到管理层的直接通信可实现整个工厂的联网,实现以太网上不同工业自动化设备间的互操作和互换。FacmryLink与PIE的通信是通过~P/IP协议进行的,因此必须在PIE的硬件组态上给以太网通信模块CP443—1分配II)地址,在上位机为FactoryLink软件安装S7I/O Driver,通过Simatic NET的COM S7为FactoryLink软件设置好正确的连接数据库文件。
3 生产管理层
  通过网络可将生产、计划等进行统一组织、调度。采用通用~P/IP协议,通过访问服务器数据库可对数据库记录进行增加、修改或删除。也可直接通过访问服务器来了解现场的生产动态,在线监控生产设备状态,诊断设备故障及维护等,使生产处于动态控制状态中。
4 结束语
  随着网际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工业界有越来越多的通信与自动化应用正逐渐形成采用以太网和TCP/IP协议作为主要通信接口的新趋势。它融现场总线技术、PLC技术、以太网技术、可视化人机接口技术及生产管理技术为一体,使系统稳定、可靠,降低投资成本。

关键字:以太网  IO口  串行接口 引用地址:Profibus-DP和Ethernet构建的工控网在连铸机中的应用

上一篇:PROFIBUS-DP及其在柳州发电厂的应用
下一篇: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在水电站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2:05

