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科幻作品中,机器人的身影很早就屡屡出现了。在大量的科幻动漫以及电影的熏陶下,几乎每个男孩心中都存在这一个能与机器人并肩作战的梦想。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机器人只是被大量的运用于工业生产中,真正像擎天柱那样具有高度智能和情感的机器人,其实目前并未踏进普通人的生。但目前依然有人乐观的预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达到1万亿的新兴产业。
第五期百度The BIG Talk活动以《机器人重塑未来生活》为主题,邀请到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海峰、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以及MIT电脑与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丹妮拉·鲁斯三位重量级嘉宾现场谈论机器人技术,尤其是在智能机器人未来是否会具有自主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机器人短期可能在哪些方面突破,展开了深度对话和精彩问答。
为何我坚信能达到一万亿?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今天,大家都在寻找着下一个能下出金蛋的新产业,我认为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的,除了基于基因技术的生物以及医药产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是最有可能实现1万亿元产值的新兴行业。
就我的观察来看,机器人产业其实是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必然产物,机器人产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它可以使人类很大限度地摆脱危险、枯燥、重复的劳动,正如嘉宾丹妮拉·鲁斯所言,她希望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是在享受,而不是洗衣服、做饭。就像人类经历的数次工业革命一样,当技术催生出全新的生产力工具,无论你是否喜欢,是否接受,只要符合经济利益,那么就必然会被大规模应用,机器人也不例外,只要解决好成本问题,那么普及也会是水到渠成。
现在人类面临的老龄化社会挑战越来越严峻,即便像中国这样过去以廉价劳动力著称的国家,现在也出现了众多加工厂招工难的问题。内地富士康工厂坠楼事件反映出年轻一代对流水线作业的反感,追求个性与梦想的年轻人,与刻板、枯燥的、简单重复的现代加工业,存在天然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激化时甚至以年轻人自杀的惨烈方式体现。
过去人类曾通过自动化、电气化等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自身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现在越来越多地年轻人希望有更多时间来享受生活,而不是像父辈那样任劳任怨地操劳一生。而机器人正是破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劳动者渴望从繁重、枯燥工作中解脱的一剂良药。
虽然现在的机器人更多地被用在汽车制造、电子工业、食品加工等行业,他们往往是以机械手的形式,严格按照程序指令来快速完成加工任务。现在的机器人还远不够聪明和独立,就拿家务机器人来说,现在让它扫扫地没问题,但你发个指令说中午准备一桌美食,那么现在即便是丹妮拉·鲁斯在MIT实验室的最新厨师机器人都没戏。
但用户的需求,永远是最有效的指挥棒。现在机器人虽然面临技术还不够成熟,成本不够低廉,以及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都不够清晰等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问题恰恰是商机所在,谁能搞定这些难题,谁就有可能站在下一个1万亿新兴产业的金字塔之巅。
从产业参与者来说,无论是汽车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产业,还是以PC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IT产业,都存在增速放缓,消费者升级消费意愿不断下降等挑战。就拿PC产业来说,由于芯片升级换代过快,现在大多数用户都觉得自己的PC已经性能过剩了,所以购买两三年后升级PC的意愿正在不断下降。全球PC出货量已经低迷了几年,至今也看不到太多明显反弹的迹象,即便强大如英特尔,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人工智能则是消耗计算资源、又能打动用户埋单的重要突破口,所以在全球需求疲软的前提下,原有的IT产业必然在人工智能方面出狠招、出大招。
谷歌、百度等科技公司虽然盈利能力强劲,但支撑他们目前高市盈率的重要因素就是市梦率,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是为数不多可以支撑他们宏大梦想的产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不管是传统的芯片制造巨头,还是谷歌、百度这样的科技新贵,都需要机器人产业来为自己的未来添彩。
人们希望借助机器人摆脱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的劳动和家务,产业巨头渴望借机器人产业实现持续辉煌,万亿财富感召着众多参与者,所以虽然机器人普及历程可能曲折,但我相信它必然会成为下一个万亿规模的庞大产业。
机器人普及的突破口在哪里?
