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踏实认真,待人宽容诚恳,追求博大精深,发展永无止境。”这是慈星人做人做事的准则,也是多年来始终践行的座右铭。宁波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军本人的经历也如他所说的这句话一样,严谨却不死板,进取却不鲁莽。从国企到机器人行业,李立军可称之为“跨界高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立军,听听他与慈星的故事,了解这家国内一流纺织自动化企业,如何一步步迈向智能制造之路。
宁波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是A股上市企业、全球智能针织装备领先企业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成员企业,公司在瑞士的Vionnaz及意大利的Mirandola设有全球协同研发中心。慈星机器人是集智能机器人系统研发、集成、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产业应用包括纺织鞋服、3C、汽车、航天、家电、物流、食品、医药、塑料、消费品等相关工业,应用领域包括装配、涂胶、上下料、包装、码垛、焊接、金属和塑料件表面处理等。
放下国企“铁饭碗”从“星”开始
李立军出身技术,曾在一家省级电力企业工作十多年。也许是骨子里的奋斗因子从未被真正驯服,也许是在国企的日子终究少了激情。李立军毅然跳出舒适区,放下端了十三年的“铁饭碗”,远赴墨尔本大学“充电”。这种敢舍的魄力绝非常人所有,但李立军在谈起这段经历时,仍是云淡风轻的语调。
在取得硕士学位后,李立军怀着一腔热血,受邀回国,参与慈星筹备上市的相关工作。2012年,慈星顺利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慈星的业务也不止于纺织服装行业,偶然的机会,让李立军误入“鞋”途,看到了针织鞋面生产设备市场的庞大需求,开始启动了相关设备的研发。
正当慈星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拓增量市场的时候,却遭遇了席卷全球的欧债危机,欧美消费品市场滑入寒冬,慈星作为上游企业,也深受影响,产品销售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全球范围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格外引人注目。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10万台,仅次于日、美、德、韩,占世界存量的8%。2013年更是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决定将纺织鞋服领域的自动化向一般工业自动化领域延伸,拓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业务。这一决定对李立军,对慈星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有多少人能重拾年少时的爱好,并将它闯出一番事业?从小就喜欢机器人的李立军,经由慈星这一纽带与年少时的爱好再续前缘,开启了机器人的漫漫征涯。
凭着身上那股企业家独有的冒险精神和闯劲,李立军花了一年多时间走遍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拜访了几乎所有世界上顶尖的机器人公司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并完成了《浙江机器人产业发展之我见》的调查总结。“2014年我在走访意大利的一家牛仔布工厂时留下来深刻印象,生产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全部都是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操作,并且还应用了机器视觉技术。而且是在十几年前,也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时候这个工厂就已经建成运行。”李立军回想起2014年一次走访时感慨颇深。
李立军通过走访总结与市场分析得出,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短期内国内缺乏成体系的工业配套基础,当时的慈星作为新入行的“小白”,直接研发机器人本体并不是好的选择。那么是否可以在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下点功夫呢?
“就像体育比赛一样,我们中国人难于在足球、田径等拼体力的项目上取得优势,但往往能在乒乓球、体操等靠聪明才智和技巧取胜的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类比到机器人领域,RV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对原材料和精密制造工艺要求非常严苛,采用国产的原材料和工作母机短期内难于突破,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就有点像体操和乒乓球,其核心的是软件,特别是运动控制算法,这方面咱们华人还是很有优势的。”
正如李立军所言,目前国内机器人控制器虽尚未形成较大市场份额,但控制器产品已经较为成熟,与国外产品存在的差距主要在控制算法的优化和二次开发平台的易用性方面。相较于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和减速机,国产机器人控制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基础,是机器人产品中与国外产品差距最小的关键零部件。
由此,慈星以机器人控制器为切入点,迈入了工业机器人领域。2014年宁波慈星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陆续与哈工大、固高、埃夫特、库卡、史陶比尔、新松等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的顶尖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土壤上稳步扎根。
深化行业布局打造慈星“智”造生态系统
目前,慈星的智能制造布局主要聚焦于两大行业:一是纺织鞋服、皮革箱包等与慈星传统业务有一定相关性的行业,另一个则是3C行业自动化。
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了的企业、人才、资金纷纷涌入,企业、政府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试图寻求更大的突破。除了之前的汽车、冶金、橡胶等应用行业外,3C行业则成为了许多企业最重要的掘金点。
2015年,慈星以1080万元认购东莞市中天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以拓展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在3C行业的应用研究。
中天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在3C、汽车、卫浴等行业,与慈星现有业务形成良好互补,协同效应明显。通过慈星的资金支持和庞大的客户资源,到2017年底,该公司的销售额就从原先的800多万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2亿。