整车厂测试设备如何快速实现CANFD升级?
一、新一代智能网联车 CANFD 的应用 传统的汽车网络架构主要是由 CAN 总线组成,车内分布式电控单元 ECU 按照功能划分为动力总成、车身控制、辅助驾驶等总线区域;车窗、车灯、天窗等则通过 LIN 总线接入 CAN 网络。 在新一代智能网联车的浪潮下,随着车载 ECU 的与日倍增以及处理器运算能力和硬件的高速发展,连接 ECU 的网络需要更大的带宽,这一需求远超 CAN 等传统车载网络的容量极限。 因此,比较明确的趋势是向 CAN FD 过渡,CAN FD 提供了 64 字节的数据吞吐量以及最高 5Mbps 的传输速率。由于车载以太网具有高带宽、低延迟、低成本的特性,在新一代整车架构中将替代 CAN 总线成为优选网
[嵌入式]
整车厂测试设备如何快速实现CANFD升级?
瑞萨最新的工业网络产品加速实现下一代以太网TSN
在应用之间以小于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同步精度,进行超高速和超高精度的运动控制 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株式会社宣布推出用于工业以太网(IE)通信的R-IN32M4-CL3 IC。瑞萨最新的工业网络产品可加速支持下一代以太网TSN技术的通信标准之一的CC-Link IE时间敏感网络(TSN)。 作为首批支持CC-Link IE TSN的控制器之一,R-IN32M4-CL3符合该标准的严格规范,实现设备间时间同步精度小于百万分之一秒,为需要高速响应控制的AC伺服、执行器和视觉传感器等应用及在网络通信中广泛使用的远程I/O带来TSN支持。由此用户可实现超高速和高精度运动控制。TSN 支持在信息技术(IT)网络和
[网络通信]
瑞萨最新的工业网络产品加速实现下一代<font color='red'>以太网</font>TSN
MSP430单片机的IO口配置
1. I/O端口简介 1.1 I/O端口简介 MSP430最多时有6组I/O端口的,每一组时有8位。也就是P1到P6,8位也就是说,P1.0到P1.7。那么MSP430单片机就有48个通用I/O端口。下面先来看一下总共的特点是MSP430一个好的特点是,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比较多的外部中断能力,比如说P1口和P2口就有中断能力。 MSP430单片机数字I/O的一些特点: ※完全独立的可编程的数字I/O; ※每一个都可以配置为输入或输出; ※P1和P2端口都是可以独立配置成中断的; ※都具有独立的输入输出寄存器。 1.2端口P1、P2结构 该图是P1、P2的结构图。 通用端口P1和P2各有8个引
[单片机]
MSP430单片机的<font color='red'>IO口</font>配置
推进多千兆以太网技术 Marvell完成对Aquantia的收购
Marvell宣布已完成对Aquantia公司的收购。Aquantia是多千兆网络技术领域的先锋,如今该项技术作为高速网络的基础,已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从企业园区至自动驾驶汽车等。收购完成后,Marvell的网络平台将由行业领先的PHY、交换机和处理器形成强劲组合,助力客户的系统实现每秒MB到每秒TB的飞跃。 “对Aquantia公司的收购,让我们拥有了高度创新的网络解决方案,以及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从而可组建出行业领先的混合信号设计团队,这个团队的执行力在行业内获得了高度认可。”Marvell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tt Murphy表示,“我们现在能够更好地抓住市场机会,以拓展我们的企业、数据中心和汽车客户。特别是,
[网络通信]
基于ARM7 μC/OSII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在一些工业现场中,设备长时间运行容易出现故障,为了 监控 这些设备,通常利用数据采集装置采集他们运行时的数据并送给 PC 机,通过运行在PC机上的特定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判断当前运行设备的状况,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当前常用的数据采集装置,在其系统软件设计中,多采用单任务顺序机制。这样就存在系统安全性差的问题。这对于稳定性、实时性要求很高的数据采集装置来说是不允许的,因此有必要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笔者以μC/OSII为操作系统平台,基于ARM7系列处理器,对一种高性能的数据采集系统开发进行了探索。 1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microcontroller operating sy
[应用]
嵌入式STM32的GPIO口工作模式的介绍
  一。输入模式   1. 浮空输入   浮空输入模式下,上拉和下拉两个开关断开,高或低电平通过施密特触发器到达输入数据寄存器,CPU可以通过读取输入数据寄存器从而读取到外部输入的高低电平值。   2. 输入上拉模式   上拉电阻开关连上,上拉电阻的阻值为30k-50k。   3. 输入下拉模式   下拉电阻开关连上。   4. 模拟输入模式   模拟输入方式时外部信号为模拟量,不是高低电平。   注意信号没有经过施密特触发器。   另外上拉下拉都无效。
[单片机]
STM32单片机GPIO口的工作模式解析
STM32单片机的每组IO口都有4个32位配置寄存器用于配置GPIOx_MODER, GPIOx_OTYPER, GPIOx_OSPEEDR和GPIOx_PUPDR,2个32位数据寄存器用于配置输入和输出寄存器GPIOx_IDR和GPIOx_ODR,1个32位置位复位寄存器GPIOx_BSRR,1个32位锁定寄存器GPIOx_LCKR和2个32位复用功能选择寄存器GPIOx_AFRH和GPIOx_AFRL。 GPIO的输出状态可以配置为推挽或开漏加上上拉或下拉。输出数据既可以来自输出数据寄存器,也可以由其他外围寄存器发出。每组IO口的速度都是可以配置的,可以配置为25MHz,50MHz或是100Mhz。数据输入同样也有几种模式
[单片机]
STM32单片机GP<font color='red'>IO口</font>的工作模式解析
汽车应用的理想以太网选择是什么?
以太网在多种汽车应用中越来越受欢迎。与CAN和LIN总线相比,它可以以更低的延迟和更轻的重量,并支持更高速率数据传输。然而,为IT基础设施应用开发的传统以太网对于大多数汽车应用来说对干扰过于敏感且噪声太大。 汽车以太网是建立在 IEEE 802.3 基础上的物理层标准。基本的汽车以太网标准是 802.3bw (100BASE-T1) 和 802.3bp (1000BASE-T1),其运行方式与 IT 版以太网 (100BASE-TX) 不同。 与 IT 以太网的 100 米传输距离相比,汽车以太网电缆的最大长度为 15 米,这是一个标准差异。最近,IEEE 增加了 802.3ch,它在相同的 15 米电缆长度上以 2.5G
[汽车电子]
汽车应用的理想<font color='red'>以太网</font>选择是什么?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