虽然在工业上已经大规模地采用了机器人技术,但普通消费者还是会觉得距离机器人很遥远。我曾经想买一个索尼的机器狗送给朋友的孩子做礼物,但那时索尼已经因为亏损停掉了机器狗的项目,也就是说在中国购买只能买到停产前的库存品,压根也没法保修,最终只得作罢。现在花个几百块,就能买个能听懂女儿说话和指令的高级娃娃,但那都是固定套路,问点出圈的问题立马就露馅了。
别看科技展上机器人又会跳舞又会唱歌,但你想让它帮你干点正经事,现在的机器人还显得太傻太天真,而且价格也让人难以接受。
英特尔的高管经常拿摩尔定律调侃汽车产业的发展缓慢,说如果汽车行业也遵循摩尔定律,那么现在每辆汽车的售价应该是几美分,而现在汽车的时速应该达到数万英里。虽然这是玩笑话,但在最近几十年中,以汽车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制造业,其成本降低的速度确实很慢。而高精度的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成本降幅也并不明显。
一台聪明的机器人主要由大脑(信息处理系统)、肢体(机械部分)和感知器官(传感器)构成。工业机器人如果不需要应对变化的环境和工作流程,可以省略传感器部分来降低成本。我本来想在现场提问,是否是机械部分和高精度传感器部分成本降低过于缓慢,影响了民用机器人的普及,由于时间原因,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现场嘉宾的解答。
但我认为不只是机械部分和传感器降价过慢就能影响机器人的普及,就丹妮拉·鲁斯所言,其实人类严重低估了人工智能与机械结合后所带来的复杂性。即便像登月车、福岛核泄漏后紧急处置的特种机器人,在面对全新的环境时,都屡屡掉链子。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都并不全面,依照人类程序和指令工作的机器人,面对全新和复杂的环境和作业,现在依然显得无所适从。
但经过一系列的挫折,机器人产业或许正在走向正确和光明的道路。3D打印引发的制造业革命,使得复杂零件的制作变得易如反掌,原来长期困扰机器人产业的工程和制造问题,有可能在3D打印技术普及后得到有效解决。
而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也是硕果不断,继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之后,现在小度机器人也能在知识问答中战胜人类强手,原来被认为计算机无法与人类匹敌的围棋领域,计算机的棋力也越来越接近专业棋手。就如胡迪·利普森所言,机器人变得比人更聪明,只是时间问题。
应该给机器人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吗?
目前我们所谈及的机器人,都是人类制造的,所以人类总是把机器人当作自己的工具或者仆从。虽然有些机器人比赛看似是比哪个机器人更聪明,但其实比的是机器人开发者的智慧与算法。我们现在经常会说,机器人还不够聪明,机器人其实躺抢了,因为现在是否给予机器人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还存在着巨大的争论。
在本期BIGTalk问答期间,我在微信墙上的提问就选中做现场问答,两位嘉宾的回答中,我其实更倾向和认同胡迪·利普森的答案和观点。
如果不给予机器人思考和学习的自主性,那么机器人永远就是人类指令和程序代码下的奴隶。如果给予了机器人思维和学习的独立性,会不会出现《我是机器人》那样聪明到反抗人类统治的机器人?就像胡迪·利普森所言,这或许是未来一年年才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它决定了机器人的智能化进度和进化程度。
在被两位嘉宾普遍看好的机器人领域中,像扫地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老年人服侍性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其实本质上都是人所掌控的高级工具而已。
像所有科技发明一样,机器人也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比如说机器人会抢一部分人的饭碗,机器人有可能会攻击人类,机器人过于聪明之后会摆脱人类控制等等。但就像有黑客与病毒,人类还是坚定地发展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一样,机器人的问题只要在发展中才能真正获得解决。
像擎天柱、威震天这样聪明而强大的机器人,在科幻编剧那里被处理成来自外太空文明,这或许是编剧洞悉人心的高明表现。我们现在总说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但其实只是想让机器人承担人们不愿意干的苦活、脏活、累活、无乐趣之活而已。
在人类越发注重享受和理想追求的今天,机器人产业必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庞大产业,这由生产力发展规律、人性、财富刺激等多元因素共同决定,尽管实现的时间或许存疑,但我坚信机器人产业,必将迈入万亿级大关,而机器人也必将是未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器人,不管你是不是想约,它都会走入我们的生活。
上一篇:国产传感器的进化史突显出差距
下一篇:基于双主机冗余的显示控制系统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