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目前啥水平?
NHTSA分级: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局(简称NHTSA)根据自动化的程度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了5个等级,分别为0~4级。
0级此等级车辆不具备自动化功能;驾驶人须全时间完全独力操作车辆的各种主要控制功能,包括刹车、方向盘、油门与动力。
代表车型:目前市场上所有车型的低配版都是不具备自动化功能的,也就是说连定速巡航功能都不带的车型。
1级具备1种以上自动化控制功能的车辆,包括电子车身稳定控制、预充电刹车(pre-chargedbrakes),也就是车辆会自动在刹车时提供协助,让驾驶人在紧急情况时能重新取得车辆的控制权,或者是将车辆更快刹停。
代表车型:例如大众ESP、本田VSA、丰田VSC等,当然,它们只是名字不同,实际都是“电子车身稳定系统”。
2级能同时提供组合式的自动化功能,提供至少两种可共同运作的主要控制功能,以减经驾驶人负担;例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与车道偏离预警的结合。此外,目前大家都积极研究的ADAS技术(主要包括前车碰撞报警、盲点监测、车道偏离报警以及自动泊车等)也属于这一范畴。
代表车型:不少豪华车的高配版本上都具备这样的功能,例如沃尔沃S60、雷克萨斯ES等等。
3级提供有限的自动驾驶功能,驾驶人能在特定的路况环境下完全交出安全关键驾驶功能,而驾驶人也能在充分的交接时间下进行偶尔的车辆控制。
代表车型:在有驾驶员监督的情况下可以自动驾驶的车型,如Google自动驾驶车辆,但目前尚未有量产车达到了第三级水平。
4级“完全可自动驾驶车辆”:这类车辆的设计旨在执行完整的安全关键驾驶功能,并可在车辆行驶全程中监测道路状况。这种设计预期驾驶人会提供路径指向或是导航信息输入,但不预期驾驶人会在任何时间取得车辆控制权。
代表车型:无。
由上可见,目前车企开发的不少功能都已经应用在了量产车型身上,例如定速巡航、电子车身稳定系统等,再高端一点儿的就是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自动泊车技术等都已经实现,也就是说,咱们目前的科技已经达到了2级水平的普及。
自动驾驶未来啥愿景?
今年9月,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智能交通全球大会(ITSWorldCongress)上,本田、通用、松下等企业都展示了他们对于未来智能交通的愿景。其中,本田的一些新技术让人看到了实现3级及4级自动驾驶水平的可能性。
本田展出了一系列最新的道路驾驶辅助系统及“V2X”通信技术-包括V2P/B(车辆与行人/自行车)及V2M(车辆与摩托车)的新技术,旨在以实现其“零撞车社会”和“所有人安全”的目标。
这些术语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本田通过DSRC的通讯技术,实现车辆、摩托车以及行人(通过手机软件)的互联,能够使得车辆与行人或自行车骑行者的智能手机之间建立起短距通信系统(需要配套应用)警告司机远离行人和自行车避免发生事故。据本田公司技术人员藤田泰彦说,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技术,而是通过DSRC专用的车与车之间通讯的波频(5.9GHZ)来实现的,所以说,只要是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智能手机上都能接收到这个波频,就能够实现互联。据悉,美国正在考虑把DSRC技术标准化,让每个品牌的汽车都能够使用通过这种通讯而实现的系统,“如果真能做到每一款车都能使用DSRC的通讯技术,那么不管是哪个厂家生产出来的车,哪一种智能电话,都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进行信息的通讯。”
关键字:智能汽车 自动驾驶 道路驾驶辅助系统
引用地址:
智能汽车:自动谈不上自虐更贴切?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3:19
车载激光雷达的四大不可逆趋势
自动驾驶,必须告别激光雷达「PTSD」。 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一种经历创伤变化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会引起不同寻常的情绪反应、自我心理防御及行为反应。 眼下,智能汽车行业陷入了降低成本带来的「PTSD」。 智能汽车品牌面对来势汹汹价格战,它们通常以降本应战:去高精地图、去毫米波雷达、去激光雷达的声音,此起彼伏。 面对价格战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兼顾销量与利润的前提下进行「降本」可以理解。 但现实摆在眼前: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并非人人都能学,更非行业共识。这种在短期内产生的「PTSD」,无法代表未来趋势。 北醒 CEO 李远认为,长远来看,汽车行业「降本」是手段而非目的。行业变革真正的指向,永远应该是提供「便利」且「安全」的
[嵌入式]
基于安霸CV平台的ADAS/自动驾驶全系解决方案
2023年5月18日-19日,在吉利2023智能汽车技术论坛上,安霸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业务总监陈永江表示,我们已与多家Tier1及OEM深度合作,成功推出了ADAS、DMS、OMS、CMS等量产行泊一体项目。在车载芯片系列中,CVflow实现了算力性能的行业突破,其中CV3-AD单芯片算力超越了汽车域控芯片市场最高水平的3-6倍。 陈永江 | 安霸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业务总监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产品迭代的提升空间较大,这表明汽车行业还有很多发挥的机会。 关于安霸公司 安霸是一家专注于AI视觉感知SOC的半导体公司。2004年,公司在硅谷成立,2007年中
[汽车电子]
保时捷/FogHorn推MFA原型 利用人脸识别/边缘分析技术防偷车贼
