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富士康“引进机器人代替人工”的消息由来已久,甚至还颇有一些激进。
2006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提出了发展机器人的规划,并聘请了一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自动化专家。
2007年,富士康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
2008年,富士康机器人开始投入生产。
2009年,15款名为Foxbot的富士康机器人开发完成,并被应用于喷涂、装配、搬运等工序。
此后郭台铭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规划:
2011年: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最终 “三年造一百万台机器人”。
2014年: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希望在五至十年内利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2015年:在未来3年内达成7成人力由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取代。
招工难 逼着富士康雇佣机器人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一直在享受着“人口红利”,但现在这种红利则正在慢慢消失,劳动力逐渐短缺。
彭博社分析师曾撰文:
自2006年以来,中国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工资差距缩小了50%以上。到2015年,大陆年轻务工人员数量会下降2000万,至5.05亿人,到2020年将再次减少2200万人。“中国制造业面临非常大的工资成本压力,富士康同样难逃厄运。
一名富士康的中层干部回忆2005年富士康太原工厂招工的情况:
那时技术管理型人才只招重点大学毕业生,普通工人至少得有中专以上文化。当时基层工人一个月能挣到2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并不低于普通太原市民。求职者要靠托关系,甚至花钱才能加入富士康。
但在2012年,还是同样的工厂,同样的招聘人员,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非别无选择,否则现在的小孩不会选择富士康。在近两年外出招聘技术人员的时候,经常不得不去一些很次的学校才能招到人。”
如果想招进并且挽留住工人,提高收入待遇是富士康唯一解决的途径,而对于目前有100万员工的富士康来说,即使是很小的涨薪幅度,依旧会带来巨大的成长上涨。
同时,富士康的主要工资构成是底薪+加班工资,但是富士康的底薪固定而且偏低,想要收入高,就需要大强度的加班,这又是很多人逃离富士康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是在种种因素导致的“招工难”大背景下,富士康不得不开始加大对机器人的研发,希望通过机器人来取代人工,应对“招工难”的问题,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压力,有效减少外界对于富士康“虐待工人”的恶劣印象。
想取代人工 没那么简单
当然,富士康选择机器人取代人工,也有其从事工作的特殊性。
上海一家拥有自有工厂的手机公司的高管曾对媒体表示,在手机行业,机器人只适合于那些单个品类产能较大、出货周期长的公司,因此大部分手机公司都会选择用人工为主。
富士康的大客户苹果的产品通常一年才更换一次主力型号,且单个产品iPhone、iPad的出货量超大,因此比较适合率先采用机器人产线。
不过虽然富士康高喊着“用机器人取代人工”的口号,但从事的工作较为低级和造价过高,是富士康必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将富士康机器人称之为“机械手臂”似乎更为合适。
富士康雇机器人上班 工人真要卷铺盖走了?
富士康目前研制出来的是精度为0.05毫米的机械手臂,而苹果的要求是0.02毫米。
除此之外,机械手臂很难做到像人类的五指那样灵活,因此现在富士康的机械手臂虽然已经用在了iPhone和iPad的生产上,但主要还是从事一些简单、重复、枯燥的工艺,如粉刷、检测、焊接。
有富士康离职员工表示,在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
从成本方面考虑,根据型号、功能、复杂程度的不同,国产机器人的每台售价可达六七十万元,低则十几万元。成本如此之高,也是富士康现在依然保留百万级别员工的重要原因。
即使是富士康相关人士也承认,百万台的计划是个挑战,是对未来领域的探索,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生产一些高精密的产品,自动化的调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富士康也在加快这个进程。”
上一篇:前车之鉴,国产智能机器人怎样避免“空心化”
下一篇:国产机器人势弱,新松机器人急寻外援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2 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