近期,网易、阿里相继发布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工业互联网产品。这两家互联网公司都把“开放生态”的特点摆在了显著的展示位置。《2017中国工业大数据产业发展概要》显示,到2020年,工业大数据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22亿元,在行业应用中,预计到2020年工业大数据的占比将达到6.64%。基于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的发展,这一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
“工业互联网在本质上改变了整个生产组织的结构,让生产、生态能够重组,把所有和C2M相关的资源更有效地调动起来。”李立军认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一定是发展趋势,并透露工业互联网也将是慈星下一阶段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早在2014年,当时国家尚未提出“中国制造2025”,国内也没有“工业4.0”的说法,慈星就提出了“云制造”,旨在实现针对鞋服产业的大规模个性化柔性制造。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全成型编织技术于2010年开始研发,2014年正式启动工业云平台建设,2015年全成型电脑横机的原型机在米兰国际纺机展上发布,并将于今年10月开始商业化生产。该项目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将改变整个针织产品生产全过程,削减大量人工成本,打造“无人化工厂”。
一直以来,由于制作工艺繁琐,针织服装厂始终需求大量人力。随着经济发展,国内用工成本快速上涨,人工生产效率低下,加上传统的供应链必须提前3至6个月下单进行生产,服装零售商很难精准预测流行趋势,往往导致库存积压,利润一再压缩。而库存正是服装鞋品行业的通病。慈星凭借自身的两大技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针织装备管控技术和针织“全成型”技术,将实现针织类产品的全球化、分布式生产,彻底颠覆传统针织产业。
“它将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自动化生产线无缝联结,实现客户个性化订单的实时生产。”李立军在介绍产品时尤为骄傲,“我们正在公司内部打造一个样板车间,在这条生产线上,每天可生产3000件完全不同的针织衫。”
此外,为完善产业布局,慈星还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器人与人体工程学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国内外顶尖的机器人研究机构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一系列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慈星建立一个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等技术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低价策略绝非长远之策研发才是企业的未来
“价格战”是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必然产物。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到机器人领域。过去5年,我国机器人市场平均增长率接近30%。2018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87.4亿美元,约占全球1/3。而在核心技术缺失的重压之下,部分国内企业则采用低价策略作为竞争突破口。然而,残酷的价格厮杀并没有让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扩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下降至不到27%,遭遇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对此,李立军认为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存在分层,有很多不同需求,但一味的低价策略不见得有利于这个产业的发展。低价意味着机器人的定位精度、产品寿命、噪音等指标会与高端机器人存在较大差距,低价策略不可能让企业成为最大的赢者。“因为机器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产业,机器人价格高不代表就有高毛利,而是大家都在合理的利润水平上发展。比如全球销量最高的发那科,它的利润是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长年的技术积累形成的。如果要达到发那科机器人这样的技术水平和性能,你生产的机器人可能要比发那科的价格更贵。”李立军表示,低价策略只能用在一些对机器人性能要求不高的中低端应用场景,比如低速码垛、普通工件上下料等。
李立军指出,国内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低端机器人能够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低价策略未尝不可。企业要想发展,更应该坚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对于国内缺失的技术还可以通过国际化战略,比如进行企业并购获取。在技术和研发方面,慈星尤为重视。公司历年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总收入的5%-7%。此外,公司至今已有一千多项专利,一百多项发明专利,其“针织品智能柔性定制平台试点示范”项目被列入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电脑横机”项目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企业如果一味地生产低价机器人,将会形成“低利润-低研发投入-低价格”的恶性循环,绝非长远之策,更没有未来可言。“研发才是企业的未来。企业要有高毛利,才能保证研发投入。”李立军说道,“慈星不太可能往低价策略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投入更多资源,掌握更先进的技术。”
未来几年,慈星的战略布局仍将以鞋服、3C、机器视觉和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为主;此外,其母公司还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在语音处理、图像识别、医疗外骨骼等方面投资了二十多家相关的人工智能企业,进一步拓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道路。
上一篇:顺德无人工厂:美的砸数十亿 2500机器人上岗
下一篇:“人工智能”好 “自律”不可少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3:16