据外媒报道,保时捷与智能边缘计算软件开发商FogHorn合作,研发出一个多因素身份验证(MFA)原型,以利用实时人脸识别系统和边缘分析技术提升汽车安全性。FogHorn是一家为工业和商业物联网(IoT)应用研发智能边缘计算的软件开发商,此次与保时捷合作是其参加Startup Autobahn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FogHorn官网) 为提升汽车安全性,该MFA原型可让驾驶员无需密钥卡,只使用个人手机等设备,通过实时人脸探测和边缘红外视频处理技术,轻松进入车内。此外,由于利用边缘计算,车主无需连接到云或网络就可进入车辆,也意味着预先已经注册的车主只需走向汽车,车门就可解锁,从而解决了盗车贼扫描密钥卡偷车的问题。
[汽车电子]
从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看自动驾驶行业的新希望
行业的“寒冬”,将淘尽一切泥沙。 “目前,特斯拉的技术已经非常接近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在美国道路上进行测试的特斯拉车辆,已经很少需要人工干预了。因此,当我们驾驶一辆具备最新版本完全自动驾驶能力测试版的特斯拉,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我们几乎不需要人为操控。特斯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就具备L4或L5级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三天前,即7月6日上午,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海开幕式上,当特邀嘉宾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以视频发言的方式说出上面这段话的时候,笔者瞬间有了一种极其强烈的时空错位感。 就在3年前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开幕式上,同样是通过连线方式发
[汽车电子]
智能汽车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交通领域的一大趋势。从自动驾驶技术到智能互联功能,智能化汽车正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用车习惯。本文将探讨汽车的智能化对我们用车习惯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驾驶方式的改变 首先,汽车的智能化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驾驶方式的改变。传统的驾驶方式需要驾驶员全神贯注地操作车辆,而智能化汽车则可以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来减轻驾驶员的负担。例如,许多汽车现在配备了自适应巡航功能,可以根据前方车辆的速度自动调整车速,保持安全距离。此外,一些汽车还具备自动泊车功能,可以帮助驾驶员更轻松地完成停车操作。 二、出行规划的改变 其次,汽车的智能化也改变了我们的出行规划方式。智能互联功能使得汽车可以
[嵌入式]
“中国制造2025”会将智能汽车发展推向新高度吗?
中国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口号下正不断推动行业变革。在诸多热点行业中,智能汽车行业是备受关注的行业之一。 近日我本人首次踏足中国,其基础设施的技术化水平及技术整合程度令我倍感意外。此外,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中国也在不断调整以期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这一点也着实令我感到惊讶。当前,中国施行新的方针政策旨在推动整个中国行业从单一的制造领导者向创新领导者转变,而以上举措可能只是众多变革的冰山一角。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工作活动) 中国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口号下正不断推动行业变革。强调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是此次工作活动的核心。此项举措着眼于若干技术领域并由此带动经济发展,从经济和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这似乎存有争议。而作为
[汽车电子]
激光雷达海内外厂商梳理
自动驾驶逐步落地有望带领激光雷达持续放量,未来国内将有更多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上市。激光雷达产业链上游壁垒较高,当前我国激光雷达上游核心器件仍以进口为主;中游竞争格局尚为定型,国产厂商仍有较多机遇。展望后续,固态补盲及芯片领域给予国产厂商较多成长空间,未来或是国产替代的重点领域。本文着重解析了Innoviz、Luminar、Velodyne&Ouster、Aeva等海外厂商近期产品进程和量产节点 。 中国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车载激光雷达前景广阔。根据沙利文预测,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35.4亿美元,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达 43.1亿美元,占比 31.8%。我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中
[嵌入式]
自动驾驶中车载ECU开发测试的思考
随着项目进展,最近又开始承担一部分测试验证工作。看到我司的测试能力和流程,忍不住深深叹了口气。 0.前言 回想起上次写关于测试的内容,起因还是蔚来的两位工程师在工作中发生事故,为两位同事感到悲伤和惋惜而动笔。时间就像驾车时的后视镜,越走越远,但也时刻提醒我们前路的方向。自我进入汽车行业之日起,我的工作角色不断变化,从测试到系统再到架构,但总绕不开“测试”这两个字。 最近有感而发:系统工程师的归宿就是测试。这句话看似玩笑,却并不是空穴来风。纵观ASPICE开发流程,系统需求设计和系统测试是处在V模型的两端,分别处于ASPICE SYS.1和SYS.5的位置。从开发的角度来说,功能的需求提出者,一定需要对功能的表现去负责,因为只有
[嵌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